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律、四正勤、六处
1. 现在是我们法谈的时间,请放松身心,眼睛自然的张开,以觉性来听讲。经过不断的练习,在觉知肢体动作的同时,你已经或多或少的经历到五盖:贪欲、瞋恚、昏沉、掉举以及怀疑,这五种心理的呈现与消失,你只要一直觉知肢体的动作,你的觉性就逐渐增强。当你觉性强的时候,五盖就不会生起,当下你的内心就非常平稳,如同大石头,动也不动,一点也不受风雨的影响。泰文所说的「戒律」,就是用不动如石作譬喻。因此,只要我们有强的觉性在,自然就有戒律而不会受贪心、瞋心的影响,不会做出错误的行为。佛法上的戒条非常多,在家众要遵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出家众中,沙弥要遵守十戒、比丘要守二百五十多条戒等等。戒条有这么多,要如何遵守呢?如果一个人只是在表面守戒,而内心却正生起贪心、瞋心,那么就不算是守戒清净了。因此,动中禅对戒的看法是,要是你的内心能时时具足觉性,使内心稳如泰山,那么不用勉强、不用造作,戒就自然守住了。例如,在动中禅的禅修期间,你一直觉知你的肢体动作,念念分明,当下没有瞋心的生起,自然不会去杀生。当下,没有贪心的生起,自然不会去偷盗、邪淫。当下,没有愚痴的生起,自然不会去讲妄语、自然不会去饮酒。因此,五戒自然就守住了。如果天天都能维持觉知当下的肢体动作,天天就能守戒清净,天天内心就安稳如大石。
2.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你要非常努力的来培养觉性,使之持续如炼。能够努力的培养觉性,便是佛法上的「四正勤」,四正勤就是四种正确的努力、正确的精进。第一个正勤是努力使「已生的恶法」断除掉,例如有人沉迷于赌博,就要努力断除,不再赌博。第二个正勤是努力使「未生的恶法」不生起,例如你不喝酒,就要努力保持永不喝酒。第三个正勤是努力使「未生的善法」生起,例如你尚未培养觉性,就要努力使之生起。第四个正勤是努力使「已生的善法」不忘失,例如你已培养觉性,要使它一直持续增长,使自己每一当下都觉知自己的肢体动作。
3. 当你努力觉知自己的动作,当下你就在实践四正勤。第一正勤:你当下拥有觉性,因此,以往的恶法,如贪心、生气就不能呈现出来。第二正勤:在觉知的当下,未生的恶法没有机会生起。第三正勤:你正在努力使以往尚未生起的觉性,于此刻生起。第四正勤:你努力使觉性持续而增长,这便是善法的不断增上不失。因此,在练习正念动中禅的同时,就是在实践四正勤。能够实践四正勤,前面所说的五盖也就逐渐灭除了。
4. 在练习动中禅时,我们身心都要放松,让眼耳等自然地运作。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合称作内六处。内六处的对象就是外六处。外六处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在生活中,眼的对象是色,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物质的色彩、形状等。耳的对象是声音。鼻的对象是香臭的味道。舌的对象是酸甜苦辣的滋味。身的对象是我们身体所接触的东西。意的对象是诸法,也就是种种的念头、想法等等。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便是内六处与外六处交互作用的组成。这内六处又称作六根。外六处又称作六尘。因此,我们的世界便是根尘一直相互作用着。
5. 我们不断的生起烦恼与痛苦,便是由于不能处理好根尘的接触。我们的眼睛看到好看的对象,便被拉走,生起了喜欢与贪爱的心理,当这对象消失,便生起了痛苦。动中禅的训练便是让我们在根尘接触的当下,以觉性切断后续的贪爱与痛苦。也就是说,当我们眼睛看到对象时,仍是觉知自己的肢体动作,当下具有觉性,因而可以「看只是看」而不会生起后续的贪爱与痛苦。
6. 同理,当我们听到刺耳的声音,仍是觉知自己的动作,当下具有觉性,因而可以「听只是听」而不会生起后续的生气与痛苦。鼻、舌、身、意与其对象的接触,也都以相同的方式来处理。因此,在动中禅的训练中,是开放着六根,一直培养我们的觉性,当觉性圆满时,就能够完全灭除我们的痛苦。
7. 有的禅修者以为禅修是要使心专注在一点,忘记周遭的一切。这种将耳朵、眼睛封闭起来的禅修,是生不起智慧的。封闭眼耳可以得到一时的平静,但是一回到社会中,仍是波涛汹涌,用不上力气,再度被烦恼所淹没。因此,我们在培养觉性时,要使内六处或六根自然的运作,这样定力和智慧就能自然的生起,痛苦也就自然的灭除。
8. 有的学员问:眼睛闭起来,心比较能专注而不散乱,为什么不闭眼?正念动中禅是一个自然的方法,不去违抗自然。「看」是眼的功能。我们工作时,眼睛张开来看,因此训练时,不要闭眼睛。习惯于闭眼来禅坐的人,开始会觉得不舒服。但是练习正念动中禅一阵子后,就会习惯于自然的张开眼睛,并且能够运用此方法于日常生活中。闭起眼睛来可以比较专注,但是专注并不是我们的目标;专注会使内心有压力存在。我们是要以觉性为目标。经过不断的练习,我们可以轻松地张开眼睛,同时内心没有压力,也没有散乱,这是可以达到的。闭起眼睛,容易专注,而有静态的一种宁静出现,禅修者很容易对这种宁静生起执着,不易放下。这种静态的宁静,不能产生内观的智慧。若张开眼睛,训练出觉性,就不会执着于宁静。张开眼睛,也较不会昏沉。动中禅是生起内观智慧的一条快捷方式。若以专注的方法,则不能生起内观的智慧。
9. 人们的烦恼,分成贪、瞋、痴三类,也就是贪爱、瞋恨、无明,又称作三毒。这三类烦恼时时刻刻都会因为根尘的接触而发生,养成习性后,非常难以拔除:易怒的人,常常生气。贪心的人,常常想占便宜。无知的人,常常犯错。这些根深蒂固的烦恼,如何根除呢?正念动中禅的目的就是要根除这些烦恼。
10. 有的人认为何必做手部这些大动作呢?让人累了半死!只要观察呼吸这些小动作就够了,或者直接看心就够了。这些说法,只是片面的见解。因为经过禅修的实际训练,初学者马上可以发现到:昏沉、掉举、贪、瞋、疑这五盖是多么容易占据我们,妄念是那么不容易的去除。因此,我们要以大的动作来去除五盖。譬如,我们要砍一颗粗大的树木,要以大斧头来砍,以大锯子来锯。如果以刮胡刀的刀片来砍来锯,这颗大树还会对你微笑呢。要认清我们的烦恼习性是比这大树还来得顽强,因此,我们要以大的手部动作及经行来培养我们强而有力的觉性,来根除贪瞋习性。
11. 有了大斧头、大锯子,大树不会就倒下,必须不断的砍、不断的锯。同样的,为了使你的觉性增强,你要不断的移动你的手、移动你的脚,要努力的去练习,要以四正勤来培养你的觉性。
12. 手部大的动作作久了,想休息一下,此时可以改为觉知手部的小动作,如翻翻手掌、拇指食指互动,或眨眼睛,也可以去觉知呼吸的出入。过些时候,仍要回到觉知手部的大动作或来回经行。整个禅修的过程中,不管动作的大小,都要一直维持觉知动作,如此就能训练到觉性连续不断如炼。
13. 如果只一直作微小的动作或只注意微细的呼吸,很容易走入专注,或者由于对象太微细而不知不觉落入昏沉、睡眠。这样觉性就断掉了。因此,在动中禅的训练课程中,以有规律的手部动作及来回经行为主。当觉性强大后,身上各部位各种微细的动作以及心念的剎那生灭,一切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所以初学者不用急着去看微细的现象。
14. 至于想要直接去观察心、观察念头,这个是有条件的:必须你有很强的觉性。如果你的觉性弱,你就会卷入念头之中,就像小猫被大老鼠拖者跑。因此,必须要先透过觉知肢体的动作,培养出强而有力的觉性。强而有力的觉性自然会去看念头、自然会去观察心念。要注意,此时不是你去看念头,而是觉性去看念头。到了这阶段,修行开始得力了。
15. 经由动中禅的训练,大家也开始体会到,我们的这颗心不是那么容易就被驯服的。它一直不想活在当下,不想与觉性同在,它一直想跑去和妄念在一起,就像现在的许多青少年一样,不想待在自己的家里,想往外面跑,觉得在外面才够刺激、才够自由。但是,这种刺激、这种自由,到头来只剩下一片失落感,因为没有觉性做自己的靠山。因此,我们唯有耐心的培养出强而有力的觉性,才能解决自己的根本问题。只有当下清楚的觉知自己的动作时,才算是「光明」,心一跑到过去或跑到未来,就是跌入了「黑暗」。心落在当下就是明,心落到过去、未来,胡思乱想就是暗。因此,我们要时时检查当下的自己,是处在「明」中,还是处在「暗」中。是由「明」转「暗」,还是由「暗」转「明」。佛陀要我们由暗转明,进而一直处在明中。过去的事已经过去了,未来的事尚未到来,因此,不用把心思摆在这上面,而应摆在当下,一直要处在「明」中。因为,「当下是因,未来是果」只要把当下的因作的正确,未来的果必然会好。如果没有好好的种因,却去期待未来有好的果,这是不可能的。因此,好好的活在当下,才是重要的,要时时觉知自己的动作,要一直和觉性在一起,那么,你就一直处在明中。现在好,将来也必然好;现在光明,将来也必然光明。
16. 为了使自己处在明中,使自己活在当下,就要在眼耳鼻舌等内六处与色声香味等外六处一接触时,就要清楚明白、了了分明。为了能够清楚明白、了了分明,就要培养出强而有力的觉性。因此,透过肢体的动作来增长我们的觉性是必要的。想要达到「看只是看」、「听只是听」,就必须先培养觉性。只要因做得好,好的果自然就会呈现出来,这是大自然的法则。动中禅便是顺着这个大自然的法则来达到最后的结果,培养出强而有力的觉性,灭除根深蒂固的烦恼与痛苦。
17. 有的学员问:正念动中禅的规律式手部移动,与拳…
《生活即禅修 三 第二日法谈 戒律、四正勤、六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