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成,具有重要意义。这里应特别突显的一点,就是中国历史上统治者明令汉人可以出家从此开始。对佛教的弘传来说,这一步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所以荷兰著名汉学家许里和评论说:“这里最明显的事实是佛教在这个半汉化的“蛮人”和汉人杂居的世界中迅速发展,如果我们把它和佛法在南方士族和皇族中缓慢而又痛苦的发展过程相比较,就看得更清楚。”[18]这不仅使佛教的弘化取得了国家政权保护的合法性,更为中国佛教僧团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人可弘道,僧伽是佛法的直接传播者,从此僧团被赋予一种新型的意识形态上的合理性。所以从佛教的传播角度说,佛图澄成功地利用王权力量来弘扬佛教,开拓出一条全新的弘法之路。佛图澄对佛法的推广,客观上促进了我国北方中原地区的民族融合、民族文化的交流以及后赵境内的相对安定,使后赵在不太长的时间里成为十六国时期国力较为强盛的政权之一。
三、育才兴化 法源滥觞
佛图澄不仅是一个成功的宗教活动家,也是一个优异的佛教思想家和教育家。但因在《高僧传》及相关史料中叙述他的神通事迹颇多,所以周叔迦先生感慨说:“他的义学和戒行反为神异事迹所掩。”并说:“佛图澄的学说,史无所传,但从他的弟子如释道安、竺法汰等的理论造诣来推测,佛图澄的学德,一定是很高超的。”[19]同样,芮沃寿(A.F.Wright)在其所著《佛图澄传》中也认为“如果他处在一个不那么动荡的时代,无疑也是一个译经和义学大师”。[20]
其实,佛图澄之神异,只是以善巧方便来推动佛法之普及,如《高僧传》载:“戎貊之徒,先不识法,闻澄神验,皆遥向礼拜,并不言而化焉。”[21]这是由佛教初弘期的境遇所决定的,非神异不足以镇愚顽,所谓:“神道之为化也,盖以抑夸强,摧侮慢,挫凶锐,解尘纷。”[22]汤用彤先生在论及魏晋佛法之盛时总结说:“然佛教之传播民间,报应而外,必亦藉方术以推进,此大法之所以兴起于魏晋,原因一也。”[23]佛图澄一生所致力的是为佛法的弘传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他的真正贡献是为中国佛教埋设了燎原之火种,使佛教一树百获,大显于中土。
佛图澄无疑是一位学问渊博、知见超群的高僧。他自幼出家,清真务学,诵经数百万言,善解文义,来洛阳时,虽未读中土儒史,但与诸学士论辩疑滞,皆若符契,无能屈者。《高僧传》说其:“身长八尺,风恣详雅。妙解深经,傍通世论,讲说之日,止标宗致,使始末文言,昭然可了。”[24]佛图澄在弘法之时,十分注重个人戒德修持,可以说是持戒很严:“酒不逾齿,过中不食,非戒不履,无欲无求。”[25]因此赢得西域及中原地区僧俗的敬重,当时有不少人慕名投其门下受学,“佛调、须菩提等数十名僧,皆出自天竺、安居,不远数万之路,足涉流沙,诣澄受训。樊沔释道安、中山竺法雅并跨越关河,听澄讲说。皆妙达精理,研测幽微。”[26]当时,受业追游者常有数百,前后门徒几近万人。佛图澄之所在成为当时著名的佛教弘化中心。在弟子中,名见于经传者诸如:法首、法祚、法常、法佐、僧慧、道进、道安、法雅、法汰、法和、僧朗、安令首尼以及佛调、须菩提等,皆一时之秀,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一方领袖,对佛教在中华大地的传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道安成为“学不师安、义不中难”[27]的教团领袖和“改服从化者中分河北”[28]的划时代的人物。僧朗领导的泰山僧团,戒德冰霜,学徒清秀,受到普遍的尊敬,苻坚时沙汰僧尼,特下诏,僧朗僧团不在其列。“秦主苻坚钦其德,素遣使征请。朗同辞老疾,乃止。于是月月修书、嚫遗。坚后沙汰众僧,乃别诏曰:朗法师戒德冰霜,学徒清秀,昆仑一山,不在搜例。”[29]竺法雅曾与康法朗一起创立了“格义”理论,对佛教教义的普及起了重要作用。比丘尼安令首博览群经,建寺五所,影响广泛,从其出家者有二百余众。佛图澄创业垂统,永光无穷。正是由于其门下弟子的努力,使佛教在北方始终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晋穆帝永和四年(348)十二月八日,佛图澄示寂于邺宫寺,世寿117岁。士庶悲哀,号赴倾国,窆于邺西紫陌(今河北临漳邺镇西部)。在《全唐诗》卷808中有唐代慧宣法师所写《奉和窦使君同恭法师咏高僧·竺佛图澄》诗:“大誓悯涂炭,乘机入生死。中州法既弘,葛坡暴亦止。乳孔光一室,掌镜彻千里。道盛咒莲花,灾生吟棘子。埋石缘虽谢,流沙化方始。”非常精炼地概括了佛图澄弘法济众的一生。
(作者为山西平遥双林寺彩塑艺术博物馆副馆长)
【注 释】
[1]《魏书·释老志》载:“石勒时,有天竺沙门浮图澄,少于乌苌国就罗汉入道。”
[2]《高僧传》卷九《佛图澄传》。
[3]石勒自小随人当过小贩,也曾为人力耕,后为并州刺史司马腾捕捉,卖与荏平(今山东东阿北)师欢为奴。后为晋军所迫,招集王阳、夔安以及郭敖、郭黑略等18人劫掠为盗,号称“十八骑”。
[4]《高僧传》卷九《佛图澄传》。
[5]《晋书·石季龙》。
[6][7][8][9]《高僧传》卷九《佛图澄传》。
[10]《法苑珠林》卷三一。
[11]《佛祖历代通载》卷六。
[12] 汤用彤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华书局1983年3月第1版,134页。
[13][14]《高僧传》卷九《佛图澄传》。
[15]《佛祖历代通载》卷六。
[16] 《晋书》卷九五《艺术传·佛图澄》。
[17]《高僧传》卷九《竺佛图澄》,《大正藏》50册,页385下。
[18]〔荷兰〕许里和著、李四龙等译:《佛教征服中国》,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第一版,第307页。
[19]中国佛教协会编:《中国佛教》(二),知识出版社1982年8月第一版,第17-18页。
[20]芮沃寿(A.F.Wright)著:《佛图澄传》,刊自《哈佛亚洲研究杂志》,1948年,第325页。
[21]《高僧传》卷九《佛图澄传》。
[22]《高僧传》卷十《神异下》。
[23]汤用彤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华书局1983年3月第一版,第134页。
[24][25][26]《高僧传》卷九《佛图澄传》。
[27] [28][29] 《高僧传》卷五《释道安》。《大正藏》50册,353页上,351页下,354页中。
《略论佛图澄对佛教弘传、民族融合作出的巨大贡献(陈梅)》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