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溫暖之家 第叁章 家庭的團結精神

  第叁章

  家庭的團結精神

  一、如何加強家庭的凝聚力

   近幾十年來,我們把生長在破碎家庭裏的孩子與獨居的老人喚爲“問題兒童”的孩子,有的是來自破裂的家庭,因他們的父母時常爭吵,甚至打架,鬧得雞犬不甯,從來沒有好好地管教孩子,以致家裏的孩子都成爲叛逆、頑皮搗蛋、不聽話的問題孩子。

   也有些來自富裕的家庭,他們離家出走的原因,是因爲兄弟姐妹之間不能和睦相處,從小就開始彼此爭名奪利,家裏毫無溫暖親情可言。

   會産生這類問題,追根究底是家庭缺乏凝聚力。從關系親密而後有了摩擦,以致有了距離,最後終于形同陌路。

   最初的現象是家庭裏的成員不在一起吃飯。有很多孩子的家庭,到了用餐時間,如果父母和孩子都不在一起吃飯,就能知道這個家庭裏的兄弟姐妹之間,已經發生了口角。

   舉個例子,假設今天母親做的菜很好吃,很合每個人的胃口,大家都會吃得比往常多,那麼,有可能發生飯不夠吃的問題。但是,倘若這個家庭經常在一起吃飯,這時飯少了半碗,如果每個人分擔一些的話,每個人只是少吃了兩、叁個湯匙而已,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可是,如果這個家庭,父母和孩子沒有一起用餐,一定會出現問題,最後一個來吃飯的孩子一定吃不飽,他可能會爲了吃半碗飯而感到委屈。如果他是家裏最勤快的孩子,那麼,心裏就越容易感到更不平衡了。

   如果家庭裏剛好有兩、叁個好吃懶做,很會討人歡心的孩子。這些懶惰蟲只會等著吃飯的時間,母親還沒有開飯,他們就已經先把做好的菜肴吃掉,而且吃得特別多,結果個個長得胖嘟嘟的,母親特別疼愛他們,因爲他們會說討好母親的話。

   至于勤快的孩子,當他把事情做好時,卻已經過了吃飯時間。最後一個吃飯的人是最累的,每次只吃剩下的那一點點菜,有時還要清洗所有的碗筷,就會感到委屈。如果經常發生這樣的事情,委屈感就會加倍,因此一旦有一點點事情發生,兄弟之間就會馬上引起激烈的爭吵。譬如:如果兄姐或弟妹把他個人的杯子打破了,他就會馬上發脾氣,甚至打起架來。

  

   不知道真正原因的父母,也許會來相勸、要他們互相忍讓了事,卻沒有對症下藥了解事情的症結所在。因此導致孩子們心生怨恨,互相記仇.如果這樣的事情時常發生,父母也誤會他喜歡惹事生非,因爲他不會討好父母親。日子久了,他就會對家裏的産生反感,一有機會就會馬上離家出走。

   剛開始時,父母也許認爲大家不在一起吃飯是小問題,不放在心上。但是,當孩子心裏一直存在著不公平的感覺時,那麼,事情可能會演變至家庭起紛爭,最後産生破裂,而父母卻一點也不知情。這樣的情形通常大都發生在正在創業的家庭裏,父母親各忙各的,根本沒有時間關心孩子,沒有留意到他們怪異的行爲。

   因此,如果家庭的成員不在一起吃飯,就是發出了信號,表示家庭出現裂痕。

   每天一起吃飯的好處是,如果家裏的成員有誰出了問題,就可以趁這個時候提出來,跟大家商量,接受大家的意見,千萬別藏在心裏。因爲人都是這樣,一吃飽心情就會舒暢,比較能接受各種突發的事情,這時孩子應該把握時機,把心事告訴父母親,從中聽取意見,同時也可促進彼此之間的感情。

   古時候,我們的祖先很注意與家人一起用餐,最少每天都要聚餐一次。

   至于早餐,一般上比較難辦到,因爲大家都要去工作或上學,各忙各的,很難聚在一起用早餐。至于中午,也是各吃各的。到了晚餐,應該要聚在一起吃晚餐。因爲一旦錯過這段時間之後,大家又有各自的私事要辦,有的要做功課,有的要看電視,再也抽不出時間在一起互訴心事。

   甚至有可能發生這樣的情況,即是大家無法在一起用晚餐,沒有時間聊天、教導、互相了解對方,可是卻爲了觀看不同頻道的電視節目而大動肝火。

   有些家庭爲了解決問題,各買一臺電視機來觀看節目,于是,到了傍晚,各吃各的,然後各自回房,關上門來,在自己的房間看電視。哪裏有時間聊天,各管各的,一點溫馨的感覺也沒有。

   除了不在一起吃飯之外,另有一些常見例子,總會在不知不覺中導致夫妻雙方發生激烈的爭吵。現代的夫妻,總會有事情吵架,尤其是准備食物方面。雙方都不願准備晚餐,只買便當回來,然後邊吃邊看電視。結果發現連續劇中的男女主角似乎都比自己的丈夫或妻子好,如果存有這樣的心態,這個家庭遲早會破裂。

   另一個例子,就是夫妻雙方要特別注意,即是要拜訪親人的時候,應該要仔細思量是否讓對方獨自去,還是一起同行。如果決定讓她獨自去拜訪父母,那麼,就可能種下導致家庭破裂的因。

   家庭裏的成員一定要懂得互助,無論做什麼事,都應該共同進退,這樣,才能培養團結的精神,才會給家庭帶來溫暖和幸福。別小看這樣的做法,很多家庭就是忽略了這些小事導致家庭破裂

  總結

   培養家庭團結的精神,是很容易做到。即是在一天之內,至少要有一樣活動,與家裏的成員在一起,而最好的方法就是一起吃飯。在這個時候,家裏誰出了問題可以提出來讓大家知道,然後一起商討對策。不管所遇到的問題是對是錯,都必須從各個角度去分析,而且必須以仁義道德爲基本原則。如果家庭成員能做到這一點,那麼,這個家庭一定充滿了溫馨和凝聚力。

  二、如何處理孩子間的問題

   一件真實的個案,也是一個刻骨銘心的故事,與尚未培養孩子團結精神的父母分享。

   事情是這樣的,在一個家庭裏,有著父母親和叁個孩子。大女兒總是愁容滿面,煩惱得很。原來她兩個妹妹,發生了激烈的爭吵,以致斷絕了姐妹關系,兩年來都沒有互相交談。她每天都要面對這種局面,心裏感到非常痛苦。

   這兩個她最疼愛的妹妹,完全不理睬對方,形同陌路人。有時她們兩個會冷嘲熱諷,互相對罵,誰也不給誰面子,兩姐妹好像有不共戴天之仇恨。

   大姐一直暗自思忖,想找辦法讓兩妹妹和好。心裏卻很擔心是否會太遲了,因爲連父母親也拿她們沒辦法。

  最後,她就決定到寺院去請教一位法師,希望找出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她告訴法師:“我兩個妹妹還在求學,關系就如此惡劣,若將來畢業有了工作自己可以賺錢,相信更加難以和睦相處。我感到很心煩、也很痛心,每天都要眼睜睜地看著家庭慢慢地下走向分裂。”

   法師慈悲地聽完她的話說,然後說:“其實,你的父母親不應該讓她們關系發展到今天這種惡劣的地步。若現在不解決,將來畢業了,各自有了工作,有經濟能力了,那時要她們和好,更是難上加難。”

   現在,師父把自己的故事講給你聽,作爲你們的參考。師父在家裏排行最小,有兩個姐姐。小時候,有時也會跟姐姐爭吵,可是,我父親一知道了,就會馬上采取行動,化解姐弟間的不快。因此,我們都不會互相記恨。師父的父親采取的方法如下:

   第一個方法,就是要讓孩子明白長幼有序。當知道姐弟之間發生爭執,有時甚至互相扭打時,他二話不講,馬上召叁姐弟來教訓。然後命令最小的弟弟去找藤條來,所找來的藤條必須是又粗又大的。接著,他就會問弟弟:

   “跟姐姐吵架了,是不是?”

   “是的。”

   “那站好,把手擡起來。”

   跟著就吩咐姐姐用藤條打弟弟的手心一下。在還不知道誰對錯之下,父親連問都不問,就先打弟弟,那是因爲他認弟弟目無尊長。

   之後,他才查問到底是什麼事,知道是姐姐錯了.弟弟以爲父親會讓他打姐姐,但結果不是。他命令姐姐去把藤條取來,然後自己親手打姐姐,因爲她欺負弟弟。

   結果不管是誰錯,因爲師父排行最小,一定先被處罰。這樣一來,弟弟就不敢再去跟姐姐找麻煩了,而姐姐也不敢欺負弟弟。這就是師父的父親用來培養孩子相親相愛的方法。

   第二個方法,訓練大家一起負責家務事。以前,師父一家是以種地爲生的。每逢周末,父親就會交代我們姐弟叁人到園圃去幫忙工作,父親吩咐我們一定要把周圍的草除幹淨,同時還要把地挖好。

   父親的話中的意思就是:如果不能完成工作,不用回家來吃晚飯。因此,我們叁姐弟一拿到鋤頭,就要趕快動手工作。有時師父倚仗著自己是最小的弟弟,就耍賴不做,一早就跟朋友去打鳥或釣魚。到了下午回來時,哎!慘了,發現兩個姐姐還沒做完,那肯定沒晚飯吃。于是,師父就手忙腳亂地趕快幫忙,然後一邊幫忙,一邊撒嬌討好她們,怕她們去向父親告狀。如果不這樣做,也許會發生以下的情況:

  (1)說不定到了傍晚,還沒完成工作,叁姐弟不但沒飯吃,還必須點燈繼續挖地。

  (2)姐姐向父親告狀,說弟弟偷懶,到別處去玩,所以工作才沒做完。如果是那樣的話,那師父一定會被處罰,因此才需要討好她們。

   簡單的說,就是培養大家的合作精神與責任感。如果一旦吵架或不合作,那麼工作一定無法完成,這樣就會帶來麻煩,因此就自然而然地和好了。

   你家裏會發生這樣的問題,就是表示感謝你們的家境太好,孩子的生活太舒服了,所以,最好就是要讓孩子多吃苦,因爲吃過苦後,他們就會互相幫忙。有時就是因爲生活太過舒服,孩子們才會變成這樣。

   因此,既然現在問題已經發生了,你就應該給父母親提意見,而你是大姐,要先負起教導她們的責任,然後再與父母商討,共同解決問題,那就是:

  (1)減少其零用錢,不要讓她們有機會作太多無無謂的花費。如果這對姐妹一直爭吵不休,那就別給她們太多的錢使用,這樣她們才能互相依靠。

  (…

《溫暖之家 第叁章 家庭的團結精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