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布施。」他的妻子同意了他的建議,而在隔天早上開始盡他們所能布施食物。
當時是很繁榮的年代,比丘們都能獲得許多食物。某些年輕的比丘和沙彌托得有木者之家所布施的劣質食物,但是卻當著他們面前把食物倒掉了。有木者的妻子就向他回報說:「他們倒掉了我們的食物。」但是她不曾對這件事感到不快。
過後有木者帝須就跟妻子討論,說:「我們實在窮到沒有能力布施聖者喜歡的食物。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滿足他們。」他的妻子說:「有孩子的人是不窮的。」,以便給他安慰與鼓勵,以及勸他讓女兒去跟人家簽約工作,再把所得的錢用來買只乳牛。有木者接受了妻子的勸告,再把所得的十二個錢幣用來買只乳牛。由于他們清淨的善意,那只牛産了大量的牛奶。
他們把傍晚擠獲的牛奶做成奶酪和牛油。他的妻子又把早上擠得的牛奶用來煮奶粥。他們就把奶粥連同奶酪與牛油布施給僧團。如此,他們終于能夠布施僧團樂于接受的食物。從那時起,只有證得高等果位的聖者才會收到有木者的食券。
有一天,有木者向他的妻子說:「我們得以不再受到藐視,真是該感激我們的女兒。我們已經達到聖者很滿意地接受我們的食物。現在,當我不在時,別忘了例常布施的責任。我會找工作賺錢,贖回我們的女兒後才回來。」之後,他就在一間糖廠做了六個月的工,而終于存了十二個錢贖回女兒。
一天清晨起程回家時,他看到帝須尊者正走在前頭,想要去大村的寺院禮拜。這是一位修習「常乞食頭陀支」的比丘,即是只食用在托缽時得來的食物。有木者快步地趕上那位比丘,與他一同步行及聽他說佛法。來到一座村子時,有木者見到有個男人帶著一包熟飯走出來,他就出價一個錢幣來買那包食物。
那人知道有木者肯定有特別的原因才會出價一個錢幣來買那包食物,因爲那包食物甚至沒有十六分之一個錢幣的價值,所以拒絕賣給有木者。有木者把價錢提高至兩個錢,然後叁個錢等等,直到十二個錢幣。但是那人還是拒絕賣給他(因爲那人以爲有木者還有更多的錢)。
最後有木者向他解釋:「我就只有這十二個錢幣,若有更多的話我是願意給你的。我買這包食物並不是自己要吃,而是爲了用來做布施。我已經邀請了一位比丘在那樹下等,我買這食物是要布施給他的。請你以十二個錢幣賣給我。你如此做也會獲得功德的。」
最終那人答應把食物賣給他,而他很歡喜地拿著那包食物走向正在等他的比丘。有木者向那位比丘接過手中的缽,然後把食物放在缽裏,但是那位長老只願意接受一半的食物。有木者就很認真地向那位比丘懇求說:「尊者,這食物只足夠一個人吃。我不想吃它,我是爲您而買的,希望尊者慈悲地接受所有的食物。」
在那位長老用完餐後,他們繼續一同走,在途中長老問及有木者的自身來曆。有木者很坦白地把有關自身的事全盤告訴長老。長老爲有木者的極度虔誠感到震撼,心中想道:「這人已經做了個難行施。在他這樣的困境之下吃了他布施的食物,我實在欠他良多。我應該對他表示感激。若能夠找到一個適合的地方,我將盡力奮鬥在一次坐禅裏證阿羅漢果爲止。且讓我的皮與血幹枯,我將不會起身,直到證悟阿羅漢果爲止。」當到達大村時,他們就分手各自離去。
到達帝須大寺時,那長老獲得分配一間房間,他就在其地極盡努力地修禅,決定在斷除一切煩惱與成爲阿羅漢之前不起身。他甚至不起身去托缽,就是如此持恒地修禅。在第七天淩晨時,他成爲了具備四無礙解智的阿羅漢。過後他想:「我的身體實在很虛弱,我想是活不久的了。」通過神通,他知道組成自己身體的名色法是持續不了多久的了。收拾好房間後,他帶著缽與大衣走到寺院中央的大殿,擊鼓召集寺內所有的比丘。
當所有的比丘到齊後,住持問是誰擊鼓召開集會的。修習常乞食頭陀支的帝須長老答道:「是我擊的,尊者。」「爲了什麼呢?」「我沒有其它目的,但若僧團之中有誰對道果有疑問,我希望他們發問。」
住持告訴他沒人有問題。然後他問帝須長老爲何不惜犧牲性命地爲證悟奮鬥。帝須長老就告訴他們一切經過,然後說他將會在當天死去。過後他再說:「願置放我的屍體的靈柩臺不會移動,直到我的施主有木者來親手擡起它。」他就在當天圓寂了。
烏色帝須王命令手下把屍體放在靈柩臺上,然後擡去火葬場,但是他們卻移不動它。知道了個中緣故之後,國王召來有木者,給他穿上錦衣,再要他擡起靈柩臺。
經典很詳盡地描述有木者如何輕易地把靈柩臺舉過頭頂,而在他如此做時,靈柩臺自己飄上天空與飛往火葬場。
有木者無怨地把六個月賺來作爲女兒贖金的十二個錢幣用來做布施的確是很難行之布施,因此被稱爲難行施。
另一個例子記載于《法句經‧第十品‧樂沙彌》的注釋。在成爲沙彌之前,有一世他是個很想吃富人豐盛美味食物的窮村夫。名爲「氣味」的富翁向他說必須做叁年工才能賺取這麼一餐。所以他就做了叁年工來賺取極度渴望的一頓豐盛美餐。當他正要享用那豐富的一餐時,他看到一位辟支佛前來托缽。毫不猶豫地,他把做了叁年工賺來的美食布施給那位辟支佛。
在《雜集‧癡狂本生經》中有另一個例子。在那故事裏,有一個窮女孩爲了一套衣服而做了叁年工。當正要穿上所渴望的衣服時,她看到一位迦葉佛的弟子前來(由于被土匪搶去了袈裟,因此那位比丘只好以樹葉遮體)。她把辛苦工作了叁年才賺取所渴望的衣服布施給那位比丘;這也是難行施。
大量的布施是爲大布施。阿育王爲了向八萬四千法蘊致敬而布施八萬四千所寺院是爲大布施。對于這件事,大目犍利子帝須尊者說:「在這正法裏,甚至包括佛陀時代,沒有人在布施四資具方面是與你同等的。你的布施是最大的。」
雖然大目犍利子帝須尊者如此說,但是阿育王的布施是自動而無競爭性的,因此不被列爲無比施。波斯匿王是與舍衛城市民在競賽布施,因此他的布施才是無比施。
其它一切不難也非大量的普通布施是普通施。
除了這些之外,《律藏‧附隨篇》及其注釋也有另一個叁種法布施的例舉法。它們是:
一、在布施給僧團時,口中宣布把施物布施給僧團。
二、在布施給佛塔時,口中宣布把施物布施給佛塔。
叁、在布施給個人時,口中宣布把施物布施給那人。
這些被稱爲「如法施」。(關于這布施的細節,將在後來的九種不如法施中述及。)
布施有四種
經典並沒有提及布施可分爲四種。但律藏有列出可作爲施物的四資具。它們是:
一、袈裟施;
二、食物施;
叁、住所施;
四、藥物施。
布施也可根據施者與受者之清淨而分爲四種布施,即:
一、施者有戒行而受者無戒行之布施;
二、受者有戒行而施者無戒行之布施;
叁、施者與受者都無戒行之布施;
四、施者與受者都有戒行之布施。
布施有五種
《增支部‧五集‧善意品‧應時施經》裏提及下列五種在恰當的時刻所做的布施:
一、布施給訪客;
二、布施給出發遠行之人;
叁、布施給病人;
四、在饑荒時布施;
五、把剛收成的谷物布施給有德行之人。
第五種與農夫有直接的關系,但是我們應該明白,它也包括了做其它工之人,在首次賺取了錢(東西),而自己還沒開始用的時候,就把所賺取的拿去做布施之布施。
五種非善士施
有五種由無戒行之人所做的布施:
一、 沒有確保食物是新鮮、清潔、有益與受到細心准備的布施。
二、 布施時沒有恭敬心。
叁、 沒有親手布施。(譬如弊宿王 並沒有親手布施,而只是叫他的侍從「最上」代他做。)
四、 有如把剩下不要的東西丟掉般地做布施。
五、 沒有具備善有善報的智慧而做的布施。
五種善士施
有五種由有戒行之人所做的布施:
一、 確保食物是新鮮、清潔、有益與受到細心准備的布施。
二、 布施時有恭敬心。
叁、 親手布施。(自無始輪回以來,有許多世我們是缺手缺腳的。今生有幸得以手腳具足,我們就應該掌握稀有的布施機會,親手去做,省思我們正在善用自己的手來爲解脫而奮鬥。)
四、 細心的布施,而並非有如把剩下不要的東西丟掉一般。
五、 布施時具備了自業智。
這兩組五種布施記載于《增支部‧五集‧叁品‧經七》。還有另外五種善士施,它們是:
一、 信施:布施時對因果法則具有信心。
二、 細心施:確保食物是新鮮、清潔、有益與受到細心准備的布施。
叁、 應時施:在適當的時刻與情形之下所做的布施。(在用餐的時刻布施食物,在迦絺那時布施袈裟。)
四、 攝益施:布施是爲了幫助受者或向他表示善意。
五、 無破損施:布施時沒有破壞到他人之尊嚴。
這五種布施都會帶來極大的財富。除此之外,信施也會帶來清秀美麗的相貌;細心施則使到施者的隨從與侍者都很細心及服從命令;應時施的果報則是在適當的時刻帶來極大的利益;由于攝益施,施者在善報來時可以真正地享受它;由于無破損施,施者的財富不會受到五敵摧毀。(五敵是水、火、國王、盜賊與敵人。這五種布施記載于上述經典的第八部經。)
在經典中並沒有提及與這五種相對的布施,但是我們可以推測五種相對的非善士施是:
一、 無信施:布施時對因果法則沒有信心,而只效仿他人布施,或爲了避免受到指責與辱罵才布施。(這種布施將爲施者帶來財富,但是卻沒有美好的相貌。)
二、 不細心施:沒有確保食物是新鮮、清潔、有益與受到細心准備的布施。(這種布施將帶來財富,但是施者的下屬將不會有紀律與聽從命令。)
叁、 非應時施:(它將帶來財富,但是其利益不大,而且不是在需要的時候。)
四、 非攝益施:馬虎敷衍地布施,並無幫助受者或向他致敬的意思。(這種布施將會帶來…
《南傳菩薩道(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