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生活即禅修 二 第一日法谈 五盖、四念住、五蕴

  五盖、四念住、五蕴

  1. 现在是我们法谈的时间,请放松身心,眼睛自然的张开。此时,不用作手部的动作,要以觉性来听讲。

  2. 在这儿,先把动中禅的要点提醒一下,它的要点就是在举手投足之间都要一直保持觉性,动作要轻柔,身心要放松,使觉性持续如链子,愈长愈好。当我们翻掌时,知道在翻掌。当我们的手往上移时,知道手往上移。当我们的手往下移时,知道手往下移。手移动时,知道手在移动。手停的时候,知道手停。一次一个部位在动,要清楚的知道。同样的,走路时知道左脚或右脚正在移动,走时自然而轻松。白天任何时候,眼睛要自然的张开,让眼耳都自然的运作。一直觉知身上一个部位的动作。举手、投足、眨眼、吞口水、摇头、点头等等,都觉知到那一部位在移动。移动时,我们的觉性就在里面,因此,把这个觉知持续成炼,我们的觉性就愈来愈高。人是动物,整天都在动。动中禅就是利用这个自然的原理来培养我们的觉性。

  3. 经过不断的练习,你也许已经发现到了五个心理现象,会在禅修中出现,阻碍我们的修行,佛法上称作「五盖」。五盖就是五个障碍,像盖子一样盖住我们的心。第一个盖就是贪欲。贪欲是指对所想要的东西生起贪求的心理。例如,贪求成果的出现,就是一个贪欲盖。第二个盖是瞋恚。瞋恚就是别人触犯了你,你生起了生气的心理,或者想到以前不如意的事情而生气。第三个盖是昏沉睡眠,就是感觉身心沉重、昏昧、提不起劲,想睡觉,觉得很累。第四个盖是掉举恶作。掉举是想到过去所经历的欢乐事情,内心浮动而胡思乱想,生起种种杂念。恶作是指后悔的心理,例如,想到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办,我何必来这儿禅修,这种后悔的心理,就称作恶作。第五个盖是疑,就是怀疑老师、怀疑方法,怀疑这个方法能不能达到灭苦的目标等等。

  4. 要时时警惕自己,贪心、生气、昏沉、杂念以及怀疑这五个盖是禅修的大障碍。如何处理这五盖呢?这要懂得善巧。特别是,昏沉睡眠将要生起之时,你就要立刻逃开,不要给它们抓到。也就是说,当你坐着觉知手部动作时,觉得有一点点的昏沉,就立刻要改变手的姿势,或者起来走路、经行、洗脸。务必要把昏沉睡眠赶掉。记住,永远不要让昏沉靠近你。至于贪念、生气、后悔、妄念、怀疑等等心理生起之时,就不用管它们,只要继续觉知自己的动作就对了,当你的觉性增强后,这些都自动会被处理掉。

  5. 为了培养我们的觉性,晚上好好的睡觉后,白天就不用睡觉,要把觉性持续不断,中午不用午睡。开始也许不习惯,但依据以往学员的经验,两三天后就习惯了,而且觉性增加后,晚上睡眠的时间也会自动缩短,并且白天仍然很有精神。

  6. 有的学员觉得其它的禅修方法开始不会这么累,为什么动中禅一开始会这么累呢?这有不同的理由,一个理由是因为还没适应新的环境、新的作息,另一个理由是因为以往有的学员是以静态的方式坐在禅堂,身体都不动,因而昏沉生起时并未察觉,而且觉得自己坐得不错。但是,现在因为要移动手部,你只要有一点昏沉、睡眠,自然就觉得异常沉重而有累的感觉。你如果被昏沉征服,你的觉性就没有了。因此,要不断移动你的身体来做「动中禅」,几天下来,你将发现你的昏沉不见了,而且禅修的品质比往日大大的提升了。

  7. 有的学员说:中午没有睡一下,下午反而没精神。不错,开始几天也许会如此,但渐渐的,你不喂「食物」给午睡,午睡就愈来愈无力,最后就消失掉了。在禅修期间,一旦克服掉昏沉,你会发现自己的觉性大大的提升了,而且接下来,你对自己的身心将会有更深的体验。以往许多学员降服昏沉睡眠后,内心就生起喜悦,身体也变得轻盈了。

  8. 如果晚上睡得够,但白天却觉得昏沉,那么,这种昏沉是来自无明烦恼。这种无明烦恼必须去除,只要一直的觉知肢体动作或经行,终必将克服。

  9. 关于禁语,大家也体会到,即使不讲话,脑中已胡思乱想,若再讲话,那么,内心的宁静就不可能达成了,因此,整个禅修课程要一直保持禁语。静静的觉察自己身心的动作。

  10. 在小参时,可以向禅师请问问题,所问的是与此刻的禅修技巧有关的问题,这样对你才有帮助。由于每人的背景不同,因此,禅修中所呈现的身心状况有所不同,禅师会依你的状况给予指导。除了小参时间外,当你有特别的体验而有疑问须要澄清时,也欢迎来找禅师解答,但不要找学员或其它人谈,找别人不但没有帮助,有时反而误导。每人的禅修体验要在最后一天来分享,这时可以好好讲出来。

  11. 有的学员问:像现在在听讲,此时手是否也要一直动?这一点,要掌握动中禅的训练基本原则,是一次以一个对象为主要的觉知对象,因此,听时就只是听,以所听的内容作为对象,让耳朵自然的运作着。但是,如果听讲时,外面有声音传来,心就被吸引过去而忘了听讲,那就不对了。反之,如果外面有声音传来却完全听不到,那就是心太专注,应放轻松,使耳朵自然地工作。因此,在听讲时,要保持放松,以觉性来听。

  12. 有的学员问:像现在在听讲时可以不可以闭起眼睛?这要了解正念动中禅的禅修目的,是要培养觉性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平常我们除了睡觉以外都是张开眼睛的。因此,在禅修训练时,就一直要自然而轻松的张开眼睛,如此随时都准备好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因此,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闭眼睛,平时听讲要轻松的张开眼睛。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呼吸完全顺其自然,不去刻意的调息。动中禅是一个顺乎自然而简单的方法,重点是要轻松而有觉性在。

  13. 在这儿要澄清一个观念,就是「觉知」与「专注」的不同。觉知是很轻松,很开放地知道对象。专注或全神贯注则是费力的集中在对象的一点,因此,专注会觉得累,甚至会产生头痛。有些禅修的人,常常头痛,一个原因便是以专注于一点的方式来禅修。而动中禅则完全是走觉知的方式,很轻松的觉知肢体的动作,使心能够持续的觉知动作而没有任何的散乱。觉知与专注不同,觉知时,内心轻松、没有压力、没有散乱。专注或全神贯注时,虽然也没有散乱,但是内心并没有放松,有压力在,因为想要专注于一点,就会费心力。

  14. 专注与觉知的不同,可以用譬喻来说明如下:在冰箱里的小冰块,结成四四方方的硬块,也非常的冷,但是一移到阳光下,不久就融化了。专注便像这个样子,在禅堂时,专注一点,内心不动,但是一到生活中,心就散乱了。另一种状况是深海里的水,同样是非常的冷,但却是流动的,不会忽硬忽软。觉知便像这种水,在任何状况都是内心柔和而不散乱。冰箱的冰块与深海的水,同样是水,但是大不相同。专注与觉知也很类似,但是大不相同。动中禅训练我们的身心放松并且充满觉知,能够运用到行住坐卧中。

  15. 因此,练习动中禅的手部动作时,内心只要轻松地知道手在动、在停就对了,不是用眼睛去看手的移动,只单纯的感觉到手在移动。但是不可以专注于手上任何一点,如果专注一点,那就有压力、就不自然,会觉得累。同样的,手的移动速度也要自然,不要太快,不要太慢,整个手臂都要放松,移动时内心要不急不缓。这样持续的觉知手部运动的动和停,觉性就慢慢提升起来了。每一动作中的停止,都要觉知到,这个停的动作,对觉性的培养大有帮助。

  16. 同样的,来回走路时,用「心眼」去觉知脚的移动就对了,不要走太快,也不要走太慢,要自然的走,也不要专注于脚上某一点,因为我们是在训练觉性,走时眼睛、耳朵都自然的运作着,只要觉知到脚的移动就可以了,并且把这觉知持续如同链子一样,愈长愈好。走时也会觉知到脚与地面的接触,甚至觉知到各种感受,但是不要把注意力移到这些现象去,不要专注到感受上面,而是仍然一直觉知脚的移动就对了,这样,你的觉性就很容易增长起来。

  17. 也不要故意走得慢,或者刻意想把动作看得清楚,这样会走入太专注而使身心紧张起来。正确的动中禅的走路,是很轻松而自然的走动,让觉性自然而然的增长,一点也不刻意。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到动中禅的正确方法,进步就会很快。什么是正确的方法呢?就是一直觉知肢体的动作,身心保持放松,使觉性持续如炼。

  18. 当你的觉性增强以后,就能清楚地看清自己身心的实相。我们的「心」与「身」,在经典上称作「名」与「色」。详细一点,把心又分成「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四种。「受蕴」就是各种感受,「想蕴」就是辨别与记忆,「行蕴」就是心理的造作,如贪心、生气等等。「识蕴」就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以及意识的认知。这些心理现象归纳为「四蕴」,身体则属于「色蕴」,因此,将这些身心现象,合称作「五蕴」。我们每个人,不外是这五蕴所组合而已,没有一个独立不变的我,因此称作「无我」。当我们觉性强时,就能够清清楚楚的看清自己五蕴的运作过程,也就是说,看清我们的身心现象。能够看清我们的五蕴,就能看清我们的烦恼以及痛苦的来源,接着才能灭除我们的痛苦。因此,不断地培养觉性是当前最重要的事。

  19. 有的学员问到动中禅与四念住的关系。四念住是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以及法念住。这是将心安住于观察身体、感受、心意及念头。现在有四样东西,如何去练习呢?动中禅就是「四合一」的方法,透过觉知自己的动作,将觉性培养起来后,就以大的觉性将当下的身、受、心、法看得清清楚楚。以大的觉性,同时掌握四念住。因此,动中禅是一个「四合一」的方法,是一条修行的快捷方式。因此,为了看清我们的身心实相,为了照见我们的五蕴,为了达成四念住,就要时时刻刻培养我…

《生活即禅修 二 第一日法谈 五盖、四念住、五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