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溫暖之家 第叁章 家庭的團結精神▪P2

  ..續本文上一頁2)時常安排她們一起作家務。這樣,擺臭臉不談話的僵局,就會慢慢化解。因爲要一起做事,如果不交談就不能工作,這個方法有效。

  (3)雖然孩子還小,有時候必須要用藤條管教。如果我們管教有方,就不用怕孩子離家出走,因爲孩子還小,根本沒有這個膽量與本事。藤條對教育孩子還是挺重要的,不過,做法要正確,必須邊打邊教,不是只打而不教,就失去它的作用了。

   不管怎麼樣,應該采用第一個方法,就是減少她們的零用錢,然後讓她們一起做家事。如果哪一個計較、愛占便宜,孩子們之間自然會定下條件。一般孩子不會記恨太久,錢一用完,就會一起幫忙做事。

   如果家裏有傭人,就讓傭人負責做一般的家務,孩子的私事應該讓孩子自己負責。同時,要讓她們一起負責某些工作,這樣,兄弟姐妹之間就會互相商量,進而增加彼此間的感情。父母應該在孩子小時就采用這個方法,若心軟溺愛孩子,任由孩子自己發展,最後得到的將是如妖魔鬼怪的孩子。”

   當那位姐姐聽完法師的故事後,臉上不禁露出欣慰的笑容,她決定用法師的方法去解決她兩個妹妹的問題。

   身爲父母者讀了這個故事後,要明白長幼有序的道理,進而培養孩子的團結精神,訓練孩子們要懂得合作、友愛、負責任。那麼,當孩子長大後,就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雖然遇到困難,也不會輕言放棄,這樣父母才會放心。

  叁、如何與鄰居相處

   好的環境將會對孩子的性格起著很大的影響。試想,如果我們的鄰居每天都大聲吵鬧,時常用汙言穢語互相對罵,身爲父母者應該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倘若我們的孩子時常聽到這種吵鬧聲,長期在這種環境裏生活,一定會産生不良的影響,學會講粗話、行爲粗魯、脾氣暴躁,將來長大後,進入社會一定不受歡迎。

   要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有兩種,即是:

  (1)搬家。若父母能力所及的話,就應該搬遷到他處去。但如果經濟能力辦不到,就要忍耐,然後想辦法好好開導孩子。父母平時要用溫和的語氣與孩子講話,舉止也要斯文,給孩子樹立好榜樣。千萬避免與鄰居發生摩擦而爭吵相罵,甚至動粗而導致受傷。這樣一來,會對孩子産生不良的影響,實在很不值得。

  (2)以良好的行爲面對。如果父母年紀比鄰居小就應該抱著小輩對長輩恭敬的態度與他們交談,讓他們覺得這些小輩很可愛,而對自己的行爲表現感到不好意思,再也不敢大聲吵鬧。

   若是父母年紀比鄰居大,而且事業穩定,受到村民的尊敬。那麼,當發現這家鄰居出了問題時就要找他們談。不過,千萬要記得跟他們商討之前,自己本身一定要成爲受人尊重、受人歡迎的人。不然的話,很難與他們溝通。

  怎樣才是受人尊重、歡迎的人

  (1)受歡迎的人一定是能施舍之人,至于要布施什麼,就要視當時的情況而定。

   例如:如果有足夠的財力可以布施物品,就應該布施,那麼,他一定會對我們客氣。我們也是一樣,有誰給我們東西,我們也會對他客氣。

   如果沒財力而有體力,能幫忙人家做什麼事,就應該幫忙。

   甚至如果我們不知道要給對方什麼,那就給他鼓勵,即是講好話,或給他微笑,即是雖然沒有講任何話,給一個微笑也好。

   若父母了解自己的處境,能好好地與鄰居相處,到了某一個階段,將會受到鄰居的歡迎尊重,到時候就可以提醒勸誡他們。

   釋迦牟尼佛曾提出四項援助的方法,簡單地說,即是救人濟世的原則,或是培養大衆團結一致的方法。這一項佛法包括:

  1、布施,即是分享與給予。

  2、愛語,即是誠實地講悅耳的言語。

  3、利行,即是所作的事對別人有益。

  4、盡責任,做好本分內的工作。

   如果爲人父母者能做到這四項,將是受人尊敬的賢者。一旦有人發生口角,就應該加以相勸,幫忙解決糾紛。至于要怎樣解決,就要看當時的情況而定,有時也許要跟其他人互相討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2)能勸誡別人改變行爲的人,自己必須要好好持守戒律,起碼要把五戒守好。當守好了五戒,即是我們有了良好的行爲,這樣才有能力去幫忙解決糾紛。如果父母本身還沒有辦法成爲道德高尚的人,千萬先不要去勸別人,否則將會自取其辱。

  奉獻大衆

   其實,要贏取他人歡心,或使他人對我們客氣有禮的方法太多了,可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布施,當你誠心誠意地布施出去時,將會獲得他人的尊重與愛戴。

   舉一個曾經用過的有效方法,也是一個很簡單的方法:就是清早起來,拿起掃帚,到巷子去掃地,從巷頭掃到巷尾,只要在家都要去掃,至少每七天要掃一次。用這個方法,能讓你認識整個巷子裏的人,而這個做法,可能無法令一些人喜歡你,但也不至于討厭你,這樣的做法,叫做布施體力。

   古代也有很多方法其中有一個方法,幾乎每一戶人家都在應用,可是現在卻不太見到了,即是古時候的人家門口,都會放置一缸水,並有水瓢或有碗放在水缸的旁邊,誰路過口渴了,都可以舀來喝。結果那本來很普通的水缸,就變成很有價值的水缸,因爲可以用來盛水讓人解渴,而更具有價值的是,它讓社會充滿了濃濃的人情味。

   因此,父母要先“布施”的是持戒與禮貌,這樣,我們的孩子就有了好的環境,再也不必搬到哪裏去了。

  四、訓練孩子照顧病重的親人

   我們雖然投生爲人,但總有一天會離開這個世界,可是在離開人世之前,大部分都會得了重病,必須躺在醫院裏的病床上。因爲身體裏的器官,有一部分已開始退化,以致受到各種細菌的侵襲,令患病者痛苦萬分.體內的各種細胞會漸漸地老死,讓人失去知覺.所以,爲了別人,也爲了自己,我們必須研究一些照顧患重病的親人或愛侶的方法。

   其好處是能讓我們用正確的方法,照顧及醫治親人的心,當他們正在與病魔作垂死搏鬥時,最需要家人的關心與支持。總有一天,我們將會跟他們一樣,面對死神的呼喚,必須離開人世,因此,我們一定要面對各種病狀,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備,同時,還必須教導子孫用正確的方法來照顧自己。

   當親人或伴侶患重病時,應該怎樣照顧?這可分爲兩項:

  (1)照顧病人的身體,身體病最好盡量找醫術高明的醫生來進行治療,不過,這要根據自己的能力和環境的許可而定。

  (2)照顧病人的心,病重者生死只在一線之間。在這時候,病人的意志力很重要。家人應該隨侍在旁,給予安慰鼓勵。特別是在他臨終前的那一刻,究竟是步上安樂之路或是愁苦之路,全在于他的意識是清淨或渾濁。

   釋迦牟尼佛說過:“在臨終之前,心靈煩憂混濁,定會步往愁苦惡趣。若心靈清淨明亮,則能邁向安樂善道。”

  安樂善道是什麼?就是往生後轉世爲人,或上升天界、或往生梵天界。

   愁苦惡趣是什麼?就是往生後墮入地獄、餓鬼道、魔鬼道、畜生道。

   安樂與愁苦之路,是往生後中陰身的歸向,藉以享受(或償還)自己在人世間所種下的因果報應,而往生那一刹那的心境可以決定“憂愁混濁”或“清淨明亮”,讓你上升天界或墮入惡道。師父稱這爲“抉擇之戰”。

   所以,不管醫治病人最終的結果是怎樣,每個幫忙照顧的人,都有責任好好地照顧病人,其原則如下:

   “家人必須幫助維持照顧病人的心,令其保持清淨,堅強地面對病魔的折磨,不灰心、不沮喪、不對生活産生絕望。”

   家人必須鼓勵病人,給予他們信心:

  (1)無論是財産的糾紛,或是子孫的煩惱或任何讓人不開心的事,必須盡量避免讓病人聽見,以免他操心,引起不安。

  (2)引導病人的心隨時都處于正念,並提醒病人憶念曾行過的善,例如:讓他想起曾經剃度、曾供養功德衣、修各種公共利益的功德,以及一直以來隨喜別人的功德等。

  (3)勸導病人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盡量修新的功德,如布施:每天早上供齋,雖然病人身起不了床,也可以邀請法師到家裏或臥室來受供。如果不方便,可以把飯菜拿給病人許願,然後讓他人代他供養僧衆。之後再告訴病人,使他産生法喜。

  (4)引導病人要嚴格地持五戒,連打蚊子、捏死螞蟻等最輕微的殺生也別犯。

  (5)引導病人靜心禅定,這可是最重要的,也許可以播放念經,或病人所尊重的師父所開示的錄音帶給他聽,或誦念經文給他聽。如果時常這樣做,要是病人有福氣,也許會好起來,這是新舊功德威力的回報。如果病人的壽緣盡了,也會往生善道。

   因此往生前,心一定要保持清淨。

   善于誘導與照顧病人的家人,也必須要有正念,同時,懂得利用許願,把自己曾經修過的功德回向給病人,這樣,對治療病人將更加有效。

  總結

   當我們離世的最後一刻來臨時,每個人都必須有人在旁協助,打一場“抉擇之戰”,“抉擇之戰”能夠勝利,就是往生之前,心必須清淨,維持正念。

   因此,不管是遠親或近鄰,當我們的孩子長大,稍微懂事後,就應該教導他們懂得照顧自己的健康,並具有慈悲心,願意照顧生病的親人,讓病人保持心靈的清淨,藉此讓他們真正地了解生命讓他們知道死亡是必然的現象,是無法避免的,那麼,到了我們離開人間的那一天,我們的孩子才會幫我們打“抉擇之戰”。

  五、如何教養孩子

   在當今這個高度經濟化的時代裏,要如何教養孩子是一件相當令人關注的問題。因爲,現在一般的父母都忙于工作,不太有時間教養孩子。結果有些孩子因缺乏家庭的溫暖而步入歧途,有些則養成許多壞習慣。有些父母爲此而放棄工作,有些則以電視節目來教育孩子,有的則采取其它的教育方式。爲了維持生計,父母忙于工作,…

《溫暖之家 第叁章 家庭的團結精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