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修开示 受念处 五、以智慧观察受

  五、以智慧观察受

  修习受念处时,无论是有爱染或没有爱染的感受都必须观照、了知它们,因为它们都是观智的目标。如何观照呢?首先必须先观照「门」,门是身心和外界沟通的管道,共有六个门:眼、耳、鼻、舌、身、意。如何能见到六门?可以修行四界分别观,直到看见色聚,分析色聚中的究竟色法时,便能照见六门。例如:要观照眼触生受,先辨明眼门中的眼净色与有分意界,注意颜色,那颜色同时撞击眼净色与有分意界,取色所缘为目标的眼门心路和意门心路过程就会生起。若如理作意,生起善速行的心路过程;若不如理作意,便生起不善速行的心路过程。受是遍一切心所,每一个生起的心都有受存在。应当观照依处色,也必须观照受及与受同时生起的相应名法,然后再观照它们为无常、苦、无我。

  受念处的修行,修行者不迷惑于受,用智慧了解受,用智慧了解内在的受,用智慧了解外在的受,用智慧了解内在、外在的受。

  以止智慧与观智慧了解受。若有止智慧,不会迷惑关于苦;因为有止、有定,有乐、微细的乐,因此不迷惑关于苦。若有观智慧,不会迷惑关于乐。因为观,了知无常的逼迫,了知无常的苦,因此不迷惑关于乐。

  修行者是用微细的受的了知,放下粗的受、五欲的受;用观的了知,清楚观察受的无我性、受的空性、受的缘起性,放下受的执取。

  若要解脱不只是观自己的受,也要观他人的受;有时观自己的,有时观他人的。接着必须观照因缘生灭与剎那生灭。如此,便能建立四念处的智慧,并以四圣谛的了解建立解脱的智慧。若能如此用智慧思惟受,与法念处的修行结合,超越爱、见与无明,舍离我的概念,解脱五取蕴;对于五蕴、世间,便不会去执着。

  此是用四念处的智慧,有系统地观照五蕴,观察感受生灭的种种情况,观智成熟便能证悟圣道,由受念处走向解脱。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