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類手冊▪P22

  ..續本文上一頁爲這是涅槃,在佛陀時代持有這種觀念的人比比皆是。至今還有許多人,對于滅苦帶著無明。至于更嚴重的錯誤是執取情欲爲“滅苦”的工具,也有一些人執取情欲爲必需品或爲生命中的一種糧食,人們把衣食住藥,加上情欲成爲五種資生物。有一些宗教學說也推崇情欲爲滅苦的工具,因此就有新學派,在小佛堂裏做出那可恥的行爲。因此對滅苦不能徹底認識 (無明) 的人,將會産生很多奇奇怪怪的行爲或錯誤的理解而導致混亂,爲世間帶來危害。而不知道滅苦道路,即是不知從正見到正定的八正道。但那些還有無明的人,他將看不清這些,肯定是依據煩惱做事,即是依“自我”去要求或信任那外在的物質。沒有宗教的人就依靠鬼神,雖然是佛教徒,也有這一類的迷信,由于無明的原故,使他不喜歡八正道的減苦道路,但卻以燒香來祈求鬼神來滅苦。

  希望大家都學習認清無明,它正籠罩著全世界,遮覆著眼前的光芒,意思是:一般人都自我幫助,以增加知識,但自己的知識卻是錯誤的。而越是知道就得錯得越多,而演變成覆蓋著眼睛的知識。因此對于這種光芒應該要小心,這可能就是無明的光芒,使我們迷失在錯誤中,沒有發覺到我們正被無明蒙閉著眼睛,造成我們不能戰勝苦、沈迷和崇拜著這醜陋的事件-情欲,卻認爲是人類的理想。實際上,這裏的理想(涅槃) 即是最完善最完美的在每一個人未死之前,所應該獲得的。我們現在可能就沈溺在這以爲人類的理想是情欲,可以說,現在的人每做一種事都只是爲了要情欲罷了,然後自圓其說是爲了另一種的理想。再給他多兩、叁世的時間,還是期望著情欲。出生在天堂也是爲了情欲,從任何一個角度觀看都離不開它。因爲無明正籠罩著整個世界,不讓任何人逃出。巴利文有這樣的比喻:這無明有如厚殼裹縛著我們衆生,不能看到真正的光芒。無明是最後的一個“結”,當能斷除這後五種的:色愛、無色愛、我慢、掉舉、和無明,才能證入最高阿羅漢的果位。

  這四種果位的聖人,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羅漢,都居于聖界中,即是出世間。如果以他所證悟的“法”來看,就稱爲聖法:“出世間法”,可把它區分爲九種類,即是正在斷除煩惱的狀態,稱爲須陀洹道和已斷煩惱的須陀洹果,這是一對的道和果;另一對是斯陀含道和斯陀含果;阿那含道和阿那含果;阿羅漢道和阿羅漢果爲四雙八輩,加上涅槃,一共九種,稱爲初果聖人、二果聖人、叁果聖人和四果聖人,都是在聖人的境界。他們依次第而滅除苦,直到完全熄滅,這種狀態很明顯的顯現于最終的阿羅漢。正確的培育內觀,洞察萬物的真理,直到真正的滅盡一切的欲望,那就到了聖界和有著能出世間的心識性質。從此,世間那能帶來貪愛或嗔恨的事物將不能再控製、支配心了。尤其是阿羅漢,那已完全熄滅煩惱的最後聖果。至于涅槃在出世間法的狀態,它將顯現出另一種與世間完全不同的狀態。世間一切的煩惱狀態是怎樣的?就必須要把所有的世間性質和煩惱舍去,只遺留下涅槃,這即是完全和世間的狀態相反。涅槃的法則不須依靠因緣來組合,也不組合其他,它是諸行的熄滅。當諸行的法則已進入涅槃,它就自行熄滅。假如講到涅槃的成果,即是內心已不爲萬物所燃燒,不受打擊、系縛、控製著,因爲使內心被燃燒、刺痛、系縛的煩惱根源,在涅槃中是不存在的。這種心態難于比較,只得用心思去領會,不論任何一種煩惱,它們的活動和狀態是怎樣的,一旦進入涅槃的界限內,這些煩惱將無所遁形完全的被熄滅掉,然後它接下來的內心活動又是怎樣的呢?假設有一塊土地,能將一切的習氣和苦溶解殆盡,就有如世間的熱帶地區,有一寒流將冰塊帶到這熱帶地區時,冰塊將會在此溶解,煩惱的心識也是如此。

  

  ● “涅槃”─放下苦和煩惱,是宗教的終極目標

  涅槃 (Nirvana)是大自然其中一部份,但它不被空間所限製,也不爲時間所限製,它保有自己原本的狀態,它不像世間的事物滲透涅槃之後,煩惱和苦會在涅槃中自行消失。這只是比喻,不能表達涅槃的特性,因爲它不像家、國家等具體的物質。但只是以比喻的方式來談涅槃,它是熄滅諸行的所在,脫離一切束縛;從一切中寂靜、舒暢,才沒有任何事物來燃燒、刺痛、磨擦、束縛,這就是最後一個出世法的狀態,也是我們佛教徒所趨向的最終安樂的目標。

  這十個細微的煩惱從開始修行到證得最終的果位,這些內容存在于每一個人的身上,也闡述了它所表露出來的各種狀態,使我們能看清。誰能舍棄那一個階段的煩惱,就處于出世間的那一個階段。當能徹底的舍去,將獲得最終的成果,這一切,都因涅槃而終止。佛陀宣說:“每一位佛肯定都稱頌涅槃最高無上的法。”一切事物皆已寂滅,關于我們所講的這一些,都是培育內觀和佛教中的最終成果,是必須要研究、學習直到明了;也必須要有一定的程度,才可成爲真正的學佛者,那即是徹底看清而真正的進入佛教中,否則只是普通的學佛者,而不是一位看清真理的人。因此,每一個人必須要洗淨自己的煩惱,將會生起那看清的“智見”,當另一半的煩惱真正的被拔除了,就有清淨、光明、寂靜的成果代替煩惱。我在這裏介紹及懇請各位,應在這種情形下研究學習佛教,以便能進入佛教的實質中。

  

  第九章 佛教與人類

  --------------------------------------------------------------------------------

  佛教能正確地對待一切事物,並已圓滿地具足了各式各樣的自我解脫,這不同于求感應或祈禱的宗教。

  

  各位法律系的同學:

  我已經把佛教的原則有層次地解釋了,佛教即是“明了“什麼是什麼”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程序”。“什麼是什麼”的真相,是指萬物本來是無常、苦、無我的,但由于染執的驅使,令衆生沈迷、貪愛、憎恨著萬物。在佛教中實踐戒定慧的方法,就是斷除染執心,染執所緊緊擁抱的對象是色、受、想、行、識,一旦悟出五蘊之實相,就了悟萬物,産生厭倦離欲而不再染執,能生活在“合情合理”中,即是終日都充滿喜悅,這都是由日常生活中的善行、德行、智行所引發的。

  當心能寂靜下來,有輕安感,産生定並不斷地透視看清真相,直到生起離欲、解脫、涅槃,這是隨著自然因緣法而定。假如我們想要有迅速的方法來修,那就是內觀法門了,從有戒清淨、心清淨、見清淨直到逐漸的上升到智見清淨,最終將斷除各種結 (煩惱),證悟果位。在這系列演講中,我們都一直指出佛教中最簡要的實踐道路,也能看出佛教有些什麼,同時也提出行持的圓滿原則。至于今天最後的兩個機緣中,我想對學佛者提出應注意和觀察的意見,我將講解種種宗教的起因及一般人眼中的佛教,以便進一步防止人們對佛教誤解。

  當問到什麼是宗教發生的原因,所有宗教都有同樣的結論:世上一切的宗教,不論是低級或高級,根源都是來自“恐懼怖畏”。但是這些宗教家都將注意力集中于古代不文明、低級的恐懼中,將大自然的種種神秘、深奧現象歸爲宗教的根源。如此,分析解說也未嘗不可。但恐畏是有層次上的不同的,所以現在讓我們繼續觀察下去。

  我們已經明了宗教的由來是恐懼怖畏,就先得思考宗教的行持步伐。每一種宗教都努力地要脫離心靈上的恐懼和危機。而如我所說的佛教即是“明了“什麼是什麼”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程序”,意思是明了後能脫離危險事件。因此,總括來說:從古至今,自低級宗教到高級宗教,都是爲了要脫離危險,或脫離對心靈的危害而産生的,這些宗教是爲解除人們天性的恐懼而設的。外在的危險如猛獸或敵人等,人們也懼怕,並且能隨機而掙紮、逃脫,而內在心靈的恐畏和危險的産生,則是屬于另一部份,人們起初只是接觸到外在超自然的事物,如雷擊或其他恐懼的事件,原本是自然現象,人們卻解說成超自然的。因此就産生新的觀念、新的方法脫離險境,這就是宗教最初的根源。

  如果我們打開現在的宗教書本,探求宗教發生的原因,最終結論的共同點是,古人對閃電、雷擊、黑暗、狂風、暴雨等現象的恐懼,都是超越古人所能理解的。因此古人就以這些恐懼現象爲宗教的發生原因,這些人對危險事件的方式爲自我妥協,而做祈禱祭拜;然而現代的聰明人又怎樣做呢?宗教師都教導人們以各種各樣的祭拜儀式來討好那些靈物、妖魔鬼怪。這同樣是宗教的起因:都源于恐懼布畏,並隨著恐懼去行持,這些恐懼感即隨著人類文明而提升,現代人對外在大自然的害怕轉變爲較細微和更高度的恐懼。人們祭拜自己怖畏的天災,這種宗教最後成爲被取笑的對象;曾有人以漫畫來諷刺人們俯伏膜拜雷電交加的情形,這是貓狗都不如的可笑複可憐的行爲。

  現代人的怖畏逐漸的提升到物質能力所不能協助的恐懼,如生老病死,甚至一般的憂悲苦惱、心中的黑暗,都由于貪嗔癡所致。雖有錢有勢,但也不能克服生老病死和貪嗔癡所煎熬燃燒的苦。印度的行者很多,有些行者也追求智慧和真理,他們想尋求戰勝生老病死和貪嗔癡的方法,這種行爲比膜拜神靈進步,這就是有智慧的宗教生根的地方,更深刻地說,人類因爲擔心害怕不能進入最高境界,所以發現戰勝生老病死的智慧。找到智慧,人們就不再擔心害怕了。

  

  ● 佛教起因

  佛教也是由于怖畏的原因而出現,但不屬于愚癡迷信的恐懼,不將妖魔鬼怪等認爲自然界的主宰者,或以爲天空中有能創造的神。佛教認爲更應該怖畏的事是由生老病死所引發出來,被貪嗔癡所燃燒和逼迫的煎熬。佛陀因此出現他圓滿地覺悟了戰勝恐畏的方法和滅苦的實踐方法。佛教譯爲智者的宗教,因爲 BUDDHA 譯爲智者、覺者和悅樂者,智者不再…

《人類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