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2)时常安排她们一起作家务。这样,摆臭脸不谈话的僵局,就会慢慢化解。因为要一起做事,如果不交谈就不能工作,这个方法有效。
(3)虽然孩子还小,有时候必须要用藤条管教。如果我们管教有方,就不用怕孩子离家出走,因为孩子还小,根本没有这个胆量与本事。藤条对教育孩子还是挺重要的,不过,做法要正确,必须边打边教,不是只打而不教,就失去它的作用了。
不管怎么样,应该采用第一个方法,就是减少她们的零用钱,然后让她们一起做家事。如果哪一个计较、爱占便宜,孩子们之间自然会定下条件。一般孩子不会记恨太久,钱一用完,就会一起帮忙做事。
如果家里有佣人,就让佣人负责做一般的家务,孩子的私事应该让孩子自己负责。同时,要让她们一起负责某些工作,这样,兄弟姐妹之间就会互相商量,进而增加彼此间的感情。父母应该在孩子小时就采用这个方法,若心软溺爱孩子,任由孩子自己发展,最后得到的将是如妖魔鬼怪的孩子。”
当那位姐姐听完法师的故事后,脸上不禁露出欣慰的笑容,她决定用法师的方法去解决她两个妹妹的问题。
身为父母者读了这个故事后,要明白长幼有序的道理,进而培养孩子的团结精神,训练孩子们要懂得合作、友爱、负责任。那么,当孩子长大后,就会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虽然遇到困难,也不会轻言放弃,这样父母才会放心。
三、如何与邻居相处
好的环境将会对孩子的性格起着很大的影响。试想,如果我们的邻居每天都大声吵闹,时常用污言秽语互相对骂,身为父母者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倘若我们的孩子时常听到这种吵闹声,长期在这种环境里生活,一定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学会讲粗话、行为粗鲁、脾气暴躁,将来长大后,进入社会一定不受欢迎。
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有两种,即是:
(1)搬家。若父母能力所及的话,就应该搬迁到他处去。但如果经济能力办不到,就要忍耐,然后想办法好好开导孩子。父母平时要用温和的语气与孩子讲话,举止也要斯文,给孩子树立好榜样。千万避免与邻居发生摩擦而争吵相骂,甚至动粗而导致受伤。这样一来,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实在很不值得。
(2)以良好的行为面对。如果父母年纪比邻居小就应该抱着小辈对长辈恭敬的态度与他们交谈,让他们觉得这些小辈很可爱,而对自己的行为表现感到不好意思,再也不敢大声吵闹。
若是父母年纪比邻居大,而且事业稳定,受到村民的尊敬。那么,当发现这家邻居出了问题时就要找他们谈。不过,千万要记得跟他们商讨之前,自己本身一定要成为受人尊重、受人欢迎的人。不然的话,很难与他们沟通。
怎样才是受人尊重、欢迎的人
(1)受欢迎的人一定是能施舍之人,至于要布施什么,就要视当时的情况而定。
例如:如果有足够的财力可以布施物品,就应该布施,那么,他一定会对我们客气。我们也是一样,有谁给我们东西,我们也会对他客气。
如果没财力而有体力,能帮忙人家做什么事,就应该帮忙。
甚至如果我们不知道要给对方什么,那就给他鼓励,即是讲好话,或给他微笑,即是虽然没有讲任何话,给一个微笑也好。
若父母了解自己的处境,能好好地与邻居相处,到了某一个阶段,将会受到邻居的欢迎尊重,到时候就可以提醒劝诫他们。
释迦牟尼佛曾提出四项援助的方法,简单地说,即是救人济世的原则,或是培养大众团结一致的方法。这一项佛法包括:
1、布施,即是分享与给予。
2、爱语,即是诚实地讲悦耳的言语。
3、利行,即是所作的事对别人有益。
4、尽责任,做好本分内的工作。
如果为人父母者能做到这四项,将是受人尊敬的贤者。一旦有人发生口角,就应该加以相劝,帮忙解决纠纷。至于要怎样解决,就要看当时的情况而定,有时也许要跟其他人互相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2)能劝诫别人改变行为的人,自己必须要好好持守戒律,起码要把五戒守好。当守好了五戒,即是我们有了良好的行为,这样才有能力去帮忙解决纠纷。如果父母本身还没有办法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千万先不要去劝别人,否则将会自取其辱。
奉献大众
其实,要赢取他人欢心,或使他人对我们客气有礼的方法太多了,可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布施,当你诚心诚意地布施出去时,将会获得他人的尊重与爱戴。
举一个曾经用过的有效方法,也是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是清早起来,拿起扫帚,到巷子去扫地,从巷头扫到巷尾,只要在家都要去扫,至少每七天要扫一次。用这个方法,能让你认识整个巷子里的人,而这个做法,可能无法令一些人喜欢你,但也不至于讨厌你,这样的做法,叫做布施体力。
古代也有很多方法其中有一个方法,几乎每一户人家都在应用,可是现在却不太见到了,即是古时候的人家门口,都会放置一缸水,并有水瓢或有碗放在水缸的旁边,谁路过口渴了,都可以舀来喝。结果那本来很普通的水缸,就变成很有价值的水缸,因为可以用来盛水让人解渴,而更具有价值的是,它让社会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
因此,父母要先“布施”的是持戒与礼貌,这样,我们的孩子就有了好的环境,再也不必搬到哪里去了。
四、训练孩子照顾病重的亲人
我们虽然投生为人,但总有一天会离开这个世界,可是在离开人世之前,大部分都会得了重病,必须躺在医院里的病床上。因为身体里的器官,有一部分已开始退化,以致受到各种细菌的侵袭,令患病者痛苦万分.体内的各种细胞会渐渐地老死,让人失去知觉.所以,为了别人,也为了自己,我们必须研究一些照顾患重病的亲人或爱侣的方法。
其好处是能让我们用正确的方法,照顾及医治亲人的心,当他们正在与病魔作垂死搏斗时,最需要家人的关心与支持。总有一天,我们将会跟他们一样,面对死神的呼唤,必须离开人世,因此,我们一定要面对各种病状,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同时,还必须教导子孙用正确的方法来照顾自己。
当亲人或伴侣患重病时,应该怎样照顾?这可分为两项:
(1)照顾病人的身体,身体病最好尽量找医术高明的医生来进行治疗,不过,这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环境的许可而定。
(2)照顾病人的心,病重者生死只在一线之间。在这时候,病人的意志力很重要。家人应该随侍在旁,给予安慰鼓励。特别是在他临终前的那一刻,究竟是步上安乐之路或是愁苦之路,全在于他的意识是清净或浑浊。
释迦牟尼佛说过:“在临终之前,心灵烦忧混浊,定会步往愁苦恶趣。若心灵清净明亮,则能迈向安乐善道。”
安乐善道是什么?就是往生后转世为人,或上升天界、或往生梵天界。
愁苦恶趣是什么?就是往生后堕入地狱、饿鬼道、魔鬼道、畜生道。
安乐与愁苦之路,是往生后中阴身的归向,藉以享受(或偿还)自己在人世间所种下的因果报应,而往生那一刹那的心境可以决定“忧愁混浊”或“清净明亮”,让你上升天界或堕入恶道。师父称这为“抉择之战”。
所以,不管医治病人最终的结果是怎样,每个帮忙照顾的人,都有责任好好地照顾病人,其原则如下:
“家人必须帮助维持照顾病人的心,令其保持清净,坚强地面对病魔的折磨,不灰心、不沮丧、不对生活产生绝望。”
家人必须鼓励病人,给予他们信心:
(1)无论是财产的纠纷,或是子孙的烦恼或任何让人不开心的事,必须尽量避免让病人听见,以免他操心,引起不安。
(2)引导病人的心随时都处于正念,并提醒病人忆念曾行过的善,例如:让他想起曾经剃度、曾供养功德衣、修各种公共利益的功德,以及一直以来随喜别人的功德等。
(3)劝导病人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量修新的功德,如布施:每天早上供斋,虽然病人身起不了床,也可以邀请法师到家里或卧室来受供。如果不方便,可以把饭菜拿给病人许愿,然后让他人代他供养僧众。之后再告诉病人,使他产生法喜。
(4)引导病人要严格地持五戒,连打蚊子、捏死蚂蚁等最轻微的杀生也别犯。
(5)引导病人静心禅定,这可是最重要的,也许可以播放念经,或病人所尊重的师父所开示的录音带给他听,或诵念经文给他听。如果时常这样做,要是病人有福气,也许会好起来,这是新旧功德威力的回报。如果病人的寿缘尽了,也会往生善道。
因此往生前,心一定要保持清净。
善于诱导与照顾病人的家人,也必须要有正念,同时,懂得利用许愿,把自己曾经修过的功德回向给病人,这样,对治疗病人将更加有效。
总结
当我们离世的最后一刻来临时,每个人都必须有人在旁协助,打一场“抉择之战”,“抉择之战”能够胜利,就是往生之前,心必须清净,维持正念。
因此,不管是远亲或近邻,当我们的孩子长大,稍微懂事后,就应该教导他们懂得照顾自己的健康,并具有慈悲心,愿意照顾生病的亲人,让病人保持心灵的清净,藉此让他们真正地了解生命让他们知道死亡是必然的现象,是无法避免的,那么,到了我们离开人间的那一天,我们的孩子才会帮我们打“抉择之战”。
五、如何教养孩子
在当今这个高度经济化的时代里,要如何教养孩子是一件相当令人关注的问题。因为,现在一般的父母都忙于工作,不太有时间教养孩子。结果有些孩子因缺乏家庭的温暖而步入歧途,有些则养成许多坏习惯。有些父母为此而放弃工作,有些则以电视节目来教育孩子,有的则采取其它的教育方式。为了维持生计,父母忙于工作,…
《温暖之家 第三章 家庭的团结精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