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溫暖之家 第二章 培育品性善良的孩子▪P3

  ..續本文上一頁而這世上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勝過直接給孩子灌輸倫理道德的觀念,如果孩子自小就培養了正確的道德觀,那麼,將來他們長大後,肯定能做個頂天立地的好漢,爲國家社會謀福利。

  無論是幾歲的孩子,我們一定要經常教育他們,灌輸他們倫理道德方面的正確觀念:

  (一)智慧:培育孩子成爲一個明事理、會思考、不耍性子的人。這樣,孩子將是一個聰明伶俐,明辨是非的人。

  (二)紀律:培養孩子成爲一個守時、愛幹淨、誠實守信用的人,身心和言語都清淨。

  (叁)慈悲:教導小孩要愛護動物、愛樹木,成爲一個柔順、人際關系良好、懂得體諒他人的人。

   當孩子從小就被灌輸這些觀念,長大後,就自然能吸收父母和老師所傳授的其他道德觀念。

   因此,若哪些父母想要擁有好孩子的話,那就必須在生育孩子之前,時常自我陶冶,並以此叁項道德救教育爲主,就是要有智慧、仁慈和守紀律。這樣一來,父母就有機會獲得福報的中陰身來投胎,同時,本身也能充當孩子的好典範,並且也可避免因溺愛而傷害了孩子。

  

  叁、父母所應扮演的角色

   爲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美好的前途,可是要怎麼樣培育孩子,讓孩子有能力面對未來,可是一門學問。父母需要懂得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要適當地管教孩子。他們才能成才,與人相處時,才懂得長幼有序,謙卑有禮。

   有智慧的父母必須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況,明白孩子的想法會隨時間和環境而改變,因此,要能夠適當地調整自己的觀念與方法,用以調教孩子,栽培孩子。

   當孩子年紀還小時,父母就是他們的一切。但長大後,朋友對他們的思想和感覺開始産生很大的影響力。孩子一旦步入青少年時代,父母的重要性就會降低。尤其是當孩子成年,而能獨立自主時,就需要更多的自由。所以,這時父母有必要改變自己的想法,必須能體會孩子的思想和感覺。

  英明的父母,除了應盡的責任之外,還要扮演好以下的角色:

  (一)導師的角色:

   父母想要管教孩子,就要清楚地解釋,讓他們明白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應該,什麼是不應該。若孩子以實際的、正確的做法,讓孩子從中學習。當教訓孩子時,語氣要溫和,要耐心地慢慢與他們解釋,切忌隨便發脾氣,打罵孩子。只有在不得已的狀況下,才可使用藤條來教訓孩子。

   父母也應教導孩子從小就養成愛清潔的好習慣,使他們懂得維持整潔,無論是食衣住行等方面,都能夠保持幹淨整齊,別以爲維持整潔只是小事,其實從這些小事中就能逐漸地培養他們的良好品性。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導師,從一出生就開始接觸孩子。因此,父母要細心地栽培、教導孩子正確的事物基本的行爲准則,這樣,當他們長大後,就能很快地接受良好教育的熏陶,並且懂得分辨善惡親善離惡。

   (二)天人的角色:

   父母必須具有慈悲心,才能扮演好這個角色。他們應時常灌輸孩子行善培福,遠離惡作觀念。事實上,這件事很容易就能做到。例如:常講佛陀傳記給孩子聽;教導孩子每天晚上臨睡前要誦經;讓孩子懂得行善,最重要的是父母必須爲孩子樹立好榜樣。如:每天早上齋僧等等。最重要的是,父母必須有慚愧心。一旦教導過孩子不能做錯某一件事後,自己也要切實遵守,不能自己打嘴巴,言而無信,因爲這將對孩子會産生不良的影響。

  (叁)大梵天王的角色:

   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必須溫和,給他們信心,照顧他們,並且愛護他們。當孩子犯錯時,要好好地開導他們,讓他們明白是非對錯,並原諒他們的過錯。當孩子做了好事時,就要表揚他們,讓他們感到自豪。當到了適當的年齡時,要讓他們去上學,求取學問。當他們生病時,要無微不至地照顧他們。當他們長大成人,想成家立業時,也應該給他們自由,別管得太嚴,不過,可以當他們的家庭顧問,適當地提供意見,並且鼓勵他們。

  

   當孩子犯錯時,千萬要放下,不要偏袒孩子.如果已經教導孩子做人的道理,但孩子仍然頑皮搗蛋,不聽話,屢屢犯錯,那麼,就應該讓他們接受懲罰.即使所犯的罪名很重,必須坐牢敢要接受.絕不可溺愛孩子,或爲了孩子而說謊作假口供,以爲能幫多少就幫多少,其實,這不是幫孩子,而是害他們。因此,千萬別因溺愛孩子而違反國家的法律。

  (四)阿羅漢的角色:

   父母有良好的行爲與高尚的道德,才能得到尊敬。他們是家裏的主佛,當家人的顧問,即使不是所有的家人都同處一室,有些需分開居住,但仍然受到子孫的尊敬。父母必須要有高尚的道德,經常行善、有權威、有名譽,子孫會尊敬、聽從,無論在人前或人後,都能自潔自愛。

   只要父母能扮演好這四種角色,家庭生活就會幸福快樂,如果家家戶戶都幸福快樂,那社會肯定祥和平安,國家也能富強康樂。

  四、教養孩子成爲有用之人

  

   在這五花八門的社會裏,到處充滿了陷阱,以致身爲父母越來越擔心孩子會誤交損友,染上惡習、無法自立等。其實,預防孩子變壞的重點是我們如何教導孩子,防止孩子養成錯誤的價值觀,做出錯誤的判斷,同時要教導孩子如何去判斷事物。

   其實這件事,可以從好幾個方面和角度來看。一般而言,先輩們都有很好的教養方法,它共有四項:

   (1)當孩子的好典範。

   (2)教導孩子閱讀有益的書籍。

   (3)爲孩子尋求良師。

   (4)讓孩子結交善友。

  (1)當孩子的好典範

   這一項是最難的,因爲很多父母親,連自己也不知道本身的條件符合嗎?既然我們要當孩子的好典模,就要先確定一下自己的道德行爲是否合標准。

   因此,釋迦牟尼佛就提出了五戒(佛教之戒律,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來作爲衡量,因爲這是生而爲人的基本准則。但現在的人都沒有持五戒的習慣,而且做事都是隨心所欲。這樣怎麼會有好的典範讓孩子效仿呢?

   所以,當我們說孩子不好時,也要先自己反省一下:“孩子到底是從哪裏學到不好的習慣”。孩子口不擇言,大多也是父母那裏學來的,因爲孩子就像塊白布,不知道黑白對錯。

   如果我們想要孩子做個好人,就要讓他們從基本學起,先讓他們持好五戒,然後再求他們往其他的方面發展。

  (2)教導孩子閱讀有益的書籍

   說到“閱讀”也是一樣,因爲孩子需要閱讀,才能增加知識,因此,我們應該謹慎地爲他們選擇有益的書籍,並且陪他們一起閱讀,從中了解他們的進展。但現在的問題是,他們可以自由地從網站上,下載一些危害身心的資訊,甚至是暴力遊戲。我們一定要小心防範,以免孩子步上歧途,讓他們時時刻刻都感受家庭的溫暖。

   泰國古代有一句俗語:“愛牛要拴、愛兒要打”,但現在應該改爲:“愛牛要拴、愛兒要給時間”。如果說我們一直找借口說沒有時間,人生就不平衡了。人生不是只有工作而已,應該要有私人時間,也要有家庭時間,人生才會平衡。父母一定要找時間陪孩子一起去書店,教導他們如何選擇適合的書籍,指導他們的行爲。久而久之,他們自然會選擇有益的書籍來閱讀。

  (3)爲孩子尋求良師

   “老師”對孩子的學習很重要。老師就如外在環境的因素,他們是孩子的模範,教導孩子道德倫理。其實,不只是學校的老師。我們孩子想要從環境中學什麼,就應該讓他們自己去學。我們的責任是從旁監督他們,鼓勵他們,讓他們選擇自己要走的路。

   因爲我們不可能一整天都跟在孩子身邊,所以一定要好好地選擇良師教導。其實也無需一定要到名校去就讀,只需找一個環境給孩子學習就行。因爲考到第一名的人,也不一定能成爲有用的人、有錢的人。時代一直在進步,學習也要與時並進,我們應該讓孩子明白“活到老,學到老”的道理。

  (4)讓孩子結交善友

   最後一項是“讓孩子結交善友”。在“吉祥經”裏,解釋得很清楚,不結交愚癡者、要結交智者。理所當然,我們的孩子一旦與損友交往後,就有可能跟著他們學壞。尤其是當他們沒有跟我們在一起的時候,就會爲所欲爲了。

   我們一旦發現這種現象,就要立刻提醒他們,好好勸說,直到他們明白爲止,而不只是一味地阻止。教養孩子要有技巧,就像做生意一樣。其實,我們在教導孩子要怎麼樣結交朋友的過程中,也就等于給自己反省的機會,到底我們是怎麼去結交朋友的。

   有些父母送孩子出國留學,年紀小小就考獲了學士、碩士、博士等學位。可是,他們回國了以後,卻不接受佛陀的教誨,不相信今世與前世。他們不在乎有錯誤見解。他們究竟從那裏得到這種想法,那就是從他們的外國朋友那裏得來的。

   他們回到泰國的傳統環境中工作,說話無禮,沒有尊卑之分,態度惡劣。因此,不管他們的知識學位有多高,卻由于他們的處世待人沒有分寸,結果誰也不會接受他們。當得不到大家的認同時,他們就會覺得自尊心受損而辭職,甚至覺得自己很失敗。因爲他們的不知道,只擁有書本上的知識是不夠的,必須謙卑有禮,懂得如何與人相處,誠所謂“識時務者爲俊傑”。

  

   所以要讓孩子成爲有用之人,就應該提供這四種環境給孩子。那麼,當孩子長大後,自然就會成爲有理想、通達人情世故、品行良好的人。如此,父母就能放心的讓他們離開自己的懷抱,迎向未來,開創事業。

  五、養成孩子節儉的習慣

   孩子未來是否能成功地開創事業,重點在于他們能否節儉。可是,要怎樣培養孩子具有節儉的習性呢,那父母就必須用適當的方法,並且要有原則。首先,父母本身必須要節儉,才能當孩子…

《溫暖之家 第二章 培育品性善良的孩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