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地说话,这即是真实语。因此觉音论师以晨星来比喻真实语。
两种谛
谛(真实)并非有如慧或精进一般是个别的究竟法。它是真实不虚,包括了离心所、思心所等。真实在不同的情况之下有不同的层次,一般上它可分两类,即:一、俗谛;二、究竟谛(真谛)。(佛陀只教这两种谛,除此之外再无其它谛。)
俗谛
在这两种谛之中,俗谛是符合一般上人们给予事物的名称。一般人们是根据形状来为东西命名。他们称这种形状的东西为「人」,那种形状的东西为「牛」,另一种形状的东西为「马」。再者,在人类之中,他们称这种形状的人为「男人」,那种形状的人为「女人」。如此,有多少东西就会有多少名称。
若你把人称为「人」,那么它是属于俗谛,因为在世俗上这么称呼是对的。若你把人称为「牛」,那么它即不是俗谛,因为在世俗上这么称呼他是错的。若你把女人称为「男人」,那么它也不是俗谛,因为在世俗上这么称呼她是错的。
究竟谛
在究竟上存在的真实法是为究竟谛。譬如,当人们说:「识知各种事物的是心」,那认知之法本身即是究竟谛,因为在究竟上它是存在的。当人们说:「由于热和冷等相对的现象而变化的东西即是色」,那变化之法本身即是究竟谛,因为在究竟上它们是存在的。如此,心所及涅槃也是究竟谛,因为在究竟上它们是存在的。
想和慧
在这两种谛之中,俗谛是与想有关系的。换句话说,俗谛是有赖于想的。自孩儿时期开始,我们已经根据形状去认知事物,说这是男人,这是女人,这是牛,这是马等等。这些即是想。以想来认知事物的人会说:「真的有人体存在,真的有男人,真的有女人。」等等。
究竟谛是慧的目标。换句话说,它是通过智慧而显现的。智慧愈强就能看透愈多的究竟谛。智慧分析及看透一切事物的本质。当说及「识知各种事物的是心」,智慧即会探索是否有认知之法存在,而终于找出它是真的存在。若没有认知之法存在的话,智慧即会思虑众生岂非都是不存在的,有的只是色法组成的东西而已,就好像石头、岩石一般。但一切众生都有认知的能力。当智慧如此思虑时,认知事物之心即显现了出来。
因此以智慧省察的人能很清楚地知道心在究竟上是存在的。当省察得更多时,他们就会了解到更多。但对于以想来认知事物的人,心是什么依然是模糊的,是不能够省察到的。这是因为想是在认知形状。当说有心的存在时,思想主义者就会问:「心是圆的,扁的,还是四方的?它是粉状,液体,还是气体?」但你不能够回答它是圆的,扁的或是四方的。你也不能说它是粉状,液体或是气体。若你不能够形容它,他就会争辩说心是不存在的,因为若心是存在的话,那它一定是圆的,扁的或四方的;一定是粉状,液体或气体。对于执着形状观念的思想主义者来说,心是不存在的,因为它没有任何形状。
就好像思想主义者不能看到究竟谛一样,智者看不到俗谛。当智者看思想主义者所认为的「人」时,他就会分析那人为三十二个部份,即头发、体毛、指甲等。「头发是人吗?」「体毛是人吗?」这些问题的答案当然是「不」。同样地,在问到身体的其它部份时,其答案也是「不」。若没有任何部份可称为「人」,那么智者就会说:「事实上是没有『人』的存在。」
只有以想来认知事物时,俗谛才会出现。当以智慧来省察时,俗谛即会消失。同样地,只有以智慧来省察时,究竟谛才会出现。当以想来认知事物时,究竟谛即会消失。
在此有一点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涅槃也是究竟谛。它是止息一切苦的寂乐。而只有强劲的观照力才能省察到它,想是不可能省察到它的。
思想主义者的看法
现今有些人可能会问:「, 在涅槃里有宫殿吗?那些已证入涅槃的人在那边是如何享受?」等等。他们这么问是因为他们以想来认知应以智慧省察的涅槃。
事实上,在涅槃里并没有宫殿,也没有人进入涅槃。(那些已证悟阿罗汉果及涅槃之寂乐的人将不再生死;当他们在最后一生圆寂时,他们的名色法将不复存在,就好像熄灭之火一般。这种止息称为入般涅槃。在涅槃里并没有生命存在。)
思想主义者将会说:「若是这样的话,涅槃是不存在的。所以它是无用与不必要的。」为了鼓励他,有人就会说:「涅槃是有情以另一种特别的心与形体常住不死之地,他们住在宫殿里享受着无比的快乐。」只有这样思想主义者才会感到满足,因为这种说法符合他们的成见。
若以想来认知事物形状,那么那事物并不是究竟法,而是观念或概念。同样地,当以智慧来观照事物,直到事物的形状消失,这也不是究竟法而只是观念。只有以智慧知见事物的本质时,那才是究竟法。这样观得愈多,所观到的究竟法也愈多。因此,寂乐的涅槃是非常特别的究竟法,是不能以想来看到的。反之,应以看破事物形状及能看透事物本质的智慧来看它,这样涅槃才会显现出来。
从以上看来,俗谛和究竟谛都是被人接受的。譬如有人发誓说:「我说在世间上真的有男人与女人存在。若我所说的是错的话,那就让我遭遇不幸。」而另一个人则发誓说:「我说在世间上真的没有男人与女人存在。若我所说的是错的话,那就让我遭遇不幸。」这样,他们两人都不会遭遇不幸。原因是:虽然他们两人所说的相反,但从各自的观点来看,他们双方都是对的。前者在世俗的观点来看是对的,因此是俗谛。后者在究竟的观点来看是对的,因此是究竟谛。
虽然佛陀的最终目的是教导究竟法的本质而已,但他并没有完全除去世俗惯用的名称。反之他把世俗和究竟法的名称互相配合来用。譬如在初转*轮时,虽然是想说修行的两个极端与中道,但他却说:「沙门不应修习两个极端。」在此「沙门」一词只是属于世俗名称而已。
世俗名称的重要性
在教究竟法时,佛陀会在必要时采用世俗的名称。他这么做并不是为了显示它们的差异。对于普通人来说,俗谛就跟究竟谛一般地重要。若佛陀只以究竟名称来说法,那么有慧根的人将会懂得什么是:「诸行是无常的、苦的及无我的。」他们也会精进地修习导向涅槃的观禅。
反之,没有慧根的人则会这么想:「佛陀说世间只有无常、苦和无我的名色法而已,一切都是无我的,也没有他人的存在。那即是说没有『我的财富、我的儿子、我的妻子』的存在。人们都可以随心所欲地取用任何东西,因为根本就没有『他』,所以也就没有『杀死他』、『偷他的东西』、『偷他的妻子』这些事。」所以他们就会随顺着兽欲去做尽恶事。死后,他们就会投生到恶道。为了避免这些不幸的事,佛陀开示采用世俗名称的经藏。所以经藏能够有效地防止他人堕入四恶道。
除此之外,经藏的教育也能带引众生投生至人、天与梵天诸善界,这是因为它的教育包含了能带引众生投生至善界的布施、持戒与禅定。(譬如若要形成布施,那就必须有施者、布施思、受者与施物。在以上的条件之中,只有布施思是究竟法,其它的都只是观念。但若没有它们就不可能有布施。)因此俗谛能带引众生投生善界是无可置疑的。若没有俗谛的话,修习波罗蜜的路上就会有阻碍。
虽然经藏的教育令人避免造恶,但佛陀在经中所说的「我」、「他」、「我的」、「他的」、「我的妻子儿女」、「他的妻子儿女」等也有令人认为及执着他们果真存在的危险性,而导致人们渐渐远离道果与涅槃。为了帮助人们证悟道果及涅槃,佛陀在论藏里教究竟法。
教两种谛的原因
经藏中说到有人物的存在是为了符合一般世俗的用法。但在论藏里,佛陀则除去人们对「我」、「他」、「男人」、「女人」等存在的邪见。所以我们不应该只因为经藏引用世俗名称就误认他们是真的存在。事实上它们都是无常、苦、无我的。
如此,佛陀向人们解说在世俗上是有「我」、「他」、「男人」、「女人」等的存在,但在究竟上他们都是不存在的。由此他必须教两种谛。
自性谛与圣谛
究竟谛有两种:一、自性谛;二、圣谛。所有四种究竟法即,心、心所、色法及涅槃组成了自性谛(sabhava-sacca),因为在究竟上它们是真实的。
在世间的事里,有属于自性谛的身体快乐和心的愉悦两者。若某人接触到可喜的目标,由于触觉他会感到快乐。无人能够否认说:「不,那不是真的」,或是说:「接触可喜的目标是不可喜的。」无人能这么说是因为那人所接触的是真正的可喜触所缘。
同样地,若某人的心接触到可喜的法尘,他的心也会感到愉悦;这种感受称为悦受。这也是无可争论的,因为这心的愉悦是真实的。所以在世间的事里,身体的快乐和心的愉悦都是存在的。
苦圣谛
在圣谛方面,人们在世间法里看不到有任何快乐与愉悦。若某人执着有快乐和愉悦的存在,他就无法舍弃世俗,不能证悟圣果。因此发心成为圣者的人应该致力于看清属于自性谛的乐与悦心所都是苦的。这些乐与悦的感受是不可能保持永恒不变的。事实上,它们在每一秒钟里都迅速地变化。
凡夫会贪求人间与天界的快乐,误认它们为快乐的泉源。他们会这么做是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这些快乐都是短暂与无常的。由于无知而多欲,他们不能了解这些快乐的真正本质。在它们还没有毁坏之前,无知的人都把它们视为可喜可爱的。但是它们的本质却是无常的;当无常显现时,这些人就会感到非常痛苦。
举个例子来说,一个穷人在听到自己赢获了巨彩之后感到非常的高兴。所以他就开始想象如何去享受这笔财富,以弥补过去的穷苦。当他正在建起空中楼阁时,他不幸地失去了所有的财富。我们可以想象其时他是多么的伤心。失去财富的悲伤会远远超越突然间发达的快乐。
在每一件世间的事情里都具有乐与苦两面。五根的欲乐对凡夫来说是一种享受,但佛陀说它们苦的成份比乐来得多。然而,不同于凡夫的是,佛弟子并不认为它们是乐的,更别说佛陀对它们的看法是如何。在此佛陀并没有说它们…
《南传菩萨道(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