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布施。」他的妻子同意了他的建议,而在隔天早上开始尽他们所能布施食物。
当时是很繁荣的年代,比丘们都能获得许多食物。某些年轻的比丘和沙弥托得有木者之家所布施的劣质食物,但是却当着他们面前把食物倒掉了。有木者的妻子就向他回报说:「他们倒掉了我们的食物。」但是她不曾对这件事感到不快。
过后有木者帝须就跟妻子讨论,说:「我们实在穷到没有能力布施圣者喜欢的食物。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满足他们。」他的妻子说:「有孩子的人是不穷的。」,以便给他安慰与鼓励,以及劝他让女儿去跟人家签约工作,再把所得的钱用来买只乳牛。有木者接受了妻子的劝告,再把所得的十二个钱币用来买只乳牛。由于他们清净的善意,那只牛产了大量的牛奶。
他们把傍晚挤获的牛奶做成奶酪和牛油。他的妻子又把早上挤得的牛奶用来煮奶粥。他们就把奶粥连同奶酪与牛油布施给僧团。如此,他们终于能够布施僧团乐于接受的食物。从那时起,只有证得高等果位的圣者才会收到有木者的食券。
有一天,有木者向他的妻子说:「我们得以不再受到藐视,真是该感激我们的女儿。我们已经达到圣者很满意地接受我们的食物。现在,当我不在时,别忘了例常布施的责任。我会找工作赚钱,赎回我们的女儿后才回来。」之后,他就在一间糖厂做了六个月的工,而终于存了十二个钱赎回女儿。
一天清晨起程回家时,他看到帝须尊者正走在前头,想要去大村的寺院礼拜。这是一位修习「常乞食头陀支」的比丘,即是只食用在托钵时得来的食物。有木者快步地赶上那位比丘,与他一同步行及听他说佛法。来到一座村子时,有木者见到有个男人带着一包熟饭走出来,他就出价一个钱币来买那包食物。
那人知道有木者肯定有特别的原因才会出价一个钱币来买那包食物,因为那包食物甚至没有十六分之一个钱币的价值,所以拒绝卖给有木者。有木者把价钱提高至两个钱,然后三个钱等等,直到十二个钱币。但是那人还是拒绝卖给他(因为那人以为有木者还有更多的钱)。
最后有木者向他解释:「我就只有这十二个钱币,若有更多的话我是愿意给你的。我买这包食物并不是自己要吃,而是为了用来做布施。我已经邀请了一位比丘在那树下等,我买这食物是要布施给他的。请你以十二个钱币卖给我。你如此做也会获得功德的。」
最终那人答应把食物卖给他,而他很欢喜地拿着那包食物走向正在等他的比丘。有木者向那位比丘接过手中的钵,然后把食物放在钵里,但是那位长老只愿意接受一半的食物。有木者就很认真地向那位比丘恳求说:「尊者,这食物只足够一个人吃。我不想吃它,我是为您而买的,希望尊者慈悲地接受所有的食物。」
在那位长老用完餐后,他们继续一同走,在途中长老问及有木者的自身来历。有木者很坦白地把有关自身的事全盘告诉长老。长老为有木者的极度虔诚感到震撼,心中想道:「这人已经做了个难行施。在他这样的困境之下吃了他布施的食物,我实在欠他良多。我应该对他表示感激。若能够找到一个适合的地方,我将尽力奋斗在一次坐禅里证阿罗汉果为止。且让我的皮与血干枯,我将不会起身,直到证悟阿罗汉果为止。」当到达大村时,他们就分手各自离去。
到达帝须大寺时,那长老获得分配一间房间,他就在其地极尽努力地修禅,决定在断除一切烦恼与成为阿罗汉之前不起身。他甚至不起身去托钵,就是如此持恒地修禅。在第七天凌晨时,他成为了具备四无碍解智的阿罗汉。过后他想:「我的身体实在很虚弱,我想是活不久的了。」通过神通,他知道组成自己身体的名色法是持续不了多久的了。收拾好房间后,他带着钵与大衣走到寺院中央的大殿,击鼓召集寺内所有的比丘。
当所有的比丘到齐后,住持问是谁击鼓召开集会的。修习常乞食头陀支的帝须长老答道:「是我击的,尊者。」「为了什么呢?」「我没有其它目的,但若僧团之中有谁对道果有疑问,我希望他们发问。」
住持告诉他没人有问题。然后他问帝须长老为何不惜牺牲性命地为证悟奋斗。帝须长老就告诉他们一切经过,然后说他将会在当天死去。过后他再说:「愿置放我的尸体的灵柩台不会移动,直到我的施主有木者来亲手抬起它。」他就在当天圆寂了。
乌色帝须王命令手下把尸体放在灵柩台上,然后抬去火葬场,但是他们却移不动它。知道了个中缘故之后,国王召来有木者,给他穿上锦衣,再要他抬起灵柩台。
经典很详尽地描述有木者如何轻易地把灵柩台举过头顶,而在他如此做时,灵柩台自己飘上天空与飞往火葬场。
有木者无怨地把六个月赚来作为女儿赎金的十二个钱币用来做布施的确是很难行之布施,因此被称为难行施。
另一个例子记载于《法句经‧第十品‧乐沙弥》的注释。在成为沙弥之前,有一世他是个很想吃富人丰盛美味食物的穷村夫。名为「气味」的富翁向他说必须做三年工才能赚取这么一餐。所以他就做了三年工来赚取极度渴望的一顿丰盛美餐。当他正要享用那丰富的一餐时,他看到一位辟支佛前来托钵。毫不犹豫地,他把做了三年工赚来的美食布施给那位辟支佛。
在《杂集‧痴狂本生经》中有另一个例子。在那故事里,有一个穷女孩为了一套衣服而做了三年工。当正要穿上所渴望的衣服时,她看到一位迦叶佛的弟子前来(由于被土匪抢去了袈裟,因此那位比丘只好以树叶遮体)。她把辛苦工作了三年才赚取所渴望的衣服布施给那位比丘;这也是难行施。
大量的布施是为大布施。阿育王为了向八万四千法蕴致敬而布施八万四千所寺院是为大布施。对于这件事,大目犍利子帝须尊者说:「在这正法里,甚至包括佛陀时代,没有人在布施四资具方面是与你同等的。你的布施是最大的。」
虽然大目犍利子帝须尊者如此说,但是阿育王的布施是自动而无竞争性的,因此不被列为无比施。波斯匿王是与舍卫城市民在竞赛布施,因此他的布施才是无比施。
其它一切不难也非大量的普通布施是普通施。
除了这些之外,《律藏‧附随篇》及其注释也有另一个三种法布施的例举法。它们是:
一、在布施给僧团时,口中宣布把施物布施给僧团。
二、在布施给佛塔时,口中宣布把施物布施给佛塔。
三、在布施给个人时,口中宣布把施物布施给那人。
这些被称为「如法施」。(关于这布施的细节,将在后来的九种不如法施中述及。)
布施有四种
经典并没有提及布施可分为四种。但律藏有列出可作为施物的四资具。它们是:
一、袈裟施;
二、食物施;
三、住所施;
四、药物施。
布施也可根据施者与受者之清净而分为四种布施,即:
一、施者有戒行而受者无戒行之布施;
二、受者有戒行而施者无戒行之布施;
三、施者与受者都无戒行之布施;
四、施者与受者都有戒行之布施。
布施有五种
《增支部‧五集‧善意品‧应时施经》里提及下列五种在恰当的时刻所做的布施:
一、布施给访客;
二、布施给出发远行之人;
三、布施给病人;
四、在饥荒时布施;
五、把刚收成的谷物布施给有德行之人。
第五种与农夫有直接的关系,但是我们应该明白,它也包括了做其它工之人,在首次赚取了钱(东西),而自己还没开始用的时候,就把所赚取的拿去做布施之布施。
五种非善士施
有五种由无戒行之人所做的布施:
一、 没有确保食物是新鲜、清洁、有益与受到细心准备的布施。
二、 布施时没有恭敬心。
三、 没有亲手布施。(譬如弊宿王 并没有亲手布施,而只是叫他的侍从「最上」代他做。)
四、 有如把剩下不要的东西丢掉般地做布施。
五、 没有具备善有善报的智慧而做的布施。
五种善士施
有五种由有戒行之人所做的布施:
一、 确保食物是新鲜、清洁、有益与受到细心准备的布施。
二、 布施时有恭敬心。
三、 亲手布施。(自无始轮回以来,有许多世我们是缺手缺脚的。今生有幸得以手脚具足,我们就应该掌握稀有的布施机会,亲手去做,省思我们正在善用自己的手来为解脱而奋斗。)
四、 细心的布施,而并非有如把剩下不要的东西丢掉一般。
五、 布施时具备了自业智。
这两组五种布施记载于《增支部‧五集‧三品‧经七》。还有另外五种善士施,它们是:
一、 信施:布施时对因果法则具有信心。
二、 细心施:确保食物是新鲜、清洁、有益与受到细心准备的布施。
三、 应时施:在适当的时刻与情形之下所做的布施。(在用餐的时刻布施食物,在迦絺那时布施袈裟。)
四、 摄益施:布施是为了帮助受者或向他表示善意。
五、 无破损施:布施时没有破坏到他人之尊严。
这五种布施都会带来极大的财富。除此之外,信施也会带来清秀美丽的相貌;细心施则使到施者的随从与侍者都很细心及服从命令;应时施的果报则是在适当的时刻带来极大的利益;由于摄益施,施者在善报来时可以真正地享受它;由于无破损施,施者的财富不会受到五敌摧毁。(五敌是水、火、国王、盗贼与敌人。这五种布施记载于上述经典的第八部经。)
在经典中并没有提及与这五种相对的布施,但是我们可以推测五种相对的非善士施是:
一、 无信施:布施时对因果法则没有信心,而只效仿他人布施,或为了避免受到指责与辱骂才布施。(这种布施将为施者带来财富,但是却没有美好的相貌。)
二、 不细心施:没有确保食物是新鲜、清洁、有益与受到细心准备的布施。(这种布施将带来财富,但是施者的下属将不会有纪律与听从命令。)
三、 非应时施:(它将带来财富,但是其利益不大,而且不是在需要的时候。)
四、 非摄益施:马虎敷衍地布施,并无帮助受者或向他致敬的意思。(这种布施将会带来…
《南传菩萨道(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