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收获,但苏美多法师明了自己需要一位能够在全面的僧侣修道生活中给予他训练的老师。因缘巧合,阿姜.查的一位出家弟子刚好拜访了当时苏美多法师待的那处寺院,而且凑巧的是,这位泰僧会讲一点点英文!一听到关于阿姜.查的种种,苏美多法师向他的戒师请求允许,而和那位泰僧回到了巴蓬寺。
阿姜.查很乐意地接受了这位新弟子,但阿姜.查坚持要求,不会因为他是西方人,就给予任何特别的允准。他必须和巴蓬寺的任何其它僧侣一样,吃同样简单的食物以及遵循同样的方式修行。
这里的训练是非常严厉而冷峻的。阿姜.查经常将他的弟子们推到他们的极限,考验他们的忍耐力,好让他们发展出坚固的耐心和决心。有时候他会发起费时且表面上看起来毫无意义的工作计划,就为了顿挫他们对平静的执着。阿姜.查总是强调,任由事物如其本然的呈现--对事物如实呈现的样子,完全地接受;他更是大大地强调,严格遵守戒律(Vinaya)的重要。
往后的发展,其它西方人也开始相继来到巴蓬寺。当时苏美多法师成为比丘之后已经满五夏(五个雨期安居),阿姜.查认为他可以胜任教导工作了;刚好也有几位新学僧侣决定留在那儿接受训练。
一九七五年的夏天,苏美多法师和少数几位西方比丘在离巴蓬寺不远的一处森林里住了一段时间。当地村民请求他们留下来,而阿姜.查也同意了。于是国际丛林寺院(Wat PahNanachat)成立,阿姜 苏美多担任住持,这是在泰国由英语说系的僧侣们自己运作并且也是专为他们而建立的第一间寺院。
一九七七年,阿姜.查应英国僧伽会(English Sangha Trust)之邀访问英国,该会系一慈善团体而以建立一个驻锡当地的佛教僧团为目标。当时阿姜.查带着苏美多法师和契玛达摩(Ven.emadhammo)法师同行,看到那儿人们对佛法真诚的兴趣,而将他们留在伦敦的汉普斯特精舍(HampsteadVihara)。另外两位西方弟子随后也前去加入他们。
一九七九年,阿姜.查再次造访英国,那时候正值僧侣们离开伦敦,在萨斯克斯开始建立戚瑟斯特佛法道场之时(Chithurst Buddhist Monastery, Sussex)。之后他继续转往美国和加拿大,进行访问与教学。
这一趟访问行程之后,一九八一年的雨季,阿姜.查再一次没能在巴蓬寺安居;因为糖尿病的关系,已使得他的健康逐渐走下坡。当他的病情恶化,他以自己的身体作为一种教导,显示一切事物皆无常的一个活生生的示现。他从不间断地提醒人们,要努力地去发现自身当中一个真实的依止,因为他能再教导他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一九八一年的雨期安居结束之前,他被带往曼谷进行一场手术;手术是带来稍稍的改善。然而却在几个月之内,他不再能说话,并逐渐地失去了对四肢的控制,直至近乎瘫痪而卧病在床。从那时候起,阿姜.查被那些挚爱他的比丘弟子们细心且不疲不厌地照顾、服侍着;对于曾经无限耐心和慈悲地指引出这条正道给那么多人的这样一位老师,能有机会服侍他,弟子们的内心充满了感激。
(译按:敬爱的阿姜查于一九九二年一月十六日在巴蓬寺圆寂。)
《来自泰国的讯息》
(底下这篇来自阿姜.查的讯息,是他住在一个称为「钻石光之洞穴」的分院道场时,传送给他在英国的弟子的。当时是在一九八一年的雨期安居中,正好在他的健康急遽变坏之前。这张照片便是摄于当时录下这段讯息之时。此文后段提到的「巴蓬寺」(WatPah Pong)是阿姜.查主道场的名字。)
我已经上来汤塞沛特寺(Wat TumSaeng Pet「钻石光之洞穴」),在这儿过今年的雨期安居--因为我的健康情况已经不是很好,来这儿主要是为了换一下空气。和我一起的,有几位西方的僧侣:山塔(Santa)、巴帕卡罗(Pabhakaro)、巴穆多(Pamutto)、麦可(Michael)和沙弥古依(Guy);还有一些泰国僧侣以及几位想修行的在家众在这儿。对我们来说,现在是段令人愉悦而幸运的时光。此刻我的病情稍稍平息,所以我觉得还好,还能够为你们录下这段讯息。
因为健康不佳,我无法去英国。但是从一些正好留在此地,护持你们的居士口中,听到你们的一些消息,使我感到非常高兴和安心。其中最令我感到欣慰的是,苏美多(Sumedho)现在能够剃度僧侣了;这显示你们在英国建立佛法的努力已经十分成功。
还有一件令我高兴的事,就是听到我记得名字的一些僧侣们,现在都和苏美多住在戚瑟斯特(Chithurst):像阿难陀(Anando)、维拉达摩(Viradhammo)、苏吉多(Sucitto)、乌般诺(Uppanno)、奇提沙罗(Kittisaro)、和阿玛罗(Amaro);还有美琪 萝迦那和齐安达悉丽(MaeCheesRocana&Candasiri)。我希望你们身体都健康,和谐(和合)共住,共同合作,并且在法的修行上持续进步。
英国和泰国两地的一些护持居士,他们帮我,使我能不断地获悉你们的最新发展。我从他们那儿得知,在戚瑟斯特的建筑工程已经完成,现在总算有了更舒适的地方居住。我时常询问这件事,因为我记得曾在那边停留过的七天,当时还真是困难!(大笑)我听说除了少许工作仍待后续外,大殿和其它主要部分现在都完成了,整个团体将可以更专心地、完全地回归到正常的修行上。
我也知道一些资历较为年长的比丘已经开始出去发心于分院道场的建立。这也是正常的修行,不过却可能导致在主道场新学僧侣占多数的情况。过去这种情形也发生在巴蓬寺,这对于新进僧伽的教导与训练工作会带来困难。因此,非常重要的是,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必须尽可能彼此帮忙。
我信任苏美多,相信他不会允许像这样的事造成自己的负担!这些都是小事,是很正常的事,不会有什么问题的。当然,责任是有的--但也可以把它看成什么也没有。
作为一寺(道场)的住持,可以比为一个垃圾桶一般:那些被垃圾随意丢弃、被脏乱所扰的人发明了垃圾桶,就希望人们会将他们的垃圾丢到桶子里去。接下来实际发生的事实却是,做了垃圾桶的那个人到头来更成为垃圾主动的收取者。事情就是这样发生--在巴蓬寺如此,佛陀当时也是如此。没有其它人把垃圾放进垃圾桶里,因此我们必须自己自动自发去捡拾,于是什么杂七杂八的都会进到住持的桶子里来了!
一个人处于这样的角色扮演,必须因此而具足远见、深度,安然置身于所有事物当中而始终屹立不摇;他必须要能坚持一贯的原则--能够坚忍不退。在所有我们生命中所培养的德行当中,忍耐力是最最重要的。
在戚瑟斯特建立一个适合居住的地方已经完成--说实在的,建筑物的硬件工程并不困难,几年之内就可以完成。然而什么还没完成呢?就是保养和维护、维持的工作--打扫、清洗……等,往后这样的工作必须一直继续下去。盖个道场并不难,但要去维持它却不易;同样地,为一个人剃度不算困难,但要完全地训练他们安住于修道生活可不容易。不过,这也不用将它视为什么问题,做着困难的事是非常具足利益的--如果所做的尽是些容易事,就没有多大用处了。因此,为了培育和维持已然在戚瑟斯特播下的佛法种子,你们现在必须都作好心理准备,将你们的能量和帮助,向前更进一步推去。
但愿我今天所说的,能为你们带来些许温暖与支持。每次我遇到和英国有联系、曾去过英国的泰国人,我通常会问他们是否去过戚瑟斯特;从他们的反应看来,似乎他们都对有个分院道场在那儿这件事相当关心,也感到非常地欢喜。而且,一些外国人来到此地,也经常走访国际丛林寺院(WatPahNanachat),并带来你们在英国的消息。能够看到巴蓬寺、国际丛林寺院和戚瑟斯特道场之间,有了如此密切、亲近与共同合作的关系,实在令我十分地高兴。
我必须说的就这样了--除了我的慈悲感受将与你们同在之外。愿你们一切都好、都快乐,安住于和谐、合作和团结一致当中。愿佛法僧的祝福持续地在你们的心中稳固地建立--愿你们平安吉祥。
(以下选刊书中三篇)
(一)
阿姜 苏美多(Ajahn Sumedho)
罗勃特.杰克门(Robert Jackman阿姜 苏美多),一九三四年生于美国华盛顿州的西雅图。大学毕业后,入伍美国海军,韩战中担任医务官的工作。回到校园继续进修,一九六三年在加州柏克莱大学取得南亚学的硕士学位。一小段时间服务于红十字会之后,又前往远东的婆罗洲为和平工作团工作,在那儿教了两年英文。
一九六六年,对佛法日益加深的兴趣将他带到了泰国,寻求体验出家僧团生活的机会。他在侬凯省(Nong Khai)的一间寺院出家为沙弥,一年后(一九六七年),依昭坤拉迦普利迦亚穆尼(Chao hun Rajapreechayamuni)为戒师受具戒成为比丘(bhikkhu)。受戒后,他被带去见阿姜.查,留在那儿,并接受阿姜.查的训练达十年之久。期间,一九七四年,阿姜 苏美多曾至印度朝圣(以行脚乞食方式-tudong),接着(一九七五年),开始建立国际丛林寺院(Wat Pah Nanachat),并成为该寺首任住持。
一九七七年,阿姜查受英国僧伽会(English Sangha Trust)的邀请访问英国。他带着阿姜 苏美多同行,看到当地信众对佛法的兴趣,阿姜.查将阿姜 苏美多留在伦敦(汉普斯特精舍Hampstea…
《如实之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