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修開示 受念處 五、以智慧觀察受

  五、以智慧觀察受

  修習受念處時,無論是有愛染或沒有愛染的感受都必須觀照、了知它們,因爲它們都是觀智的目標。如何觀照呢?首先必須先觀照「門」,門是身心和外界溝通的管道,共有六個門:眼、耳、鼻、舌、身、意。如何能見到六門?可以修行四界分別觀,直到看見色聚,分析色聚中的究竟色法時,便能照見六門。例如:要觀照眼觸生受,先辨明眼門中的眼淨色與有分意界,注意顔色,那顔色同時撞擊眼淨色與有分意界,取色所緣爲目標的眼門心路和意門心路過程就會生起。若如理作意,生起善速行的心路過程;若不如理作意,便生起不善速行的心路過程。受是遍一切心所,每一個生起的心都有受存在。應當觀照依處色,也必須觀照受及與受同時生起的相應名法,然後再觀照它們爲無常、苦、無我。

  受念處的修行,修行者不迷惑于受,用智慧了解受,用智慧了解內在的受,用智慧了解外在的受,用智慧了解內在、外在的受。

  以止智慧與觀智慧了解受。若有止智慧,不會迷惑關于苦;因爲有止、有定,有樂、微細的樂,因此不迷惑關于苦。若有觀智慧,不會迷惑關于樂。因爲觀,了知無常的逼迫,了知無常的苦,因此不迷惑關于樂。

  修行者是用微細的受的了知,放下粗的受、五欲的受;用觀的了知,清楚觀察受的無我性、受的空性、受的緣起性,放下受的執取。

  若要解脫不只是觀自己的受,也要觀他人的受;有時觀自己的,有時觀他人的。接著必須觀照因緣生滅與剎那生滅。如此,便能建立四念處的智慧,並以四聖谛的了解建立解脫的智慧。若能如此用智慧思惟受,與法念處的修行結合,超越愛、見與無明,舍離我的概念,解脫五取蘊;對于五蘊、世間,便不會去執著。

  此是用四念處的智慧,有系統地觀照五蘊,觀察感受生滅的種種情況,觀智成熟便能證悟聖道,由受念處走向解脫。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