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感到黑暗,確實已明了萬物“什麼是什麼”,所以才能正確的對待萬物,不讓萬物有機會製造問題,或成爲迷染的對象,就不再因染執而起痛苦。因此佛教是有智慧的宗教,能成爲毀滅苦因的工具。
這所有的拜祭、祈禱儀式,都不是佛教的,不被佛教所接受的,那是一種滑稽的事不能當作“皈依處”。佛教徹底的否定這種行持,認爲神鬼靈物的祈禱祭拜及各種宗教儀式如灑聖水、洗聖水等,這種種的行爲都不是皈依處,甚至一般宗教認爲是創造萬物的神或主宰天地萬物、操縱人類的神,佛陀都否定。佛陀曾如此宣說:“智慧的行持,才能獲得真正的利益。我們應該遠離向天神祈求獲得利益的愚蠢行爲,因爲天上的星月無法幫助我們。”若說靈水能使得人們洗淨罪惡、洗淨苦惱,那魚兒、烏龜、蝦等水棲生物,會由于這聖水而洗淨罪惡苦惱嗎?若我們的苦惱可以從膜拜的方式解除,那世上的人都沒有苦了!因爲每一個人都懂得祭拜、祈求,這並非難事。相反的,人們雖時常膜拜但卻仍舊充滿著苦,所以說這不是解除苦惱的道路,必須要仔細的觀察“什麼是什麼”的真實相,隨著真理對待一切事物,才能熄滅煩惱生存下去,這是佛教徒所應明了的界限,我們不與低級鬼神發生牽連,也不相信這種種的宗教儀式,我們也不依靠外力如天堂等,但我們依靠覺智和自己的能力,這都在顯示佛教有另一種解除心靈危險的方法,但卻不同于其他宗教的原理和形式。佛教是運用智慧來正確明了“什麼是什麼”的真相,然後依據真正的法則對待萬物。我們沒有期望要成爲這個、成爲那個,必須是依據親身體驗的智慧,不是隨意的聽信別人,雖然有人來告知,但也不一定要相信,我們必須要先聽清楚,認真的思考它的確能實行嗎?合理嗎?確定後才相信和精進的奉行修持,使得自己獲得成果,這就是佛教和其他宗教不同之處。
所謂的宗教,尤其是佛教,必定是有著各種的角度方向,就好像一個有幾十個轉角的物體。當我們從這個角度看,就呈現這個形態,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又是另一種形態,那角度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不恰當的。有如我們觀察一座山,假設有八個方向,從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不同的形態,佛教亦是同理。如果有人以他的學識或見解來看佛教,將會把佛教看成另一個形態,人們肯定是相信自己的見解觀念的。因此,每一個人的真理就在于他明了和看清真理的程度,決不會比他所明了的爲多。因此人們對真理“信念”是各不相同的,因爲人們進入問題的真實相有深淺不同,或使用的方法不一樣,以及智慧也不盡相同。人們將不能明白那些超越自身理智的知識,也不會把它當成是“真理”;如果他所依據的是別人的真理,在他的內心深處卻不承認這是真理。一個人所擁有的真理只是依據他所能明了的多少罷了!真理的階段將一直在前進著,隨著每一天所增加的理論知識及理解能力,直達最終的“真理”。現今的人們有不同的教育程度和信仰,當研究理論,認識佛教的“什麼是什麼”將會生起各種不同的見解,這是因爲佛教有各種圓滿的理論,尤其是近代的佛教,增加了很多“理論”,令人搖頭歎息。
我們已經講過,佛教的精華即是實踐“什麼是什麼”的離苦方法。但是近代宗教的經典卻增加了好多東西,一有機會就加進去;不論是那一門的宗教都一樣,我們的經典也遭受到同樣的命運,因此就有好多新的論調,甚至有些與佛陀所宣說的滅苦無關的都存有著,這些由在家人去請示佛陀有關世間法的基本問題,佛陀也給予合理的答覆,因此在家人應遵循的規矩和道德,才會記載在經典中。雖然在佛出世前,一般的哲理或行者的諺語、瑜伽的諺語、神明的諺語等,如果不違反一般的道德,可止惡行善,佛陀也贊同其爲金玉良言,也被記載于後期的經典中。因爲後人認爲那對那個時代是必要的,爲了要使更多的人來信仰和去惡行善,便大量的記載,且過份強調,因而使人沈迷在善業和功德中,這都記載在巴利文經典中。
● 佛教?非佛教?
現今只有少許的宗教儀式真正與佛教有關,但其他不必要的儀式還在不斷的增加,人們也把它歸入佛教,多到太可悲了。譬如以山珍海味供佛,這在佛教的原則中是不可能有的行持,用食物、水果或其他供養佛陀,請“他”來享用,那也是不可能的。但有些佛弟子還很認同它爲佛教,而且認爲這樣做的行者是有嚴格修行的行者。
這一類有許多繁文褥節、宗教儀式的現象,籠罩住真理,使佛法已偏離了原本的方向,舉個例來說,泰國的短期出家法會都設有吉祥的宴會,邀請人們來助興,這種儀式普遍在寺廟中和家人舉行,沒幾天又還俗了,有的人因此比以前更討厭寺廟,各位請想一下,這在佛世時沒有的,可是現在卻有了。因爲如果在佛世時出家,必須獲得父母的同意而遠離家庭,他已不被家庭承認爲家中的一份子,完全和家庭脫離關系,來與佛陀或僧團同住。在有良機時即出家爲比丘,有的人一輩子不回家拜訪父母,只有很少的人會在適當的情形下回家拜訪父母,因爲這是古時候出家人的風俗,當離了家就決不回家。有一些宗派直到今天仍保有這樣的規矩,即是出家後,不論在什麼情形下都不再回家,若回去的話將被取消出家資格,甚至父母親生病或死亡都無法知道。但是在我們佛教的戒律中,當有合理的理由,還可以回家,雖然如此,也有些人出家之後就不再回去。現在也有一些人不在父母面前出家,而自己卻大大的慶祝一番,然後過幾天就還俗,還俗後和以前沒有兩樣。雖然這種現象並不好,但是在泰國還把這種吉祥宴會、各種儀式、慶祝典禮等,都當做佛教的特色來歡喜奉行,花光自己的錢或浪費國家的資源也在所不惜。如此,在每個角落才出現各種新的佛教,甚至很多新的派系,原有的佛法或真理,已經被這宗教儀式所覆蓋著,直到消失殆盡。佛法的精神消失後,又産生種種新的潮流,如出家已經成爲結婚前必需經曆的身份,出家典禮成爲群衆聚會的地方,或有人把握這個機會大撈一筆,而富有起來。雖然如此,它也被稱爲佛教,如果有誰指責或批評他,將被當做是邪見,是不了解佛教的人。
可以這麼說,其他各種類的事件,幾乎都是如出一轍的。再舉一個例子來說,以前的人在敬佛日 (送袈裟日) ,絕不能做現在的人所做的儀式。佛陀設敬佛日的目的是在于每一個比丘都能自己裁製袈裟,並在很短的時間內准備好自用的袈裟。如果布料只夠做一件袈裟,那就供養任何一位比丘,不一定是住持長老;但是當僧伽們認同某一位比丘有某種德行或適合于他使用,就可以供養他,或者某位比丘缺乏做袈裟的布料就代表僧團供養這袈裟。敬佛日的目的也在熄滅貢高我慢,自以爲是長老、小輩、住持或德高望衆都好,在這一天,每個人都必須降低自己的身分,而一起勞動,群體一起剪布、縫製、染色、打柴、起火、燒水及做其他的工作,以便能在一天的時間內能製好袈裟。它可能是從垃圾堆或某一個角落揀回來的碎布,把它縫合起來,或在短暫的時間內收集一小片一小片的碎布來縫製袈裟,這就是要熄滅我們的貢高我慢,和自以爲了不起的煩惱,也能滅除不懂得自助的愚笨無知,如縫製自己的袈裟。佛陀宣說的袈裟日,目的在此,不必向在家衆索取布料,但目前卻相反,已演變成太過于講究華麗而又隆重的儀式,每一個人都放逸自己,尋歡作樂,已不符合那原本目標了,而只是在浪費時間、人力及其他,弄得雜亂無章,不斷地以慶祝爲借口飲酒作樂。
這些是佛教的“毒瘤”,多得不勝枚舉,不必一一指出。我要對這些弊病命名爲佛教的“毒瘤”,因爲這一塊一塊從佛教所生出來的惡性腫瘤,人們竟無知的把它稱爲“佛教”。這腫瘤生長出來以後,包裹著佛教,使得佛教的“實質”逐漸的被隱沒了。由此佛教就從原始中增加了好多的派系,相信這種情況在每一個宗教都會發生;現在的基督教、回教,或其他的宗教,也由于追隨者的加加減減,長出大小不同的毒瘤。而我們的佛教和生活息息相關,使我們更能認識它的本質,接下來,我們就來討論佛教的現象。
● 宏觀佛教
這裏值得我們觀察思惟的要點,是我們的佛教已經演變到錯綜複雜,廣泛到不能估計,在近代出現了很多大大小小派系,大約有二、叁十大派系,也有從情欲發展出來的派系。我們必須不斷的注意和詳細的認識正確的原始佛教,尤其是不要迷信、沈溺、執取那外在的殼,不要太黏縛著各式各樣的儀式,直到成爲戒禁取;但是必須是能清淨身口,然後成爲自淨其意的立身處;有智慧的來正確明了“什麼是什麼”,然後遵循去做。別依據別人說它是佛教就相信,這些“毒瘤”在佛入滅後即長出來了,而且向南北發展,還在不斷的發育、茂盛中,直到二十世紀末還散布著大片的毒瘤,這絕不是佛教。外道信徒指著這一塊毒瘤爲佛教,並評論著,這些是非常可恥、丟臉的。這些都是不合理、不公平的,因爲它們不是真正的佛教,但卻是佛教的腫瘤。我們必須要互相協助,宣揚佛教,成爲別人的歸依處,或爲自己帶來利益。尤其重要的是必須要懂得正確掌握佛教,不被那一塊塊的毒瘤所汙染,也不讓它汙染佛教。
(一)道德觀
我們更細微的去觀察,能發現更嚴重的問題,我們必須要更詳細的去觀察這點:那即是在正確的佛教中雖稱爲是原始的教理,有各種各樣的解說記載在經典中的,使我們不能正確掌握佛教的實質。我覺得有必要和大家說明,在佛教中也有各式各樣的立場和原理,當從哪一個立場來看佛教,就形成了一個固定的立場。
比如,以一個道德家的眼光來看佛教,就只是注意道德這一方面,或只有著道德上的知識,那他將會把佛教看成純粹是道德罷了!那即是充滿著圓滿完善的道德言論。因爲佛教有談到功德和罪惡、善惡好壞、正直、孝順、合作…
《人類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