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对于药物)他说:「这么贵的药物对比丘有何用?只有牛尿或『没食子』才是适合他的。」
为了依言而行,他只用劣质的袈裟、住所和药物。所以在家信徒把他看得很高尚,想着:「这位尊者真是少欲知足,不会渴求物质与欲乐。他不和在家众混在一起,也很精进地修习佛法。」过后他们邀请他接受越来越多的资具,而那位比丘心怀邪恶意图地自夸,说:「施主,当信心、施物与受者具足时,那么虔诚的施者将会获得许多功德。现在你们肯定是有信心的,也有东西做供养,而我即是受者。若我不接受你们的供养,你们的功德就会退减。由于对你们的慈悲,虽然我不需要它们,也只好接受下来。」如此说后,他接受了许多的袈裟、食物、住所和药物。因此虽然他很贪婪,却装作少欲与用劣质的资具,以令别人看高他。这即是虚伪地用资具。
(二)虽然没有直接说:「我已经证得了禅那、道与果。」,他却巧妙地暗示以使人们以为他已经证得了它们,说:「有位穿这样的袈裟的比丘修为很高;有位带着这样的钵、这样的滤水器、这样的腰带、这样的拖鞋的比丘修为很高。」这即是虚伪地说接近证悟道果的课题。
(三)为了获得在家信徒的称赞与尊敬,比丘想:「若我这样子走路,人们将会称赞我,以及把我看得很高。」所以他就模仿圣者的行、立、坐、卧的举止。这即是欺骗信徒的虚假威仪。
虚谈:
虚谈是指怀着邪恶动机地说话。当比丘看到人来到寺院,他先向他们说:「施主,你们来这里的目的是什么?你们是来邀请比丘的吗?若是就请先行,我将带钵随后来。」或说:「我是帝须长老,国王尊敬我,大臣们也尊敬我」等等。当人们说话时,他小心地避免抵触他们,或避免令他们感到烦闷,以避免令他们感到不快。他阿谀地称呼他们为「大财政」、「大厂家」等。这样阿谀地说话以获得信徒的供养即是虚谈。
暗示:
暗示是指怀着邪恶动机地暗示以促使他人做供养。譬如看到有个人带着食物时说:「你已经得到食物了吗?你是在那里得到它的?你是怎么得到的?」等等。看到牧牛者,他就指着小牛说:「这些小牛是喝奶还是喝水长大的?」牧牛者回答说:「尊者,这些小牛是喝奶长大的。」「我不认为如此。若这些小牛有奶喝,比丘们也应该获得牛奶」等等。如此令到牧牛童传讯给父母以供养他们牛奶。这样暗示以促使人们做布施即是暗示。
更直接与明显地暗示要什么的话语被称为「周遍热望」。暗示和周遍热望都是不同种类的虚谈,它们的本质都是邪恶的。
《清净道论》在形容周遍热望时举出了檀越比丘的故事。(檀越比丘的意思是惯于拜访在家众的比丘。)
檀越比丘的故事
有个惯于拜访在家众的比丘想要食物,在无人邀请之下就走进一间屋子里坐下来。屋里的女人看到了那比丘,但却不愿意给他食物,于是她发牢骚地说:「我没有米。」然后装作去找米地离去,而逗留在邻居的家里。那比丘就偷偷地走进内室到处看,看到门后有甘蔗,碗里有黄糖,篮子里有鱼干片,罐里有米和壶里有牛油。然后他就出去坐回原位。
那女人回来时低声抱怨地说:「我找不到米。」那比丘就说:「施主,今天早上我看到一些预兆显示我会得不到东西吃。」那女人问:「尊者,那是什么预兆?」「当我来这间家托钵时,在路上我看到有条像门后面的甘蔗般大的蛇。当我想找东西赶走牠时,我看到像妳碗里那粒黄糖般大的石头。当我用那石头丢向蛇时,他的腮张开到好像妳的篮子里的鱼干片般那么大。当那蛇张开嘴咬石头时,他露出的毒牙就好像妳罐子里的米粒。那蛇渗了毒的唾液就好像妳壶里的牛油。」避免不了这明显表示他的期望的话,那女人想:「没有办法能骗得了这秃头!」所以她不情愿地给他甘蔗,再煮好饭,连同牛油、黄糖和鱼干一起供养给他。
贬抑:
贬抑(激磨)是指抹杀,或研磨,或彻底摧毁在家信徒的德行,以求有所得,就好像研磨或摧毁香料来做香水。这种求取的方法有许多种,例如:用恶语迫使人们布施,指责地说:「你这家伙根本没有信心。」、「你根本不像其它信徒。」或讽刺没有布施的人说:「啊,施者,伟大的施者!」或在人群中讽刺没有布施的人说:「为什么你们说这人没有布施东西?他时常布施给托钵的人这么一句话『我没有东西』!」这样贬低在信徒的德行以求有所得是为贬抑(激磨)。
以利套利:
这是指受到贪欲煽动的以利套利。譬如在某个施主的家里接受供养食物后,比丘把它分给邻居的小孩子们。他这么做是为了使孩子的家人给他更多,以表示他们对他(那看来像是喜爱孩子)的感谢与欢喜。简而言之,把所接受的施物送给别家人以获得更多是为以利套利。
上述的虚伪等五种邪命只差别在求取的方式。在本质上它们都是相同的,即是骗取在家信徒不情愿的供养。
依靠犯了佛陀立下有关活命的六学处,或通过虚伪、虚谈、暗示、贬抑和以利套利诸恶行而得来的东西生存即是邪命。远离一切邪命,以使活命清净是为活命遍净戒。
(四)资具依止戒:
依四资具成就的戒是为资具依止戒。
四资具是袈裟、食物、住所和药物。它们是不可或缺的,没有了它们就不能生存。但在用它们时,比丘应该省察资具的本质,以便贪、瞋等烦恼不会生起。
比丘应该如此省察:
当穿用袈裟时,他不视它为装饰物(这会导致恶念生起),而是有智慧地省察它,想:「我穿这袈裟是为了御寒;我穿这袈裟是为了不受到烈日曝晒;我穿这袈裟是为了避免蚊子、牛蝇、蛇、蝎子、跳蚤等的干扰;我穿这袈裟是为了遮盖身体私处。」
吃东西时,他省察:「我吃东西并不是像小孩子一般地为了取乐;我吃东西并不是热衷于提高男性魅力;我吃东西并不是为了要英俊;我吃东西并不是为了皮肤美丽;我吃东西是为了去除饥饿;我吃东西是为了利于修行。吃了这些食物,饥渴的痛苦将会消失;通过适量的饮食,我可避免因吃过多而导致消化不良之苦,也能够保持身体健康。我正当地获取这些食物,以无可指责的方式来吃,如此适量地饮食,我将得以舒适地过活。」
关于适量地饮食,以便得以舒适地过活,佛陀说:「在吃饱前的四或五口,比丘应该以喝水代之。对于决心要修禅的比丘,这已足以使他舒适地活着。」
虽然佛陀所说的主要对象是禅修者,但这对非禅修者也是有益的。跟随这指示,他们能够舒适地过活,免除饮食无节制带来的不适。
住在住所里时,他省察:「我住在这里是为了御寒和避免烈日曝晒;我住在屋子里是为了避免蚊子、牛蝇、蛇、蝎子、跳蚤等的干扰。我视这住所为避开极度的气候及享受独处之地。」
在用药物时,他省察:「我服食这些药是为了治病以保存生命。」这种详尽的省察称为「大省察」。
如何成就这四种戒?(即:别解脱律仪戒、根律仪戒、活命遍净戒和资具依止戒。)
在这四者之中,别解脱律仪戒应以信心来成就。他对佛陀有这样的信心:「立下戒律(学处)的世尊的确是佛陀,他毫无遗漏地知晓一切法则(即是对佛陀有清楚的认识)。」他对法有这样的信心:「僧团应遵从的戒律的确是佛陀立下的(即是对法有清楚的认识)。」他对僧伽有这样的信心:「僧团的成员是佛陀的弟子,他们都善于持戒(即是对僧团有清楚的认识)。」
因此,若某人对佛、法、僧有信心,他就能够成就别解脱律仪戒。
因此当以信心持守佛陀立下的每条戒,即使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佛陀曾经这么说:「就好像母鸡不惜牺牲性命地保护牠的蛋;就好像牦牛不惜牺牲性命地保护牠的尾巴;就好像居士怀着慈爱、不惜牺牲性命地保护独生子;就像独眼的人极尽小心地保护唯一的眼睛,所以持戒者在其生命的三个阶段里都应该极关心与挚爱地保护其戒。」
不惜牺牲性命地成就别解脱律仪的故事
有一次在斯里兰卡的大义务山里,有一群强盗捉了一位长老,再以藤把他绑在地上。虽然他有能力挣扎开脱束缚,但他害怕挣扎时会弄断了藤而犯了「草木波逸提罪」。所以他躺在地上七天,修观禅至证悟阿那含果,过后他就在当地死去,而投生在梵天界。
在斯里兰卡有另一位长老也遭受到强盗类似的恶待。当时森林起了大火。虽然他有能力逃脱,但他害怕会犯了草木波逸提罪。所以他就躺着修观禅,而成为「等首阿罗汉」 ,而证入般涅槃。过后身为长部诵者的无畏长老与五百位比丘来到现场。看到了长老的尸体,他就好好地把它火化,然后再为它建了座塔。因此注释里说:
「善行者为了保持别解脱律仪戒清净,即使牺牲自己的性命也不肯犯了佛陀所立下的戒律。」
有如别解脱律仪戒当以信成就,根律仪当以正念成就。只有在根律仪戒受到正念护持时,别解脱律仪戒才能长久。当根律仪戒破时,别解脱律仪也将随之而破。
在佛陀时代,刚出家为比丘的婆耆舍尊者(Vavgisa)在托钵时看到一个女人而破了根律仪戒,心中充满了欲念,无法摄受诸根。他向阿难尊者说:「阿难尊者,我现已是欲火焚身,心已被欲火吞噬了,请您基于慈悲教我息灭这烈火之法。」
阿难尊者答道:「当你错误地去认知时,欲火吞噬了你的心。别去认知所见的美好一面,因为它引生欲念;你应见其不净来净化自己的心。」婆耆舍尊者听从阿难尊者的劝告得以止息欲火。
以下是想成就根律仪戒之人应学习的两个模范。
护心长老的故事
在斯里兰卡的古兰陀伽洞的洞壁上画着观慧佛等七尊佛出家的美丽彩图。有一群到访的比丘看到后向护心长老说:「尊者,您这山洞里的画很美丽哪!」护心长老答道:「朋友,我住在这洞已经六十多年了却不知道此地是否有图画。今天你们让我知道了,我想你们的视力真好。」(虽然护心长老已在洞里住了六十多年,但是他却连举目一望洞壁也没有。他也不曾抬头看树,只有看到地上的花瓣时才知道那棵树开花了。)
听到长老如此严格的持守根律仪戒,大村的王三次…
《南传菩萨道(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