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缘。”(师言:通过传讲《百业经》很多人收获很大,尤其是汉族四众弟子(Catu Parisa),转化得很快。我本人非常高兴,从今天起我再发一个愿:以后不作无因诽谤。希望其他弟子也能如是发心发愿。不能因一时的粗心,使自己失掉这宝贵的人身。)
(64) 俱天太子
——引诸青年 得证圣果
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印度的迦毗罗卫国,执政国君是狮子颊国王,其毗邻友邦是无壁城,由善觉国王(即释迦拉萨国王)统管。两国善邻友好,两个国王也是亲密无间。
狮子颊国王想:如果在我的后代中有一个转轮王该多好啊!后来,王妃生了净饭、白饭、斗饭、甘露饭四个王子,又生了净母、白母、斗母、甘露母四个王女。同时,善觉国王心想:如果以后我与狮子颊国王作亲戚该多好!后来,善觉王娶妻,生了俱天太子和大幻化母、幻化母两个王女。俱天太子长大后,学习了世间的文史历数、乘骑驾射等十五种技艺,通达五明(有别于佛教中的五明)。而两个王女得婆罗门相士授记:大幻化母将来可以生一个金轮王,幻化母可以生一个具足相好的太子。后来,两国联姻,再征得释迦族的同意,狮子颊国王的长子净饭王子就取了大幻化母和幻化母两个王女为妻,他们共同和睦相处。后来,兜率(Tusita)天子投胎人间,大幻化母怀孕了。九月过后,生下了悉达多(Siddartha)太子。太子年纪尚幼已经通达了各种文字、吠陀四典、琴棋歌舞、书画雕刻等等学问技术。此时,净饭王想:应该把太子培养得文武双全,无所不能,现在该让他学习箭术。于是,就打听释迦族中精通箭术者,请为太子之师,后来请到了释迦族人推崇的俱天大师,他亲自教授悉达多太子的箭术。俱天大师也是尽力传教,悉达多太子秉性颖慧,很快就精通了箭术,因为互学相长,所以,大师在太子面前也学到了不少不共的学问和窍诀方便法。文武俱全的太子就这么在宫里充实着自己。后来,他出游四门,目睹了人间的生老病死等种种痛苦,生起了极大的厌离心,为了解脱众生的痛苦,使之得到最究竟的安乐,他决然舍弃王位,走向寂静的森林中。修行去了。
这时,俱天大师到了广严城,城中五百青年在他面前学习箭术,学习圆满后,生起一个傲慢心,都自以为:以己之才貌和智慧,世上无一人能比。俱天大师就告诉他们:“你们不要如此傲慢,你们没有见过释迦族的悉达多太子,论智慧、论相貌、论技艺、论能力等等,无论哪一方面,你们连他脚下的灰尘都比不上,他是无比的圆满!”听了这话,这五百青年,都想一睹悉达多太子到底是何等的风采,就再三祈求俱天大师带他们拜见,俱天大师告诉他们:“现在肯定找不到,他早已到森林中苦行去了。”后来,亲证无上菩提的释迦太子——释迦牟尼佛广利有情,普度众生,来到了广严城,(译者:印度当时的六大城市之一,现在是空旷广袤,荒无人烟,几年前上师亲自去朝拜,并在此诵了《普贤行愿品》)俱天大师知道后,告诉了五百青年,五百青年便邀俱天大师一同拜见,在很远的地方他们看见世尊闪闪发光的三十二相,在身相上的傲慢心刹那间便消除了。但他们觉得在射箭技巧及能力方面,不一定能比得过他们。此时,世尊知道他们的起心动念,就想用一个世间方便法让他们现量见,使他们口服心服,彻底摧毁他们的傲慢心。于是心想:身边要有一把帝释天的弓箭该多好!这一动念帝释天就送来了一把弓箭,世尊又幻变成帝释天在旁边准备了箭靶子、七鼓、七轮、七锅、七砖,再宣布比赛开始。世尊让他们先射箭,他们每个人都分别去拿箭,可竭尽全力也没有拿动,更不用说射箭了。最后世尊稳稳地举起箭,对准箭靶射去,依次射穿了七鼓、七轮、七锅、七砖,箭穿过靶心入于地中。此惊人之举,使他们钦佩得五体投地。此刻,他们从内心里对世尊生起了极大的欢喜心和信心,世尊知道他们的心已堪能(译者:从此可知,法是注于已经堪能自心的法器中的。无论在任何一位上师前求法,若心存慢等五毒,则法不入心,将无益于已。因慢如高山,法水不注,嫉如巨毒,法注毒器,狮乳亦成毒。所以,首先要观察自己是否是法器,有没有对上师的一切显现都认为是度生方便的极深信心?在此世尊见他们已摧毁傲慢心,对世尊真正生起欢喜心,方开始传法的。这一点大家要知道。)便为他们传了相应的法,五百青年摧毁了萨迦耶见获得了预流果。得果后,他们再三祈求:“世尊,我们愿在圣教下出家受比丘净戒。”世尊以“善来比丘(Ehi-Bhikkhu)”的方便言词为他们授了比丘戒,并给他们传授了教言,他们各自精进,灭尽了三界烦恼,远离了世间八法的垢染,获证了罗汉果位。在他们的境界中:黄金与牛粪等同,手掌与虚空无别。诸天共赞五百罗汉的功德。
时诸比丘请问:“世尊,此五百青年为何以俱天大师的引导被佛摧毁傲慢之心,而现前罗汉果位?请为我等宣说。”
世尊告曰:“不仅是现在,以前他们也是依靠俱天大师的引导,由我摧毁他们的慢心,令他们得到四禅五通的。很早以前,占巴城里的刚勒海天国王与王妃共同生活,生下一个庄严的孩子,为孩子举行了诞生仪式,取名为海天,用牛奶、酸奶、油饼等精心地喂养着。海天长大后,学习并精通了八观察等世间的一切学问。后来,他观察父王的生活及行为,觉得有时如法,有时非法,就不愿继承王位,愿到森林中静修。于是他在父王前祈求,明达的父王也恩准了。他到森林中修持,得到了四禅五通。他离开王宫后,宫中的大臣们共有五百个孩子,他们长大后,也学习了世间的五明,便觉得:他们各自的才貌能力,无人能及,非常傲慢。后来,教他们五明的老师告诉他们:“你们傲慢什么?林中有位僧人,其智慧、相貌、能力是你们百分、千分、万分所不及其一的。”听了这话,这五百孩子很想亲自见一见才肯信服。就祈求他们的老师一起去森林中拜见海天僧人,一走进森林,他们遥见海天僧人身相超凡脱俗,便自惭形秽,慢心立即消除了,但他们还怀疑海天僧人的武术能力方面不一定胜过自己,再通过其他方法观察,又使他们信服了。这样,他们全在海天僧人前出家,得到了四禅五通。诸比丘,当时,林中的海天僧人即今现证菩提的我,五百大臣儿子即今广严城中五百青年,当时他们的老师即今俱天大师,今昔他们都是由俱天大师引度被我调伏的。另外还有一段因缘,是在如来正等觉迦叶佛出世时,他们五百人共同出家,临终前发愿:我们今生在迦叶佛教法下出家,愿来世在释迦佛教法下出家,令佛欢喜,获证罗汉果位。当时迦叶佛教下五百比丘就是现在获证罗汉果的五百比丘,他们临终前发愿在我教法下出家,令我欢喜,获证罗汉果位,今所愿成熟,故在我教法下出家证罗汉果。他们的因缘如是。”
(65) 一头牦牛
——辱骂罗汉 累世为牛
一时,佛在舍卫城,祗陀园的附近有一群牦牛,其中两头大牦牛互相角斗,一头牦牛斗输了被另一头牛将其肚皮挑破,内脏都流了出来。虽然它身受重伤,无力地躺在地上,但它的嗔恨心却如烈火般难以抑制。
我等大师、如来正等觉释迦牟尼佛,是众生唯一的怙主,救度众生的慈航,具有二种智慧等无量功德,时时刻刻观照着一切众生,即便是大海离开波浪,佛陀对众生的悲心刹那也不会离开。
世尊观知那头受伤牦牛被调化的机缘已成熟,便从祗陀园来到了牦牛身旁,对这头受重伤未死的牦牛作了很细心的包扎:把全部的内脏洗干净,轻轻地放回体内,然后把伤口缝好。此时的牦牛嗔心小多了,佛陀喂它一些水草,并对它宣说:“诸行皆无常,诸法皆无我,涅槃即寂灭。你应对我生起欢喜心,这样,能使你脱离傍生界。”(译者:不仅是牦牛,另外的许多有情也是通人性的,虽然它们不能用人的语言表达,但从它们的动作、眼神上,都能体现出它们也通人情,请大家仔细观察。)如是宣说后,牦牛对世尊生起了欢喜心,(译者:在临终时的起心动念特别关键,无论如何要生一个善念,最好是生起一个往生清净刹土的念头。)在欢喜心中它去世了。之后,它投胎到舍卫城中的一位大商主家。商主的妻子生下一个非常庄严的孩子,商主夫妇给孩子举行了隆重的贺生仪式,用牛奶、酸奶等精心喂养着,给他取了适合其种姓的名字。七岁时,他对释迦牟尼佛的教法生起了很大的信心,得到父母开许后于佛陀教法下出家。出家后他精进修持,很快灭尽了轮回的烦恼,获证了阿罗汉果位,具有种种神变。经常依靠神变去别的地方找一些果实鲜花等来供养僧众,僧众对他的成就都感到稀有。(师言:如果守持清净的居士戒,精进修持大圆满法,到弥勒佛出世时,肯定能得果位。这位沙弥年仅七岁,就已得罗汉果。)便于世尊前赞曰:“稀有!稀有!年仅七岁,便已得到了如是功德和神变。”世尊言:“此非稀有。你们还记得祗陀园附近曾有一头受伤的牦牛吗?当时,我为它包扎好伤口,对它宣说了佛法,后来已在对我的欢喜心中去世了。”“记得,记得。”世尊告曰:“当时,因它对我生起了欢喜心的缘故,去世后,投胎在商主家,七岁时,在我的教法下出家,精进修学,断除了烦恼,证得罗汉果位。”诸比丘复次请问:“世尊这位沙弥以何业感转生牦牛?又以何业转得人身,对佛生欢喜心,断尽三界烦恼,获证阿罗汉果?请为吾等宣说其前后因缘。”
世尊告曰:“曾在贤劫人寿二万岁时,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迦叶佛出世。时有一比丘僧是僧众的供水执事员。一次有位罗汉比丘无意中撞到了他,把他…
《《百业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