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完全無樂可言,而只是說它們苦多于樂而已。
對于任何事情,智者首先考慮的是它的對與錯,而不是它的樂與苦。若是錯的,即使它帶來多大的快樂,智者也沒有興趣。若是對的,即使無樂可言,智者也會認爲是好的。
假若有誰願意的話即可當一天的轉輪聖王,但是隔天就會被處決,這樣的王是沒有人敢或願意當的。從世俗的觀點來看,當一天的轉輪聖王是很令人動心的,但隔天就要死卻是極大的害處,所以沒有人會有心去享受只有一天的轉輪聖王的生活。
同樣地,在看到一切東西都是易壞的時候,聖者再也不會執著短暫的快樂。只有在省察「世間沒有快樂這回事,一切因緣和合而成的事物都是無常的。由于無常則無樂,有的只是苦而已」之下,人們才可能成爲聖人。
只有在省察世間一切事物苦的本質而培育起觀智之後,人們才可能成爲聖者。作爲禅修目標的五蘊即是聖谛(意即五蘊是苦)。換言之,由于聖者在禅修中如實知見五蘊,所以它被稱爲聖谛。
那些正致力于獲得及已獲得聖果的人所擁有的正見或觀智能夠如實知見叁界輪回只苦不樂這一項聖谛,即苦聖谛。
簡而言之,五取蘊(也被稱爲叁界的現象)皆是苦。五取蘊即是色、受、想、行、識,是造成執著「我」、「我的」和「我自己」的東西。這五蘊即是苦谛。
集聖谛
組成苦谛的五取蘊並不會無緣無故地自己生起。它們有各自生起的原因,最基本及重要的原因即是渴愛。
在世間上,每個生命都必須受苦,因爲他必須爲生存而勞動,而這一切都是受到渴愛的鼓動。對美好的生活有更強的渴愛即有更多的痛苦。若某人能滿足于簡樸的生活,只以簡單的必需品維生的話,他的痛苦即會依其知足的程度而獲得減輕。所以,很明顯地渴愛是誤視苦爲美好生活的原因。
衆生爲了在今生與來世有美好的生活而奮鬥。當因此而獲得新生時,新生的真正原因即是渴愛。
渴愛被稱爲集聖谛是因爲它是苦(五取蘊或新生命)的原因。
滅聖谛
渴愛執取世間感官的目標,但沒有投入于涅槃之中的能力。其原因是涅槃是屬于無爲的究竟法,在渴愛的觀點來看是毫無吸引力的。根據佛陀在緣起所說的「受緣愛」,渴愛是由受産生的。但是在無爲(沒有因緣和合)的涅槃裏是沒有感受的,有的只是寂樂而已(沒有感受之樂)。
那麼有人會問:「若完全沒有感受,涅槃還可說是可喜可樂的嗎?」
若有人會這麼問,那是因爲他認爲感受才是真正的快樂,或不認爲寂樂是真正的快樂。
其答案是:樂有兩種,即感受樂和寂樂。在此打個比喻,假若有個貪吃的富翁,花了許多錢來享受美味的食物,但是持明咒者(以咒術力量維生之人)則可能會對那富翁的美食感到厭惡,因爲他憑著咒術的力量得以不食而生存。若問在食物方面這兩者之中誰比較樂,有渴愛的人就會說是富翁比較快樂,因爲那富翁可以隨意享用美食,而持明咒者則沒得享受。他們會這麼說是因爲他們受到渴愛的控製,以爲欲樂感受是可取的。
反之,智者則會說持明咒者比較快樂。因爲由于貪吃,那富翁必須面對購買與准備食物之苦,以及渴望之苦。爲了享受感受的快樂,他必須面對准備與渴望兩種苦。反觀持明咒者則沒有這些苦,能夠不必爲食物煩惱而快樂地過活。他的快樂是絕對的,是沒有絲毫憂慮的。因此智者說他比較快樂。
有渴愛之人說那富翁比較快樂是因爲他們沒有看到內在的煩惱,他們看到的只是享受食物之樂而已。他們不以爲無須飲食的持明咒者的清淨生活有什麼好。反之,他們妒嫉的是那富翁的生活,也希望自己能夠發達。同樣地,渴愛本身是不會希望證悟寂樂的涅槃,因爲涅槃是沒有感受的,有的只是寂靜而已。
關于這點,《增支部‧九集‧大品‧經叁》裏提及:
有一次,舍利弗尊者向衆比丘說:「朋友,涅槃真是快樂,涅槃真是快樂。」
伏陀夷尊者就問他:「舍利弗友,若涅槃裏並沒有感受,它怎能是樂的呢?」
舍利弗尊者答道:「伏陀夷友,涅槃沒有感受即是樂。」
缺少智慧的凡夫把苦的五蘊視爲樂;具有智慧的凡夫與聖人則視息滅五蘊爲樂。以下舉個息滅五蘊之樂的比喻:一個患了腸胃氣脹的病人在服食良醫所給的藥後病愈了。我們可以想象其時他是多麼的快樂,而他的快樂卻純粹是來自腸胃氣脹的消失而已。他肯定會愉快地想:「啊,我的煩惱已經沒有了!」若與生死輪回的痛苦比起來,腸胃氣脹的痛苦是微不足道的。若人們對除去腸胃氣脹的痛苦也感到快樂,難道他對斷除生死輪回之苦還會感到不快樂嗎?他肯定會非常快樂。
涅槃
什麼是滅苦的涅槃?當四道智證悟了無爲界(涅槃;其相爲寂)時,所有一千五百個煩惱都被根除及不會再生起。當證悟阿羅漢道後,阿羅漢就不會再有來生,死後五蘊都全部息滅,就好像熄滅的火一般。那無爲界即是涅槃。
凡夫不能有如聖者一般清楚地明了涅槃的本質。若他們不清楚卻勉強要說或寫有關涅槃的情況,以讓他人明白,他們是可能會犯錯的。暫且別說涅槃,就只說他們從書中得知的俗事,若他們想要當作親眼看過的來向人解說,他們也很可能會犯錯。由于凡夫不能有如聖者一般看到涅槃的各層面,他們應該只以上述的解說法來向他人解說。
當那些還未如實知見涅槃的人在想象何爲涅槃時,他們可能會以爲涅槃是一個金剛不壞的城市或國家。當有部經把涅槃形容爲安全的城市時,那只是一種形容法而已。涅槃並不是一個城市或國家。但還是有人相信涅槃是一個城市,而其居民的身心是沒有老病死的。事實上,佛陀、辟支佛和阿羅漢進入涅槃是指五蘊完全止息,死後不會再出生在任何一界裏。(涅槃是道心和果心的目標,是一個究竟法。般涅槃則是五蘊或名色法完全止息,不再生起。)他們進入涅槃並非進入涅槃城。在究竟上是沒有涅槃城這個東西的。
當人們行善時,他們的導師會訓誡他們發願證悟涅槃。雖然他們照辦了,但一般上他們都不曉得涅槃的含意,所以他們對欲證悟涅槃並不熱心。因此,導師應該要他們發願解除一切痛苦,這樣信徒才能真正明白,而能夠熱誠與認真地發願。
兩種涅槃
譬如有一件很名貴的衣服。當它的主人還活著時,你會說:「這是一件有主人的名貴衣服。」當那主人死後,你就會說:「這是一件沒有主人的衣服。」同樣地,阿羅漢在活著時以道果體證的涅槃(涅槃的相是寂,在各種究竟法之中,它是唯一的無爲究竟法。)是爲有余涅槃(有余涅槃是指五蘊還存在時所體驗的涅槃)。然而,在他們死後,五蘊已不再生起,所以其時的涅槃是爲無余涅槃。
只有在以智慧克服渴愛之後,心想及涅槃時才會想要證得涅槃的寂靜。若人還未能以智慧克服渴愛,他是不會發願想要證悟涅槃的。
叁種涅槃
根據其最爲顯著的素質,涅槃可分叁種,即:一、空涅槃;二、無相涅槃;叁、無願涅槃。
(一)涅槃的第一個素質是沒有執受(無我),所以它被稱爲空涅槃。
(二)涅槃的第二個素質是沒有因緣和合的(有爲法)心、心所和色法;有爲法是煩惱的原因。這些有爲的名法或色法是互相配合而生起的。色法在至少八種色法相聚在一起時才能生起(這是爲何它們被稱爲八法聚)。名法也是至少八種名法相聚在一起時才能生起(這是就眼、耳、鼻、舌和身五識而言)。當名法和色法組合在一起形成五蘊時,它們被人誤認爲「我自己」、「我的身體」、「一個有實質的東西」,所以它們導致渴愛等諸煩惱産生。因此有爲法被稱爲「相」或「因」。准確地來說,世間心、心所和色法是爲相。然而在涅槃裏是沒有「我自己」、「我的身體」等煩惱之因的,由此它被稱爲無相涅槃。
(叁)涅槃的第叁個素質是沒有渴愛。由于涅槃裏並沒有可貪愛的東西,因此它被稱爲無願涅槃。如此,根據其素質,涅槃一共可分爲叁種。
滅谛是無爲法,也被稱爲無緣法。
道聖谛
雖然涅槃本身是無爲或沒有原因的,而是永遠地存在,但是沒有足夠的因緣卻是不可能證悟涅槃(涅槃本身是沒有原因的,但是我們卻必須有足夠的因緣才能令道心和果心生起。這兩種心的目標即是涅槃。),而那因緣即是八正道。因此導向涅槃的八正道被稱爲導向滅苦之行道。
中道
隨順著渴愛去享受世間的欲樂並非趣向涅槃之道。它只是一種欲樂束縛,是不好的。反之,以火的熱氣和陽光來折磨自己,或長時期舉手不放,以爲這樣就會去除煩惱,這種修行法也不是趣向涅槃之道。這種方法是苦行,也是不好的。避開欲樂和苦行兩端,而適中地取其中道,就有如不太緊也不太松的琴弦,肯定是趣向涅槃之道。
這中道即是趣向涅槃之道。不善的邪見等是爲惡趣道或邪道,因爲它們是導向四惡道的。善的正見等是爲善趣道或正道,因爲它們是導向涅槃的。《谛分別注》中有說明道心裏的正見等心所是爲道,因爲它們是欲證悟涅槃之人所尋求的、因爲它們導向涅槃、因爲它們在斷除煩惱之後達到涅槃。
此道並非只有一支而已,而是擁有八支,由此它被稱爲八道支。這八道支是:
一、 正見(了解苦、集、滅、道四聖谛的智慧。所以一共有四種智慧。);
二、 正思惟(有叁種思惟,即出離思惟、無恨思惟及無害思惟。);
叁、 正語(遠離四種惡語業。);
四、 正業(遠離叁種惡身業。);
五、 正命(職業不涉及七種惡行。);
六、 正精進(未生惡令之不生,已生惡令之斷,未生善令之生,已生善令之增長。);
七、 正念(對身、受、心、五蓋等保持警覺。);
八、 正定(初禅、第二禅、第叁禅與第四禅。)。
在世間心裏,這八支不會同時生起。然而在出世間心裏,八支則會同時生起。只有在證得出世間道、八支在同一個心裏生起時,它們才被稱爲道聖谛。因此導向滅苦的道谛是指同時生起的八道支。跟聖果及涅槃同被包括在出世間法裏的聖道即代表道谛的八正道。
教法谛及行道谛
到目前爲…
《南傳菩薩道(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