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而这世上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胜过直接给孩子灌输伦理道德的观念,如果孩子自小就培养了正确的道德观,那么,将来他们长大后,肯定能做个顶天立地的好汉,为国家社会谋福利。
无论是几岁的孩子,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他们,灌输他们伦理道德方面的正确观念:
(一)智慧:培育孩子成为一个明事理、会思考、不耍性子的人。这样,孩子将是一个聪明伶俐,明辨是非的人。
(二)纪律: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守时、爱干净、诚实守信用的人,身心和言语都清净。
(三)慈悲:教导小孩要爱护动物、爱树木,成为一个柔顺、人际关系良好、懂得体谅他人的人。
当孩子从小就被灌输这些观念,长大后,就自然能吸收父母和老师所传授的其他道德观念。
因此,若哪些父母想要拥有好孩子的话,那就必须在生育孩子之前,时常自我陶冶,并以此三项道德救教育为主,就是要有智慧、仁慈和守纪律。这样一来,父母就有机会获得福报的中阴身来投胎,同时,本身也能充当孩子的好典范,并且也可避免因溺爱而伤害了孩子。
三、父母所应扮演的角色
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美好的前途,可是要怎么样培育孩子,让孩子有能力面对未来,可是一门学问。父母需要懂得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要适当地管教孩子。他们才能成才,与人相处时,才懂得长幼有序,谦卑有礼。
有智慧的父母必须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明白孩子的想法会随时间和环境而改变,因此,要能够适当地调整自己的观念与方法,用以调教孩子,栽培孩子。
当孩子年纪还小时,父母就是他们的一切。但长大后,朋友对他们的思想和感觉开始产生很大的影响力。孩子一旦步入青少年时代,父母的重要性就会降低。尤其是当孩子成年,而能独立自主时,就需要更多的自由。所以,这时父母有必要改变自己的想法,必须能体会孩子的思想和感觉。
英明的父母,除了应尽的责任之外,还要扮演好以下的角色:
(一)导师的角色:
父母想要管教孩子,就要清楚地解释,让他们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应该,什么是不应该。若孩子以实际的、正确的做法,让孩子从中学习。当教训孩子时,语气要温和,要耐心地慢慢与他们解释,切忌随便发脾气,打骂孩子。只有在不得已的状况下,才可使用藤条来教训孩子。
父母也应教导孩子从小就养成爱清洁的好习惯,使他们懂得维持整洁,无论是食衣住行等方面,都能够保持干净整齐,别以为维持整洁只是小事,其实从这些小事中就能逐渐地培养他们的良好品性。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导师,从一出生就开始接触孩子。因此,父母要细心地栽培、教导孩子正确的事物基本的行为准则,这样,当他们长大后,就能很快地接受良好教育的熏陶,并且懂得分辨善恶亲善离恶。
(二)天人的角色:
父母必须具有慈悲心,才能扮演好这个角色。他们应时常灌输孩子行善培福,远离恶作观念。事实上,这件事很容易就能做到。例如:常讲佛陀传记给孩子听;教导孩子每天晚上临睡前要诵经;让孩子懂得行善,最重要的是父母必须为孩子树立好榜样。如:每天早上斋僧等等。最重要的是,父母必须有惭愧心。一旦教导过孩子不能做错某一件事后,自己也要切实遵守,不能自己打嘴巴,言而无信,因为这将对孩子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三)大梵天王的角色: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必须温和,给他们信心,照顾他们,并且爱护他们。当孩子犯错时,要好好地开导他们,让他们明白是非对错,并原谅他们的过错。当孩子做了好事时,就要表扬他们,让他们感到自豪。当到了适当的年龄时,要让他们去上学,求取学问。当他们生病时,要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当他们长大成人,想成家立业时,也应该给他们自由,别管得太严,不过,可以当他们的家庭顾问,适当地提供意见,并且鼓励他们。
当孩子犯错时,千万要放下,不要偏袒孩子.如果已经教导孩子做人的道理,但孩子仍然顽皮捣蛋,不听话,屡屡犯错,那么,就应该让他们接受惩罚.即使所犯的罪名很重,必须坐牢敢要接受.绝不可溺爱孩子,或为了孩子而说谎作假口供,以为能帮多少就帮多少,其实,这不是帮孩子,而是害他们。因此,千万别因溺爱孩子而违反国家的法律。
(四)阿罗汉的角色:
父母有良好的行为与高尚的道德,才能得到尊敬。他们是家里的主佛,当家人的顾问,即使不是所有的家人都同处一室,有些需分开居住,但仍然受到子孙的尊敬。父母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经常行善、有权威、有名誉,子孙会尊敬、听从,无论在人前或人后,都能自洁自爱。
只要父母能扮演好这四种角色,家庭生活就会幸福快乐,如果家家户户都幸福快乐,那社会肯定祥和平安,国家也能富强康乐。
四、教养孩子成为有用之人
在这五花八门的社会里,到处充满了陷阱,以致身为父母越来越担心孩子会误交损友,染上恶习、无法自立等。其实,预防孩子变坏的重点是我们如何教导孩子,防止孩子养成错误的价值观,做出错误的判断,同时要教导孩子如何去判断事物。
其实这件事,可以从好几个方面和角度来看。一般而言,先辈们都有很好的教养方法,它共有四项:
(1)当孩子的好典范。
(2)教导孩子阅读有益的书籍。
(3)为孩子寻求良师。
(4)让孩子结交善友。
(1)当孩子的好典范
这一项是最难的,因为很多父母亲,连自己也不知道本身的条件符合吗?既然我们要当孩子的好典模,就要先确定一下自己的道德行为是否合标准。
因此,释迦牟尼佛就提出了五戒(佛教之戒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来作为衡量,因为这是生而为人的基本准则。但现在的人都没有持五戒的习惯,而且做事都是随心所欲。这样怎么会有好的典范让孩子效仿呢?
所以,当我们说孩子不好时,也要先自己反省一下:“孩子到底是从哪里学到不好的习惯”。孩子口不择言,大多也是父母那里学来的,因为孩子就像块白布,不知道黑白对错。
如果我们想要孩子做个好人,就要让他们从基本学起,先让他们持好五戒,然后再求他们往其他的方面发展。
(2)教导孩子阅读有益的书籍
说到“阅读”也是一样,因为孩子需要阅读,才能增加知识,因此,我们应该谨慎地为他们选择有益的书籍,并且陪他们一起阅读,从中了解他们的进展。但现在的问题是,他们可以自由地从网站上,下载一些危害身心的资讯,甚至是暴力游戏。我们一定要小心防范,以免孩子步上歧途,让他们时时刻刻都感受家庭的温暖。
泰国古代有一句俗语:“爱牛要拴、爱儿要打”,但现在应该改为:“爱牛要拴、爱儿要给时间”。如果说我们一直找借口说没有时间,人生就不平衡了。人生不是只有工作而已,应该要有私人时间,也要有家庭时间,人生才会平衡。父母一定要找时间陪孩子一起去书店,教导他们如何选择适合的书籍,指导他们的行为。久而久之,他们自然会选择有益的书籍来阅读。
(3)为孩子寻求良师
“老师”对孩子的学习很重要。老师就如外在环境的因素,他们是孩子的模范,教导孩子道德伦理。其实,不只是学校的老师。我们孩子想要从环境中学什么,就应该让他们自己去学。我们的责任是从旁监督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选择自己要走的路。
因为我们不可能一整天都跟在孩子身边,所以一定要好好地选择良师教导。其实也无需一定要到名校去就读,只需找一个环境给孩子学习就行。因为考到第一名的人,也不一定能成为有用的人、有钱的人。时代一直在进步,学习也要与时并进,我们应该让孩子明白“活到老,学到老”的道理。
(4)让孩子结交善友
最后一项是“让孩子结交善友”。在“吉祥经”里,解释得很清楚,不结交愚痴者、要结交智者。理所当然,我们的孩子一旦与损友交往后,就有可能跟着他们学坏。尤其是当他们没有跟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就会为所欲为了。
我们一旦发现这种现象,就要立刻提醒他们,好好劝说,直到他们明白为止,而不只是一味地阻止。教养孩子要有技巧,就像做生意一样。其实,我们在教导孩子要怎么样结交朋友的过程中,也就等于给自己反省的机会,到底我们是怎么去结交朋友的。
有些父母送孩子出国留学,年纪小小就考获了学士、硕士、博士等学位。可是,他们回国了以后,却不接受佛陀的教诲,不相信今世与前世。他们不在乎有错误见解。他们究竟从那里得到这种想法,那就是从他们的外国朋友那里得来的。
他们回到泰国的传统环境中工作,说话无礼,没有尊卑之分,态度恶劣。因此,不管他们的知识学位有多高,却由于他们的处世待人没有分寸,结果谁也不会接受他们。当得不到大家的认同时,他们就会觉得自尊心受损而辞职,甚至觉得自己很失败。因为他们的不知道,只拥有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必须谦卑有礼,懂得如何与人相处,诚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
所以要让孩子成为有用之人,就应该提供这四种环境给孩子。那么,当孩子长大后,自然就会成为有理想、通达人情世故、品行良好的人。如此,父母就能放心的让他们离开自己的怀抱,迎向未来,开创事业。
五、养成孩子节俭的习惯
孩子未来是否能成功地开创事业,重点在于他们能否节俭。可是,要怎样培养孩子具有节俭的习性呢,那父母就必须用适当的方法,并且要有原则。首先,父母本身必须要节俭,才能当孩子…
《温暖之家 第二章 培育品性善良的孩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