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我语取”──内心有一个“自我”的感觉,也是一种本能
“我语取”(Attavadupadana) 是最后一个执取,译为语言上认为有个“自我”的执取;世尊运用“语言的执着”这个名词,意即是语言上说有一个“我”。事实上这不是口头上的语言,它是属于内心的执着。如果要用语言,那就是心里的语言即是内心在说“是我”。执取认为是“自我”,这是极重要的事,也是极为奥秘的;广义的来说,它也可以是一种本能 (天性) ,这是每一种有情众生所固有的感觉,它必然是无时无刻都感觉到“我就是我”或“我们就是我们自己”,这种感觉是有情众生最根本层次的本能,也是成为其他本能的根源。所谓其它本能包括寻找食物的本能、享用食物以便发育成长起来的本能、因危险而搏斗或逃避的本能、此外还有为了不绝种而繁殖的本能,以及其他种种的本能。但所有一切的本能,都必须依靠这感觉是“我”的本能上。它必须先“有我”或“执取是我”,然后他才不想死,就得寻找食物来滋养身体,就得搏斗,以便能逃生脱死,生存下去;或者不要招受绝种的危机,就得繁殖,无论是那一种本能,都必须依靠这执取“自我”的感觉为根基,这执取“自我”的感觉便牢牢牵制着每一个有情众生,否则他将不能活下去。希望各位能明白这一简短的句子:“若无执取“自我”的感觉,他将不能拥有这个生命。”即是它将不会找寻食物、他将不会躲避险境、他将不会繁殖,生存至今;也即是说存有着这执取“自我的本能”为根源,同时这本能也是“苦的根源”。一切皆是苦,它本身即是苦,所造出来的全是苦果。当他在寻找食物、搏斗、繁殖等时,这一切都将依靠着欲望烦恼的贪求,因此佛陀才这样的宣称它是一切“苦的根源”。在巴利文经典中曾对此要点有这样扼要的记载:“任何东西一旦被执取,它本身就是苦,或是苦的根源。”或“身和心一旦被执取即是苦的本质”。“执取”是生命诞生的根源,是苦生起的根源。两着同时出现,也可比喻为“生命是苦,苦是生命”。这是佛陀所要表达的意思,也的确是万物的真相,是一件我们必须要好好学习和研究的真理。
在佛教里还有比这更为强烈的论调,有这样的比喻“那些想要脱离苦的,就先得杀父杀母”。这里所谓的杀父杀母是指杀死“执取”和“无明”,它是欲望和执着的根源;也即是假如能熄灭无明、执取,苦也就熄灭了。将生命的苦悉数灭尽,即是不再继续那生老病死的流转,再也没有那因缘的组合而生起“新的有”、“新的生”了,此生立刻成为最后一生。能知晓生命或苦的根源-这是最深奥和最值得深入明了的知识,因为它能使我们彻底地熄灭一切苦恼。我们要夸耀的说:这个教理,只出现在佛教的专题内容中。一切证据显示,世界上的其它任何宗教都不曾发现这个教理。因此我再次说:这个题目是佛教的重要内容,希望各位同学能特别用心学习、思考这其中所论及的。
有关对治执取的修行,若要获得最大的利益,就得对执取有更深入的了解,尤其是最后的“我语取”,如前所述,生命与生俱来不须教导的那生存本能,称为一切生命的根源。所有刚离母胎的婴儿或小动物,就已具足这本能 (天性) ,如小猫,当我们靠近它时,就会发出那嘶嘶的恐吓声,那是出于自卫和搏斗的本能;其他那懂得想要食物,懂得找寻食物充饥,或懂得偏袒自己而去做任何事的本能,也都是一样的。比这更为强烈的我语取,它强烈到超越一切理智的感觉,已不再需要依据任何理由,而只依着心里的感受去行事。打个比方:小孩蹒跚地走着,一不小心额头撞到门,痛得大哭,母亲就以拍打门做为消除嗔恨的方法,小孩随即破涕为笑。直到成年了还仍然会对那没有生命、没有意识的东西憎恨,而摔东西,认为它不合自己的意愿,或认为这个东西有意来阻碍自己等等。希望各位能回想一下,是不是有时候仍以嗔心去踢或敲打那没有生命意识的物体,甚至对那些正在摆动的钟表仪器,也会不经心的对它产生一种错觉,认为它是有生命意识的?
因为有执取的原故,而对所有的事物产生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有个固定不变的“自我”,这个执取牢固的附着在每一个人的心识中。因此,我们就很难甚至没有能力预防或抑制这执取所表现出来的影响力,它很自然地影响我们的一切行为。我们只能尽最大的能力去控制它,也就只有这么一个办法罢了!直到佛法的智慧逐渐累积增加之后,我们才能有足够的力量,以最彻底的方法来克服。换句话说,就是运用佛法来绝对的断除,直到我们战胜这个“本能”为止。如果是一位凡夫或初果圣人,肯定他仍没有办法战胜这本能,只有四果阿罗汉才能战胜。我们必须要了解它不是一个小问题,因为它是一切问题产生的根本。如果我们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佛教徒,能在佛教中获得真正圆满的利益,则应该用心去研究学习,尽最大的力量战胜“我语取”,那我们就可以从佛教中获得它所给予我们的利益,成为一位正信的佛教徒。
● 在生命的每一天中认识问题的根源──四执取,是最有智慧、最有功德的
虽然我们还不能抛弃和断除这一层次,但我还要坚定的说,我们应该要详细学习观察“执取”,并尽最大的能力好好地控制它直到克服它,这样我们才能够逐渐从烦恼中解脱出来,成为一个自我解放,自由自在的人,当我们要执行各式各样的责任时,才能与我们的理想一致。拿个比方来说,像各位即将毕业成为法庭上的执法人员、律师等,你们对这理想事业最低限度应存有不偏私的心态,但是如果只是知道和决定不偏向于任何阶级,而自己却不能控制这执取,在这种情形之下我可以肯定的说,你们会很难以不偏不倚的公正态度去做事。如果我们不经学习,就能在静默中生起不偏私的心境,这是不可能的,也是超越我们的性格和能力范围的。但若是我们能够学习了解欲望烦恼和执取,尤其是更深入透澈地去了解“我语取”,使它能更清楚明白,更能在我们的掌握之下,那么,成为一个不偏私的人将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当我们真正能以清净、皓洁的心来实行我们的理想、任务,也就有那真正的快乐,日后也不会痛心苦恼。如果不能控制它,与它搏斗来实行任务,则很自然的日后必定会痛心苦恼,这将是一条使我们无止境衰败下去的道路。
如果我们能了解每天所发生一切问题的根源,可算是有功德和有理智的事,所以我不断的叮咛各位,希望各位能特别留意这件事,尤其是四执取。它明显地让我们知道,虽然所有的事物,本来是不值得执着,不值得拿取,不值得成为,但我们还是沦为它的奴隶,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完全是这四执取罢了!因此我们必须要学习了解这些最危险、最剧烈的毒素。那些像熊熊烈火般显示出其毒性和危害性的事物,我们会很容易认识它们,比如武器和毒药等。但是执取却是那么奥秘,捉摸不住,它存在于津津有味、好痛快、好过瘾的情况下,以好香、好美、好听的现象在引诱着心,当它在这种情形下出现时,必定是很难觉察和控制的。因此就必须要依靠佛陀的觉智来克服这四执取,生活在智慧中,所过的日子就没有苦或仅有一点苦。若能如此,就有相当程度的清净、光明、寂静,在宁静安乐的状态下去履行为人的责任。
今天我总算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让你们看清存在于你们每个人身上的问题,那就是你们相关的“苦”,即“苦”所依靠着的世间和一切与苦有关的事情。时间已到了,在往后的时间里,我将会解释苦是在怎样的情形下把我们和其他事物连缚一起,以便看清后能以最善巧的方法去克服它。四执取是每个身为佛教徒或有志了解佛教的人所必须要明了的问题,因为佛教最终的圣洁梵行就是要使心脱离执取。各位可以每一部巴利文经典后篇宣说阿罗汉的证果中,发现有这么一个句子:“心已从执取中解脱出来。”当我们的心从执取中解脱出来,其含义是再也没有什么可牵引这颗心了,也不能使它陷入世间的陷阱,成为世间的奴隶,或继续不断的在这世间生死轮回。修道证果为的就是这些事情罢了!别无所求,那么一切事情就结束了;或是说已到达出世间的心境,也即是完全脱离充满着苦的世间。脱离执取是佛教的重点,我看时间有限,才选择重要的内容来讲解,希望有心学佛的各位,务必要有恒心去思考、审察,在此我预先向各位有这样的做法表示感激。
第四章 三增上学
--------------------------------------------------------------------------------
戒、定、慧可以解除每一个时代、每一个人的问题,在理论方面是认识执取的方法,在实践方面即是断除执取的方法。
各位法律系同学:
在首次的讲演中,我曾经讲过,若把所有的佛法总结起来,无非是在表明佛教的原则,只是使我们真正看清万物“什么是什么”的真相,直到能正确地实行那些事物罢了!我们也可以用另一个角度来阐明这个题目,每一部三藏经典纯粹是在讲述“什么是什么”。接下来也清楚讲解出这所谓“什么是什么”的主要内容在指出万物都是无常、苦、无我,没有什么值得沉溺、要求或执取的,这即是三法印-三种不变的原理。虽然事物都是“无常、苦、无我”,但无明是让我们去执取的力量,使得我们沉迷、攀缘于事物上,于是产生各式各样的苦,没有办法减轻。前面所提到的,都是佛教中一部分的深奥精华所在,我们必须先要了解这项重要内容,才能了解其他的行持,以便能更轻易地去熄灭掉各式各样以欲望烦恼和执取为根源而产生的“苦”。因此,今天我们就要继续讲述:到底要怎样和用什么方法来断除执取?特别是我们普遍了解,而且时常听闻的三种佛教…
《人类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