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无上的布施▪P2

  ..续本文上一页nagami不还;三果),这是第五种对个人的布施;

  布施给已进入证悟阿那含果之道的人,这是第六种对个人的布施;

  布施给斯陀含(sakadagami一来;二果),这是第七种对个人的布施;

  布施给已进入证悟斯陀含果之道的人,这是第八种对个人的布施;

  布施给须陀洹(sotapanna入流;初果),这是第九种对个人的布施;

  布施给已进入证悟须陀洹果之道的人,这是第十种对个人的布施;

  布施给一位在佛陀的教法之外,但由于禅定的成就而解脱欲乐贪染之人,这是第十一种对个人的布施;

  布施给一位有道德的凡夫,这是第十二种对个人的布施;

  布施给一个无道德的凡夫,这是第十三种对个人的布施;

  布施给一只动物,这是第十四种对个人的布施。」

  

  佛陀接着解释这十四种布施的利益:「以清净心布施给一只动物,预计可得到一百倍的回报。」这是说:它可在一百世中产生果报。这里的「清净心」指:不期望受施者任何回报或帮助而做的布施。由于对业果法则有充分的信心,因此他的善举只是为了广集善业而已。假如一个人喂狗时的意念是:「这是我的狗」,如此之心不是清净心。然而,如果一个人喂鸟,如:鸽子,则他的布施是清净的,因为他并不期望鸟的任何回报。这同样适用于稍后将讲述到的例子。例如,假使一个人布施日用品给比丘,希望那样能促使自己的生意或其他商业活动成功,这不是以清净心而做的布施,这样的布施不能带来殊胜的利益。

  佛陀又解说:「以清净心布施给一个无道德的凡夫,预计可得到一千倍的回报;布施给一位有道德的凡夫,预计可得到十万倍的回报;布施给一位不在佛陀的教法中,但由于禅定的成就而解脱欲乐贪染之人,预计可得到十万乘十万倍的回报;布施给一位已进入证悟须陀洹果之道的人,其回报是无法计算、无法衡量的;更不必说布施给须陀洹;或已进入证悟斯陀含果之道的人;或斯陀含;或已进入证悟阿那含果之道之人;或阿那含;或已进入证悟阿罗汉果之道的人;或阿罗汉;或辟支佛;或佛陀──圆满觉悟者。」

  

  这里的布施指:布施足够一餐食用的饮食。如果布施者布施许多次,如:多日或多月地如此布施。其利益是无法以言语形容的。这些是对不同类个人的布施(patipuggalika-dakkhina)。

  

  对僧团的布施(Savghika-Dana)

  然后,佛陀对阿难尊者解说:「阿难,有七种对僧团的布施:

  布施给以佛陀为首的比丘、比丘尼僧团,这是第一种对僧团的布施;

  布施给佛陀般涅槃后的比丘、比丘尼僧团,这是第二种对僧团的布施;

   布施给比丘僧团,这是第三种对僧团的布施;

   布施给比丘尼僧团,这是第四种对僧团的布施;

  布施时说:『请选派代表僧团的若干人数比丘、比丘尼。』这是第五种对僧团的布施;

  布施时说:『请选派代表僧团的若干人数比丘。』这是第六种对僧团的布施;

  布施时说:『请选派代表僧团的若干人数比丘尼。』这是第七种对僧团的布施。」

  

  以上是七种对僧团的布施。接着,佛陀拿对个人的布施与对僧团的布施来作比较:

  「阿难,在未来的日子里,将有一些无道德、恶性的僧人,人们以布施给僧团的名义来布施给这些无道德的僧人。虽然如此,我还是要说明,布施给僧团的功德是不可计算、不可衡量的。布施给个人的功德绝不可能大过布施给僧团的功德。」

  

  这说明布施给僧团的功德大过布施给个人的功德。如果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将袈裟布施给僧团,其果报是无法计算与衡量的,所以佛陀鼓励她将袈裟布施给僧团。

  布施的净化

  佛陀也解释四种布施的净化:

  「有四种布施的净化。那四种呢?即:

  一、 由于布施者而净化的布施,非由于受施者。

  二、 由于受施者而净化的布施,非由于布施者。

  三、 不因布施者与受施者而得以净化的布施。

  四、 因布施者与受施者双方而得以净化的布施。

  

  一、什幺是由于布施者而净化,非由于受施者的布施呢?在此,布施者有道德、品性良好;而受施者无道德、品性恶劣。所以,这布施因布施者而净化,不是因受施者。

  二、什幺是由于受施者而净化,非由于布施者的布施呢?在此,布施者无道德、品性恶劣;而受施者有道德、品性良好。所以,这布施因受施者而净化,不是因布施者。

  三、什幺是不因布施者与受施者而得以净化的布施呢?在此,布施者无道德、品性恶劣;受施者也无道德、品性恶劣。所以,这布施不因布施者与受施者而得以净化。

  四、什幺是因布施者与受施者双方而得以净化的布施呢?在此,布施者有道德、品性良好;受施者也有道德、品性良好。所以,这布施因布施者与受施者双方而得以净化。这是四种布施的净化。」

  

  佛陀进一步解释这四种布施的净化:

  一、在以下的情况,布施因布施者而净化,不是因受施者:

  1. 布施者有良好的德行。

  2. 所施之物以正当方法取得。

  3. 布施之时,布施者有清净无染的心,没有任何贪爱、瞋怒等。

  4. 布施者有充分的信心,相信此业的果报是超胜的。

  5. 但受施者并无道德。

  

  如果布施者希望得到殊特的利益,那幺他必须具足前四项条件。如此,即使受施者是一个无道德的人,布施的行为也将因布施者而得以净化。注释中举卫山达拉(Vessantara)的例子作说明:我们的菩萨在过去世生为卫山达拉国王时,将其儿子与女儿(后来的罗候罗及莲华色RahulaandUppalavanna)布施给无道德、品性恶劣的朱加嘎(Jujaka)婆罗门。那次布施是卫山达拉所行的最后一次布施波罗蜜,当他完成这最后的波罗蜜之后,即具备证悟的因缘,只等待时机成熟而已。由于此布施波罗蜜及其他过去的波罗蜜,他必能证得一切知智(sabbabbuta-bana)。因此,我们可以说那次布施是他证悟的助缘,那次布施因卫山达拉而净化。当时卫山达拉有道德、品性良好;所施之物是以正当方法取得的;他的心清净无染,因为他只有一个期望:证得觉悟;他对业果法则有充分的信心。所以,那次布施因布施者而净化。

  二、当一个无道德的人以充满贪爱、瞋恨等的迷惑之心,不相信业果法则,布施非法得来之物给一位有德行的人,这种布施将因受施者而得以净化。注释中举一个渔夫的例子:一个住在斯里兰卡迦牙尼(Kalyani)河口附近的渔夫,三次布施食物给一位证悟阿罗汉果的大长老。临终时,他忆念起他对大长老的布施,天界的美好景象出现在他的脑海。临死前他告诉亲友们:「那位大长老救了我。」死后他即投生天界。在此情况下,渔夫无道德、品性恶劣;但受施者却是有道德之人。由于受施者的缘故,此布施被净化了。

  三、当一个无道德的人以充满贪爱、瞋恨等的迷惑之心,不相信业果法则,布施非法得来之物给一个无道德的人,这样的布施不因布施者或受施者而净化。注释中提到一个猎人的例子:该猎人死后投生于饿鬼道。那时,他的妻子以他的名义布施饮食给一个无道德、品性恶劣的比丘,但那饿鬼无法唤出「善哉(sadhu)」。为什幺呢?因为布施者身为猎人的妻子,陪同丈夫屠杀动物,本身即无道德、无善行。此外,所施之物不是以正当方法得来,是从屠杀动物而得。再者,她的心迷惑,因为如果她有清楚的认知,就不会跟随丈夫屠杀动物。她对业果法则没有充分的信心,如果她对业果法则有充分的信心,她就不会杀害众生。由于受施者也无道德、品性恶劣,所以这样的布施不能因布施者或受施者而得以净化。猎人的妻子做了三次同样的饮食布施,但没有任何好的结果出现。那饿鬼叫道:「一个无道德的人偷了我的财富三次。」于是,猎人的妻子布施饮食给一位有德行的比丘。那时,饿鬼即能唤出「善哉」,并从饿鬼道解脱出来。

  在此,我想告诉各位,如果你想从布施中得到善报,你应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1. 你必须有德行;

  2. 你的布施物必须以正当的方法取得;

  3. 你必须有清净无染的心;

  4. 你必须对业果法则具有充分的信心。

  

  再者,如果你是受施者,并且对布施者有足够的慈悲心,那幺你也必须有德行。如果你的德行伴随着禅那及观智,那是更好的。为什幺呢?因为这种布施将为布施者带来极佳的果报。请留意接下来的这种布施(第四种布施的净化)。

  四、在以下的情况,布施因布施者与受施者双方而得以净化:

  1. 布施者有德行;

  2. 所布施之物以正当方法取得;

  3. 布施者的心清净无染;

  4. 布施者对业果法则具有充分的信心;

  5. 受施者亦有德行。

  

  对于这种布施,佛陀说「……阿难,我说这种布施将带来圆满的果报。」此布施可带来无可计算、无可衡量的果报。如果受施者的德行伴随着禅定、观智或道果智,那幺这种功德是极超胜的。

  在此,我要举另一部经,这是《增支部六法集难陀母经NandamataSutta, Chakka Nipata, AvguttaraNikaya》:一时,佛陀住在舍卫城(Savatthi)给孤独园(Anathapindika”sPark)里的只园精舍(Jetavana)。难陀(Nanda)的母亲是佛陀的一位在家弟子,住在维路堪达迦(Velukandaka)。她布施饮食,此布施具…

《无上的布施》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菡萏逸香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