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入定?
在修习禅定上,我能给大家的理念是什么?
对此用一比喻再作一简要说明:给你一张羊皮,要求你缝制一只皮球。你该如何对这张羊皮进行剪裁?有两条路:第一、需要你用许多时间去学习数学几何知识,然后再去计算该如何剪裁这张羊皮。第二、你买一只很圆的橙子。把皮“不间断”地剥下来。然后铺在羊皮上,按照桔子皮的形状剪切下羊皮。这样几分钟你就完成了任务。同理,修习禅定,你不必要成为佛学理论方面的专家(只汲取我们需要的即可)。你要知道“我们的目的是什么”就可以了。我们的目的是什么?很清楚:科学禅定的唯一目的,就是以科学的简洁干脆的理念修习“定力”。然后以心理科学、生命科学理念为基础,让人们学会运用心灵的力量,进而获得健康。在修习定力方面,科学禅定从总体来说,就是给你一只橙子。
1、什么是空境?
就像食盐也叫氯化钠一样,如何入定等同于如何体验空境?要想体验空境,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空境?
很简单:清清楚楚就是“空境”。是越空越清楚,越清楚越空。当年达摩祖师面壁时“闻蚁斗如雷鸣”。这句话已经将“空境”形容得很清楚了(注意:不是达摩祖师入了什么境界后才有了这个能力,而是空境本身的特性)。千万不要再到什么地方求个什么“空”,造出个什么“空境”出来。所以清清楚楚就是空。本心就是空境——就像一面洁净的镜子(镜子越干净就越清楚,也就是越空),所映照出的万物就是你的感觉和思想。万物在镜中流转逃飞,就像你的思念在本心中跌宕起伏一样。无论镜外“电闪雷鸣”,“镜子”能够感知到一切,却不会受到丝毫污染(不垢不净)。这就是空境。
你猜猜这是什么东西:白色立方晶体或细小的结晶粉末。相对密度2。165( 25℃)。熔点801℃。沸点1413℃。中性。有杂质存在时潮解。溶于水和甘油,难溶于乙醇。很难猜吧?答案是:食盐。所以注意:所有对“空境”的描述只能用形容词。而只有你品尝到了食盐,你才能知道食盐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可是当你品尝过了,而又向更多的人去描述食盐是什么时,你也只能用形容词。然后听你描述的人的感受,就如此时此刻的你对我所形容“空境”内容的感受一样!
2、空境不是你“修”出来的。
人们普遍对“体验空境”有一种误解:即认为体验空境就像煮米饭,只有煮到一定时候,饭才会熟——即认为只有修习到一定的的候“空境体验”才会出现。实际情况是:任何人都可以体验到空境。只是没有经过修习的人,没有能力将空境延长,体验不明显,也不会有什么效果而已。就比如:你“一触即离”地触摸打火机的火焰,就算“摸上”一千次,你的手指也不会被烧伤。而你持续地停留在火焰上三秒钟,只要一次,“质”的变化出现了——你会被烧的很痛——如果是一小块猪肉的话,就会被烧焦。这是“时间的量变”引发的质变。所以修习禅定的关键是如何将体验到的“空境”延长。
3、如何获得空境的体验
首先,以《金刚经》中的三际托空(即: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去体验。空境在哪里找?在你的第一个念头与第二个念头的空档里找。读一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每一个字句之间的“空档”就是空境——清清楚楚的空境。因为太短了(大脑神经系统完成一次同步震荡的时间是40毫秒(1/25秒),所以最短的空境不会短于40毫秒)。没有一定心力为基础,不会有所延长,就很难切实地感受到。
其次,以密宗大手印的最高秘诀去体验空境(即:最初令心坦然住,不擒不纵离妄念,陡然斥心呼——呸,猛然续呼“呀码呵”,一切皆无“唯惊愕”。“愕然”洞达了无碍,明澈通达无言说。法身自性当认之,直指人心第一要):人的意识平时是非常松散的,当你被别人一声恐喝而吓到时,你就会体验到很短的一小段“空境”——一小段的清清楚楚。而大手印的方法就是用“惊愕”来截断杂念妄想,来体验清清楚楚的“空境”。
万法归宗,最好用的就是佛祖所传的绝顶秘诀:“知幻即离”。没了!就这么简单!这就是最高密法!!!实际上,用知幻即离去体验空境需要有一个基础:就是拥有一定的心力——正信佛学通过包括“安般守意在内的诸方便法门”来获得一定的心力。
4、为什么非得有一定心力才能去体悟“空境”呢?
打个比方:一位运动员的目标是将一个100公斤的杠铃坚持举过头顶一分钟。他会怎么进行练习?他会一开始就去试举100公斤的杠铃么?绝不会。因为教练清楚地知道:由于没有能力举起来一次,肌肉就得不到有效训练。所以就算尝试举上一万次,除了伤筋动骨以外,所获只能是空费力气!所以方法只有一个:渐次修习——从20公斤到50公斤,再到80公斤的练习。最终会举起一次的100公斤的杠铃。然后将一次变为一万次,就获得了挺举过头顶一分钟杠铃的能力。
简单清楚:首先,你要通过意数呼吸(20公斤——80公斤的杠铃的练习)的练习,拥有体验一次空境(举起100公斤的杠铃)的能力。然后通过不断的去体验(举杠铃),就获得了超强度的心力(长驻空境)。
5、什么是知幻即离?如何用“知幻即离”去体验空境?
很简单,知,即察觉。就是你在打坐时,突然察觉到有妄想的时候——就是空境的体验。你一察觉,空境出现了,因为妄想早已跑掉了,当下空,本来空,不用再去想把妄想空掉。妄想不空而自空,千万不要再用个什么秘法去除妄想。就是说:在经过数呼吸的训练后,你有能力在“一察觉”后,体验并保持到——超过0.5秒钟的清清楚楚——察觉的当下就是空境,你就住于空境了。如何延长保持这一段的清清楚楚,就是修定的全部内容了。
注意:不可拔苗助长。没有训练意数呼吸而体验到的“空境”是比较模糊的。因为你的“心力”还不足以延长而体验到“纯度较高”的空境。也就是说,还没有达到“把握”的程度(举不起100公斤的杠铃)。当你有能力举起100公斤杠铃的时候,举一次就是一次的效果,举两次就是两次的效果。如此举上一万次,才是真实有效的训练。(还是那句话:不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判断一个东西,这样对自己是不公平的,因为一切的一切都只与你个人有关系)。当你通过意数呼吸的训练而将基础打好时,你就有“心力”去体验一小段清清楚楚的“空境”了。然后将这一小段空境想办法延长就可以了。
如何延长体验到的“空境”,就是如何持续不断的去体悟空境,这也是最关键的问题。在死亡的绝境中——在1998年的一天上午的10点钟,我突然顿悟出了一个非常简单有效的秘诀:“当你察觉有妄想的时候,就是空境。当下空境,本来空境。那么,你不要去到那里去找清净,找空境了,你只需要不断察觉,就可以不断地去体悟空境了”。所以这个秘诀就是——不断察觉。
肯定有老学究会说:不断察觉本身这一念就是“大妄念”。这句话是对的。关键是:谈佛议理的人们都太有“远见”了——每一天都在“谈论着河对岸的美丽景色”。当人们给他一艘船的时候,他却说:“你们错了,我们的目的是要到河对岸去,而不是船,船不是河对岸”。“船不是河对岸”这句话谁能说是错的呢?
当“不断察觉”经不断修习后,当你有能力将“空境”延长到2秒钟时,你就会体验到“一小段”的空,就会有“原来是我”的感觉。
什么是“原来是我”?
简单地说:“你会感到你就是你,一个活生生的你自己,一个非常清楚地存在着的你自己”。(实际大手印的大声的一声“呸”,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就是体验那个“原来是我”的感觉。突然你被吓时,是否体验过一个很清楚的“我”的感觉呢)。“原来是我”就是一段空境的体验,就是精真元明的体验,就是一段时间的入定。我们只要想办法把这种感觉延长就可以了(从这里开始我们涉及到的心理科学、脑科学方面的知识就会越来越多,而最终都会归于物理学门下)。
如何延长“原来是我”?
到这里我们碰到了一堵无法逾越的墙——无论如何“空境”的延长不会超过3秒钟。原因如下:
此时此刻你现在在想什么?你以为你的思想像流水一样连续地流过你的意识的吗?实际上你是错误的。我们的意象是一段一段的流过我们的意识的。这就像我们曾经以为电影是连续播放的一样——实际上电影采用的是每秒24幅画面(电视25幅——1秒钟大脑神经元会同步震荡25次,每次40毫秒)的速度播放的。如果电影以每秒低于24幅画面的速度播放,你看到的将是一幅一幅的“图片画面”在你的眼前闪过。人的意识流也是同样的一种机制:意识流在你的脑中也是以一幅一幅的“画面”流过的。那么一个“意识图片”(可以认为是“意识量子”)是多长时间?它的框限又是多少?又如何与佛学禅定相融通的呢?
看一下,我们曾经看过的耐克尔立方体:
简单地说:你可以看到两种透视(查看以前文章)——看到的人像或花瓶(不同透视形状的立方体)是在你的意识中不断转换的(就是一会看到双人面像,一会看到花瓶)。而你永远不可能同时看到两种透视——就是说你的意识中不会同时呈现人像和花瓶。而在此时此刻活生生的意识中,你只能装下一个意像——也就是只能有一个“意识画面”。(对于这一点,脑科学论述是很深奥和复杂的:比如一次的脑电流同步振荡是30~40毫秒等等。今天你只需了解到这里就可以了,以后我们还会更深入地谈到更深刻的东西)。这个“意识画面”所持续的时间从40‰秒(即40毫秒)的下限到3秒钟的上限之内。
更清楚地说:“意识图片”的下限是:你要想让花瓶与…
《如何入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