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地說話,這即是真實語。因此覺音論師以晨星來比喻真實語。
兩種谛
谛(真實)並非有如慧或精進一般是個別的究竟法。它是真實不虛,包括了離心所、思心所等。真實在不同的情況之下有不同的層次,一般上它可分兩類,即:一、俗谛;二、究竟谛(真谛)。(佛陀只教這兩種谛,除此之外再無其它谛。)
俗谛
在這兩種谛之中,俗谛是符合一般上人們給予事物的名稱。一般人們是根據形狀來爲東西命名。他們稱這種形狀的東西爲「人」,那種形狀的東西爲「牛」,另一種形狀的東西爲「馬」。再者,在人類之中,他們稱這種形狀的人爲「男人」,那種形狀的人爲「女人」。如此,有多少東西就會有多少名稱。
若你把人稱爲「人」,那麼它是屬于俗谛,因爲在世俗上這麼稱呼是對的。若你把人稱爲「牛」,那麼它即不是俗谛,因爲在世俗上這麼稱呼他是錯的。若你把女人稱爲「男人」,那麼它也不是俗谛,因爲在世俗上這麼稱呼她是錯的。
究竟谛
在究竟上存在的真實法是爲究竟谛。譬如,當人們說:「識知各種事物的是心」,那認知之法本身即是究竟谛,因爲在究竟上它是存在的。當人們說:「由于熱和冷等相對的現象而變化的東西即是色」,那變化之法本身即是究竟谛,因爲在究竟上它們是存在的。如此,心所及涅槃也是究竟谛,因爲在究竟上它們是存在的。
想和慧
在這兩種谛之中,俗谛是與想有關系的。換句話說,俗谛是有賴于想的。自孩兒時期開始,我們已經根據形狀去認知事物,說這是男人,這是女人,這是牛,這是馬等等。這些即是想。以想來認知事物的人會說:「真的有人體存在,真的有男人,真的有女人。」等等。
究竟谛是慧的目標。換句話說,它是通過智慧而顯現的。智慧愈強就能看透愈多的究竟谛。智慧分析及看透一切事物的本質。當說及「識知各種事物的是心」,智慧即會探索是否有認知之法存在,而終于找出它是真的存在。若沒有認知之法存在的話,智慧即會思慮衆生豈非都是不存在的,有的只是色法組成的東西而已,就好像石頭、岩石一般。但一切衆生都有認知的能力。當智慧如此思慮時,認知事物之心即顯現了出來。
因此以智慧省察的人能很清楚地知道心在究竟上是存在的。當省察得更多時,他們就會了解到更多。但對于以想來認知事物的人,心是什麼依然是模糊的,是不能夠省察到的。這是因爲想是在認知形狀。當說有心的存在時,思想主義者就會問:「心是圓的,扁的,還是四方的?它是粉狀,液體,還是氣體?」但你不能夠回答它是圓的,扁的或是四方的。你也不能說它是粉狀,液體或是氣體。若你不能夠形容它,他就會爭辯說心是不存在的,因爲若心是存在的話,那它一定是圓的,扁的或四方的;一定是粉狀,液體或氣體。對于執著形狀觀念的思想主義者來說,心是不存在的,因爲它沒有任何形狀。
就好像思想主義者不能看到究竟谛一樣,智者看不到俗谛。當智者看思想主義者所認爲的「人」時,他就會分析那人爲叁十二個部份,即頭發、體毛、指甲等。「頭發是人嗎?」「體毛是人嗎?」這些問題的答案當然是「不」。同樣地,在問到身體的其它部份時,其答案也是「不」。若沒有任何部份可稱爲「人」,那麼智者就會說:「事實上是沒有『人』的存在。」
只有以想來認知事物時,俗谛才會出現。當以智慧來省察時,俗谛即會消失。同樣地,只有以智慧來省察時,究竟谛才會出現。當以想來認知事物時,究竟谛即會消失。
在此有一點值得我們特別注意的是涅槃也是究竟谛。它是止息一切苦的寂樂。而只有強勁的觀照力才能省察到它,想是不可能省察到它的。
思想主義者的看法
現今有些人可能會問:「, 在涅槃裏有宮殿嗎?那些已證入涅槃的人在那邊是如何享受?」等等。他們這麼問是因爲他們以想來認知應以智慧省察的涅槃。
事實上,在涅槃裏並沒有宮殿,也沒有人進入涅槃。(那些已證悟阿羅漢果及涅槃之寂樂的人將不再生死;當他們在最後一生圓寂時,他們的名色法將不複存在,就好像熄滅之火一般。這種止息稱爲入般涅槃。在涅槃裏並沒有生命存在。)
思想主義者將會說:「若是這樣的話,涅槃是不存在的。所以它是無用與不必要的。」爲了鼓勵他,有人就會說:「涅槃是有情以另一種特別的心與形體常住不死之地,他們住在宮殿裏享受著無比的快樂。」只有這樣思想主義者才會感到滿足,因爲這種說法符合他們的成見。
若以想來認知事物形狀,那麼那事物並不是究竟法,而是觀念或概念。同樣地,當以智慧來觀照事物,直到事物的形狀消失,這也不是究竟法而只是觀念。只有以智慧知見事物的本質時,那才是究竟法。這樣觀得愈多,所觀到的究竟法也愈多。因此,寂樂的涅槃是非常特別的究竟法,是不能以想來看到的。反之,應以看破事物形狀及能看透事物本質的智慧來看它,這樣涅槃才會顯現出來。
從以上看來,俗谛和究竟谛都是被人接受的。譬如有人發誓說:「我說在世間上真的有男人與女人存在。若我所說的是錯的話,那就讓我遭遇不幸。」而另一個人則發誓說:「我說在世間上真的沒有男人與女人存在。若我所說的是錯的話,那就讓我遭遇不幸。」這樣,他們兩人都不會遭遇不幸。原因是:雖然他們兩人所說的相反,但從各自的觀點來看,他們雙方都是對的。前者在世俗的觀點來看是對的,因此是俗谛。後者在究竟的觀點來看是對的,因此是究竟谛。
雖然佛陀的最終目的是教導究竟法的本質而已,但他並沒有完全除去世俗慣用的名稱。反之他把世俗和究竟法的名稱互相配合來用。譬如在初轉*輪時,雖然是想說修行的兩個極端與中道,但他卻說:「沙門不應修習兩個極端。」在此「沙門」一詞只是屬于世俗名稱而已。
世俗名稱的重要性
在教究竟法時,佛陀會在必要時采用世俗的名稱。他這麼做並不是爲了顯示它們的差異。對于普通人來說,俗谛就跟究竟谛一般地重要。若佛陀只以究竟名稱來說法,那麼有慧根的人將會懂得什麼是:「諸行是無常的、苦的及無我的。」他們也會精進地修習導向涅槃的觀禅。
反之,沒有慧根的人則會這麼想:「佛陀說世間只有無常、苦和無我的名色法而已,一切都是無我的,也沒有他人的存在。那即是說沒有『我的財富、我的兒子、我的妻子』的存在。人們都可以隨心所欲地取用任何東西,因爲根本就沒有『他』,所以也就沒有『殺死他』、『偷他的東西』、『偷他的妻子』這些事。」所以他們就會隨順著獸欲去做盡惡事。死後,他們就會投生到惡道。爲了避免這些不幸的事,佛陀開示采用世俗名稱的經藏。所以經藏能夠有效地防止他人墮入四惡道。
除此之外,經藏的教育也能帶引衆生投生至人、天與梵天諸善界,這是因爲它的教育包含了能帶引衆生投生至善界的布施、持戒與禅定。(譬如若要形成布施,那就必須有施者、布施思、受者與施物。在以上的條件之中,只有布施思是究竟法,其它的都只是觀念。但若沒有它們就不可能有布施。)因此俗谛能帶引衆生投生善界是無可置疑的。若沒有俗谛的話,修習波羅蜜的路上就會有阻礙。
雖然經藏的教育令人避免造惡,但佛陀在經中所說的「我」、「他」、「我的」、「他的」、「我的妻子兒女」、「他的妻子兒女」等也有令人認爲及執著他們果真存在的危險性,而導致人們漸漸遠離道果與涅槃。爲了幫助人們證悟道果及涅槃,佛陀在論藏裏教究竟法。
教兩種谛的原因
經藏中說到有人物的存在是爲了符合一般世俗的用法。但在論藏裏,佛陀則除去人們對「我」、「他」、「男人」、「女人」等存在的邪見。所以我們不應該只因爲經藏引用世俗名稱就誤認他們是真的存在。事實上它們都是無常、苦、無我的。
如此,佛陀向人們解說在世俗上是有「我」、「他」、「男人」、「女人」等的存在,但在究竟上他們都是不存在的。由此他必須教兩種谛。
自性谛與聖谛
究竟谛有兩種:一、自性谛;二、聖谛。所有四種究竟法即,心、心所、色法及涅槃組成了自性谛(sabhava-sacca),因爲在究竟上它們是真實的。
在世間的事裏,有屬于自性谛的身體快樂和心的愉悅兩者。若某人接觸到可喜的目標,由于觸覺他會感到快樂。無人能夠否認說:「不,那不是真的」,或是說:「接觸可喜的目標是不可喜的。」無人能這麼說是因爲那人所接觸的是真正的可喜觸所緣。
同樣地,若某人的心接觸到可喜的法塵,他的心也會感到愉悅;這種感受稱爲悅受。這也是無可爭論的,因爲這心的愉悅是真實的。所以在世間的事裏,身體的快樂和心的愉悅都是存在的。
苦聖谛
在聖谛方面,人們在世間法裏看不到有任何快樂與愉悅。若某人執著有快樂和愉悅的存在,他就無法舍棄世俗,不能證悟聖果。因此發心成爲聖者的人應該致力于看清屬于自性谛的樂與悅心所都是苦的。這些樂與悅的感受是不可能保持永恒不變的。事實上,它們在每一秒鍾裏都迅速地變化。
凡夫會貪求人間與天界的快樂,誤認它們爲快樂的泉源。他們會這麼做是因爲他們並不知道這些快樂都是短暫與無常的。由于無知而多欲,他們不能了解這些快樂的真正本質。在它們還沒有毀壞之前,無知的人都把它們視爲可喜可愛的。但是它們的本質卻是無常的;當無常顯現時,這些人就會感到非常痛苦。
舉個例子來說,一個窮人在聽到自己贏獲了巨彩之後感到非常的高興。所以他就開始想象如何去享受這筆財富,以彌補過去的窮苦。當他正在建起空中樓閣時,他不幸地失去了所有的財富。我們可以想象其時他是多麼的傷心。失去財富的悲傷會遠遠超越突然間發達的快樂。
在每一件世間的事情裏都具有樂與苦兩面。五根的欲樂對凡夫來說是一種享受,但佛陀說它們苦的成份比樂來得多。然而,不同于凡夫的是,佛弟子並不認爲它們是樂的,更別說佛陀對它們的看法是如何。在此佛陀並沒有說它們…
《南傳菩薩道(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