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入定?

  如何入定?

  在修習禅定上,我能給大家的理念是什麼?

  對此用一比喻再作一簡要說明:給你一張羊皮,要求你縫製一只皮球。你該如何對這張羊皮進行剪裁?有兩條路:第一、需要你用許多時間去學習數學幾何知識,然後再去計算該如何剪裁這張羊皮。第二、你買一只很圓的橙子。把皮“不間斷”地剝下來。然後鋪在羊皮上,按照桔子皮的形狀剪切下羊皮。這樣幾分鍾你就完成了任務。同理,修習禅定,你不必要成爲佛學理論方面的專家(只汲取我們需要的即可)。你要知道“我們的目的是什麼”就可以了。我們的目的是什麼?很清楚:科學禅定的唯一目的,就是以科學的簡潔幹脆的理念修習“定力”。然後以心理科學、生命科學理念爲基礎,讓人們學會運用心靈的力量,進而獲得健康。在修習定力方面,科學禅定從總體來說,就是給你一只橙子。

  

  1、什麼是空境?

  就像食鹽也叫氯化鈉一樣,如何入定等同于如何體驗空境?要想體驗空境,首先要明確什麼是空境?

  很簡單:清清楚楚就是“空境”。是越空越清楚,越清楚越空。當年達摩祖師面壁時“聞蟻鬥如雷鳴”。這句話已經將“空境”形容得很清楚了(注意:不是達摩祖師入了什麼境界後才有了這個能力,而是空境本身的特性)。千萬不要再到什麼地方求個什麼“空”,造出個什麼“空境”出來。所以清清楚楚就是空。本心就是空境——就像一面潔淨的鏡子(鏡子越幹淨就越清楚,也就是越空),所映照出的萬物就是你的感覺和思想。萬物在鏡中流轉逃飛,就像你的思念在本心中跌宕起伏一樣。無論鏡外“電閃雷鳴”,“鏡子”能夠感知到一切,卻不會受到絲毫汙染(不垢不淨)。這就是空境。

  你猜猜這是什麼東西:白色立方晶體或細小的結晶粉末。相對密度2。165( 25℃)。熔點801℃。沸點1413℃。中性。有雜質存在時潮解。溶于水和甘油,難溶于乙醇。很難猜吧?答案是:食鹽。所以注意:所有對“空境”的描述只能用形容詞。而只有你品嘗到了食鹽,你才能知道食鹽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可是當你品嘗過了,而又向更多的人去描述食鹽是什麼時,你也只能用形容詞。然後聽你描述的人的感受,就如此時此刻的你對我所形容“空境”內容的感受一樣!

  2、空境不是你“修”出來的。

  人們普遍對“體驗空境”有一種誤解:即認爲體驗空境就像煮米飯,只有煮到一定時候,飯才會熟——即認爲只有修習到一定的的候“空境體驗”才會出現。實際情況是:任何人都可以體驗到空境。只是沒有經過修習的人,沒有能力將空境延長,體驗不明顯,也不會有什麼效果而已。就比如:你“一觸即離”地觸摸打火機的火焰,就算“摸上”一千次,你的手指也不會被燒傷。而你持續地停留在火焰上叁秒鍾,只要一次,“質”的變化出現了——你會被燒的很痛——如果是一小塊豬肉的話,就會被燒焦。這是“時間的量變”引發的質變。所以修習禅定的關鍵是如何將體驗到的“空境”延長。

  

  3、如何獲得空境的體驗

  首先,以《金剛經》中的叁際托空(即: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去體驗。空境在哪裏找?在你的第一個念頭與第二個念頭的空檔裏找。讀一下:“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每一個字句之間的“空檔”就是空境——清清楚楚的空境。因爲太短了(大腦神經系統完成一次同步震蕩的時間是40毫秒(1/25秒),所以最短的空境不會短于40毫秒)。沒有一定心力爲基礎,不會有所延長,就很難切實地感受到。

  其次,以密宗大手印的最高秘訣去體驗空境(即:最初令心坦然住,不擒不縱離妄念,陡然斥心呼——呸,猛然續呼“呀碼呵”,一切皆無“唯驚愕”。“愕然”洞達了無礙,明澈通達無言說。法身自性當認之,直指人心第一要):人的意識平時是非常松散的,當你被別人一聲恐喝而嚇到時,你就會體驗到很短的一小段“空境”——一小段的清清楚楚。而大手印的方法就是用“驚愕”來截斷雜念妄想,來體驗清清楚楚的“空境”。

  萬法歸宗,最好用的就是佛祖所傳的絕頂秘訣:“知幻即離”。沒了!就這麼簡單!這就是最高密法!!!實際上,用知幻即離去體驗空境需要有一個基礎:就是擁有一定的心力——正信佛學通過包括“安般守意在內的諸方便法門”來獲得一定的心力。

  

  4、爲什麼非得有一定心力才能去體悟“空境”呢?

  打個比方:一位運動員的目標是將一個100公斤的杠鈴堅持舉過頭頂一分鍾。他會怎麼進行練習?他會一開始就去試舉100公斤的杠鈴麼?絕不會。因爲教練清楚地知道:由于沒有能力舉起來一次,肌肉就得不到有效訓練。所以就算嘗試舉上一萬次,除了傷筋動骨以外,所獲只能是空費力氣!所以方法只有一個:漸次修習——從20公斤到50公斤,再到80公斤的練習。最終會舉起一次的100公斤的杠鈴。然後將一次變爲一萬次,就獲得了挺舉過頭頂一分鍾杠鈴的能力。

  簡單清楚:首先,你要通過意數呼吸(20公斤——80公斤的杠鈴的練習)的練習,擁有體驗一次空境(舉起100公斤的杠鈴)的能力。然後通過不斷的去體驗(舉杠鈴),就獲得了超強度的心力(長駐空境)。

  

  5、什麼是知幻即離?如何用“知幻即離”去體驗空境?

  很簡單,知,即察覺。就是你在打坐時,突然察覺到有妄想的時候——就是空境的體驗。你一察覺,空境出現了,因爲妄想早已跑掉了,當下空,本來空,不用再去想把妄想空掉。妄想不空而自空,千萬不要再用個什麼秘法去除妄想。就是說:在經過數呼吸的訓練後,你有能力在“一察覺”後,體驗並保持到——超過0.5秒鍾的清清楚楚——察覺的當下就是空境,你就住于空境了。如何延長保持這一段的清清楚楚,就是修定的全部內容了。

  

  注意:不可拔苗助長。沒有訓練意數呼吸而體驗到的“空境”是比較模糊的。因爲你的“心力”還不足以延長而體驗到“純度較高”的空境。也就是說,還沒有達到“把握”的程度(舉不起100公斤的杠鈴)。當你有能力舉起100公斤杠鈴的時候,舉一次就是一次的效果,舉兩次就是兩次的效果。如此舉上一萬次,才是真實有效的訓練。(還是那句話:不要根據自己的經驗去判斷一個東西,這樣對自己是不公平的,因爲一切的一切都只與你個人有關系)。當你通過意數呼吸的訓練而將基礎打好時,你就有“心力”去體驗一小段清清楚楚的“空境”了。然後將這一小段空境想辦法延長就可以了。

  如何延長體驗到的“空境”,就是如何持續不斷的去體悟空境,這也是最關鍵的問題。在死亡的絕境中——在1998年的一天上午的10點鍾,我突然頓悟出了一個非常簡單有效的秘訣:“當你察覺有妄想的時候,就是空境。當下空境,本來空境。那麼,你不要去到那裏去找清淨,找空境了,你只需要不斷察覺,就可以不斷地去體悟空境了”。所以這個秘訣就是——不斷察覺。

  肯定有老學究會說:不斷察覺本身這一念就是“大妄念”。這句話是對的。關鍵是:談佛議理的人們都太有“遠見”了——每一天都在“談論著河對岸的美麗景色”。當人們給他一艘船的時候,他卻說:“你們錯了,我們的目的是要到河對岸去,而不是船,船不是河對岸”。“船不是河對岸”這句話誰能說是錯的呢?

  當“不斷察覺”經不斷修習後,當你有能力將“空境”延長到2秒鍾時,你就會體驗到“一小段”的空,就會有“原來是我”的感覺。

  什麼是“原來是我”?

  簡單地說:“你會感到你就是你,一個活生生的你自己,一個非常清楚地存在著的你自己”。(實際大手印的大聲的一聲“呸”,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後,就是體驗那個“原來是我”的感覺。突然你被嚇時,是否體驗過一個很清楚的“我”的感覺呢)。“原來是我”就是一段空境的體驗,就是精真元明的體驗,就是一段時間的入定。我們只要想辦法把這種感覺延長就可以了(從這裏開始我們涉及到的心理科學、腦科學方面的知識就會越來越多,而最終都會歸于物理學門下)。

  如何延長“原來是我”?

  到這裏我們碰到了一堵無法逾越的牆——無論如何“空境”的延長不會超過3秒鍾。原因如下:

  此時此刻你現在在想什麼?你以爲你的思想像流水一樣連續地流過你的意識的嗎?實際上你是錯誤的。我們的意象是一段一段的流過我們的意識的。這就像我們曾經以爲電影是連續播放的一樣——實際上電影采用的是每秒24幅畫面(電視25幅——1秒鍾大腦神經元會同步震蕩25次,每次40毫秒)的速度播放的。如果電影以每秒低于24幅畫面的速度播放,你看到的將是一幅一幅的“圖片畫面”在你的眼前閃過。人的意識流也是同樣的一種機製:意識流在你的腦中也是以一幅一幅的“畫面”流過的。那麼一個“意識圖片”(可以認爲是“意識量子”)是多長時間?它的框限又是多少?又如何與佛學禅定相融通的呢?

  

  看一下,我們曾經看過的耐克爾立方體:

  

  簡單地說:你可以看到兩種透視(查看以前文章)——看到的人像或花瓶(不同透視形狀的立方體)是在你的意識中不斷轉換的(就是一會看到雙人面像,一會看到花瓶)。而你永遠不可能同時看到兩種透視——就是說你的意識中不會同時呈現人像和花瓶。而在此時此刻活生生的意識中,你只能裝下一個意像——也就是只能有一個“意識畫面”。(對于這一點,腦科學論述是很深奧和複雜的:比如一次的腦電流同步振蕩是30~40毫秒等等。今天你只需了解到這裏就可以了,以後我們還會更深入地談到更深刻的東西)。這個“意識畫面”所持續的時間從40‰秒(即40毫秒)的下限到3秒鍾的上限之內。

  更清楚地說:“意識圖片”的下限是:你要想讓花瓶與…

《如何入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