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收獲,但蘇美多法師明了自己需要一位能夠在全面的僧侶修道生活中給予他訓練的老師。因緣巧合,阿姜.查的一位出家弟子剛好拜訪了當時蘇美多法師待的那處寺院,而且湊巧的是,這位泰僧會講一點點英文!一聽到關于阿姜.查的種種,蘇美多法師向他的戒師請求允許,而和那位泰僧回到了巴蓬寺。
阿姜.查很樂意地接受了這位新弟子,但阿姜.查堅持要求,不會因爲他是西方人,就給予任何特別的允准。他必須和巴蓬寺的任何其它僧侶一樣,吃同樣簡單的食物以及遵循同樣的方式修行。
這裏的訓練是非常嚴厲而冷峻的。阿姜.查經常將他的弟子們推到他們的極限,考驗他們的忍耐力,好讓他們發展出堅固的耐心和決心。有時候他會發起費時且表面上看起來毫無意義的工作計劃,就爲了頓挫他們對平靜的執著。阿姜.查總是強調,任由事物如其本然的呈現--對事物如實呈現的樣子,完全地接受;他更是大大地強調,嚴格遵守戒律(Vinaya)的重要。
往後的發展,其它西方人也開始相繼來到巴蓬寺。當時蘇美多法師成爲比丘之後已經滿五夏(五個雨期安居),阿姜.查認爲他可以勝任教導工作了;剛好也有幾位新學僧侶決定留在那兒接受訓練。
一九七五年的夏天,蘇美多法師和少數幾位西方比丘在離巴蓬寺不遠的一處森林裏住了一段時間。當地村民請求他們留下來,而阿姜.查也同意了。于是國際叢林寺院(Wat PahNanachat)成立,阿姜 蘇美多擔任住持,這是在泰國由英語說系的僧侶們自己運作並且也是專爲他們而建立的第一間寺院。
一九七七年,阿姜.查應英國僧伽會(English Sangha Trust)之邀訪問英國,該會系一慈善團體而以建立一個駐錫當地的佛教僧團爲目標。當時阿姜.查帶著蘇美多法師和契瑪達摩(Ven.emadhammo)法師同行,看到那兒人們對佛法真誠的興趣,而將他們留在倫敦的漢普斯特精舍(HampsteadVihara)。另外兩位西方弟子隨後也前去加入他們。
一九七九年,阿姜.查再次造訪英國,那時候正值僧侶們離開倫敦,在薩斯克斯開始建立戚瑟斯特佛法道場之時(Chithurst Buddhist Monastery, Sussex)。之後他繼續轉往美國和加拿大,進行訪問與教學。
這一趟訪問行程之後,一九八一年的雨季,阿姜.查再一次沒能在巴蓬寺安居;因爲糖尿病的關系,已使得他的健康逐漸走下坡。當他的病情惡化,他以自己的身體作爲一種教導,顯示一切事物皆無常的一個活生生的示現。他從不間斷地提醒人們,要努力地去發現自身當中一個真實的依止,因爲他能再教導他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一九八一年的雨期安居結束之前,他被帶往曼谷進行一場手術;手術是帶來稍稍的改善。然而卻在幾個月之內,他不再能說話,並逐漸地失去了對四肢的控製,直至近乎癱瘓而臥病在床。從那時候起,阿姜.查被那些摯愛他的比丘弟子們細心且不疲不厭地照顧、服侍著;對于曾經無限耐心和慈悲地指引出這條正道給那麼多人的這樣一位老師,能有機會服侍他,弟子們的內心充滿了感激。
(譯按:敬愛的阿姜查于一九九二年一月十六日在巴蓬寺圓寂。)
《來自泰國的訊息》
(底下這篇來自阿姜.查的訊息,是他住在一個稱爲「鑽石光之洞穴」的分院道場時,傳送給他在英國的弟子的。當時是在一九八一年的雨期安居中,正好在他的健康急遽變壞之前。這張照片便是攝于當時錄下這段訊息之時。此文後段提到的「巴蓬寺」(WatPah Pong)是阿姜.查主道場的名字。)
我已經上來湯塞沛特寺(Wat TumSaeng Pet「鑽石光之洞穴」),在這兒過今年的雨期安居--因爲我的健康情況已經不是很好,來這兒主要是爲了換一下空氣。和我一起的,有幾位西方的僧侶:山塔(Santa)、巴帕卡羅(Pabhakaro)、巴穆多(Pamutto)、麥可(Michael)和沙彌古依(Guy);還有一些泰國僧侶以及幾位想修行的在家衆在這兒。對我們來說,現在是段令人愉悅而幸運的時光。此刻我的病情稍稍平息,所以我覺得還好,還能夠爲你們錄下這段訊息。
因爲健康不佳,我無法去英國。但是從一些正好留在此地,護持你們的居士口中,聽到你們的一些消息,使我感到非常高興和安心。其中最令我感到欣慰的是,蘇美多(Sumedho)現在能夠剃度僧侶了;這顯示你們在英國建立佛法的努力已經十分成功。
還有一件令我高興的事,就是聽到我記得名字的一些僧侶們,現在都和蘇美多住在戚瑟斯特(Chithurst):像阿難陀(Anando)、維拉達摩(Viradhammo)、蘇吉多(Sucitto)、烏般諾(Uppanno)、奇提沙羅(Kittisaro)、和阿瑪羅(Amaro);還有美琪 蘿迦那和齊安達悉麗(MaeCheesRocana&Candasiri)。我希望你們身體都健康,和諧(和合)共住,共同合作,並且在法的修行上持續進步。
英國和泰國兩地的一些護持居士,他們幫我,使我能不斷地獲悉你們的最新發展。我從他們那兒得知,在戚瑟斯特的建築工程已經完成,現在總算有了更舒適的地方居住。我時常詢問這件事,因爲我記得曾在那邊停留過的七天,當時還真是困難!(大笑)我聽說除了少許工作仍待後續外,大殿和其它主要部分現在都完成了,整個團體將可以更專心地、完全地回歸到正常的修行上。
我也知道一些資曆較爲年長的比丘已經開始出去發心于分院道場的建立。這也是正常的修行,不過卻可能導致在主道場新學僧侶占多數的情況。過去這種情形也發生在巴蓬寺,這對于新進僧伽的教導與訓練工作會帶來困難。因此,非常重要的是,在這種情況下,大家必須盡可能彼此幫忙。
我信任蘇美多,相信他不會允許像這樣的事造成自己的負擔!這些都是小事,是很正常的事,不會有什麼問題的。當然,責任是有的--但也可以把它看成什麼也沒有。
作爲一寺(道場)的住持,可以比爲一個垃圾桶一般:那些被垃圾隨意丟棄、被髒亂所擾的人發明了垃圾桶,就希望人們會將他們的垃圾丟到桶子裏去。接下來實際發生的事實卻是,做了垃圾桶的那個人到頭來更成爲垃圾主動的收取者。事情就是這樣發生--在巴蓬寺如此,佛陀當時也是如此。沒有其它人把垃圾放進垃圾桶裏,因此我們必須自己自動自發去撿拾,于是什麼雜七雜八的都會進到住持的桶子裏來了!
一個人處于這樣的角色扮演,必須因此而具足遠見、深度,安然置身于所有事物當中而始終屹立不搖;他必須要能堅持一貫的原則--能夠堅忍不退。在所有我們生命中所培養的德行當中,忍耐力是最最重要的。
在戚瑟斯特建立一個適合居住的地方已經完成--說實在的,建築物的硬件工程並不困難,幾年之內就可以完成。然而什麼還沒完成呢?就是保養和維護、維持的工作--打掃、清洗……等,往後這樣的工作必須一直繼續下去。蓋個道場並不難,但要去維持它卻不易;同樣地,爲一個人剃度不算困難,但要完全地訓練他們安住于修道生活可不容易。不過,這也不用將它視爲什麼問題,做著困難的事是非常具足利益的--如果所做的盡是些容易事,就沒有多大用處了。因此,爲了培育和維持已然在戚瑟斯特播下的佛法種子,你們現在必須都作好心理准備,將你們的能量和幫助,向前更進一步推去。
但願我今天所說的,能爲你們帶來些許溫暖與支持。每次我遇到和英國有聯系、曾去過英國的泰國人,我通常會問他們是否去過戚瑟斯特;從他們的反應看來,似乎他們都對有個分院道場在那兒這件事相當關心,也感到非常地歡喜。而且,一些外國人來到此地,也經常走訪國際叢林寺院(WatPahNanachat),並帶來你們在英國的消息。能夠看到巴蓬寺、國際叢林寺院和戚瑟斯特道場之間,有了如此密切、親近與共同合作的關系,實在令我十分地高興。
我必須說的就這樣了--除了我的慈悲感受將與你們同在之外。願你們一切都好、都快樂,安住于和諧、合作和團結一致當中。願佛法僧的祝福持續地在你們的心中穩固地建立--願你們平安吉祥。
(以下選刊書中叁篇)
(一)
阿姜 蘇美多(Ajahn Sumedho)
羅勃特.傑克門(Robert Jackman阿姜 蘇美多),一九叁四年生于美國華盛頓州的西雅圖。大學畢業後,入伍美國海軍,韓戰中擔任醫務官的工作。回到校園繼續進修,一九六叁年在加州柏克萊大學取得南亞學的碩士學位。一小段時間服務于紅十字會之後,又前往遠東的婆羅洲爲和平工作團工作,在那兒教了兩年英文。
一九六六年,對佛法日益加深的興趣將他帶到了泰國,尋求體驗出家僧團生活的機會。他在侬凱省(Nong Khai)的一間寺院出家爲沙彌,一年後(一九六七年),依昭坤拉迦普利迦亞穆尼(Chao hun Rajapreechayamuni)爲戒師受具戒成爲比丘(bhikkhu)。受戒後,他被帶去見阿姜.查,留在那兒,並接受阿姜.查的訓練達十年之久。期間,一九七四年,阿姜 蘇美多曾至印度朝聖(以行腳乞食方式-tudong),接著(一九七五年),開始建立國際叢林寺院(Wat Pah Nanachat),並成爲該寺首任住持。
一九七七年,阿姜查受英國僧伽會(English Sangha Trust)的邀請訪問英國。他帶著阿姜 蘇美多同行,看到當地信衆對佛法的興趣,阿姜.查將阿姜 蘇美多留在倫敦(漢普斯特精舍Hampstea…
《如實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