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华经要义 第三章《法华经》正文的要义▪P5

  ..续本文上一页生,佛性平等”。佛在雪山修行六年,在菩提树下成道,经过四十八天的磨难,经受过魔王的干扰,终于在第四十九天中夜睹明星而成正觉。他成道以后说:奇哉!大地众生都具有佛性,只是为无明障蔽不能亲证成佛。《华严经·如来出现品》(实叉难陀译本)中原文:“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一切众生,胎、卵、湿、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等各类众生都有佛性,只是因无明、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假若他能去掉妄执,这个般若智慧就现前,诸法实相就现前。从这一点来说,佛法所讲的平等是彻底的平等,不管尊卑、贵贱、男女、老幼、出家不出家,都是平等平等的。为什么?尊重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

  天女散花与不二法门

  讲到这里,想到维摩诘居士和天女散花的故事。“天女散花”,中国的京剧、川剧都在演。这段公案是怎样的呢?维摩诘居士有一次出现疾病,“维摩示疾”,这个“示疾”他不是真正有疾病,他是为了说法。佛就派遣大弟子去慰问。最初就派遣证得声闻果报的十大弟子,派到这个也不去,派到那个也不去,都说维摩诘辩才无碍、智慧很高,我们辩不赢他。佛最后就想到了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就领受佛的旨意,到了维摩诘丈室去探问。两个人在谈话之中由平常生活谈到最高法门。最高法门就是不二法门,文殊菩萨就是弘扬不二法门的。

  这个“不二法门”是什么呢?就是开头讲的《法华经》里那个法界观,“理事不二”。在我们佛典中,讲“不二”就是统一地观察现象,统一地观照一切。色心不二、色空不二、修证不二、依正不二……有很多“不二”,也可以叫“无二”。你不要象世间哲学一样的,什么主观、客观,理性、经验,唯心、唯物,在佛教来讲那是片面的,色心不二嘛,统一来看,色空不二就是《心经》讲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因缘生法的一切现象它本体就是空,也就是空性所显的这一切现象不能把它分开的呀!

  了解诸法实相,你要从现象中深一步透视,深一步观察。“不二”他分不开的。什么叫“修证不二”呢?你在修行中积一分功德、修一分善,就有一分善的果报放在那里,就可以断一分无明。修与证是结合的,也是同时的,有修就有证。所以这点你们居士要注意,你不要怕没有功德,你能够行善、你能够供佛、布施,同时就有功德存在。等于净土宗讲的“念佛的人,西方极乐世界莲花就为你开,你当下越念得好,莲花当下就越长得大,光明就更大。假如你当下退堕了,你不念了,莲花当下就萎谢了、凋谢了。”当然这个念是正念,是以慈悲喜舍之精进心来念,与佛心相应,就可感果。这个就是修证不二,因果俱有。

  还有“依正不二”。什么叫“依正不二”呢?依就是依报,正就是正报。“正报”是我们的“五蕴身”,“依报”就是所认识的外在境像,比如物质、享受的生活,包括山河大地、田园舍宅等都是依报,即我们认为自身所依止的。“依、正”是不能分开的。在唯识学来讲,当这个生命识投生的时候,由业种激动识种,识种激动大种(大种就是四大种子),在这个时候就显形,内变根身,外变器界。有此根身,就有此器界。也就是说有这个正报就有这个依报,不能把它分开。所以一个人的人生和际遇与他过去的因是分不开的,正报、依报是分不开的。你是什么人?你遭遇什么?你遇到什么境界?这是由因来决定的,你不能把它分开。这一点诸经论中都讲得有,唯识学中讲得尤其细致。这就是“不二”。

  “二”是什么呢?是相对的;“不二”是绝对的。注意这个问题,世间上一切事物,世间上的一切学术都是相对真理。而佛法讲的真如境界,由相到性,性相不二,显示真如的本体,这就是“不二”。法门不二,实相也是不二。实相就在诸法中求,也是“不二”。这一道理比较高,这个就叫“不二法门”。我只是口头上讲,实际上要深入“不二法门”,更重要的是还要修证。我们凡夫只能说理论上有这么个见解,还说不上亲自体证。

  文殊菩萨向维摩诘居士讲“不二法门”,讲到甚深微妙的时候,天空中花朵飞舞,出现天女散花。花雨缤纷,接着天女就降临了。这个时候花落到声闻身上就不掉,沾到身上,落到菩萨身上呢,就掉地了,不会沾到身上。当时舍利弗满身都是花。

  这时天女来了,舍利弗就问,“你降花倒是好,那个花为什么降到菩萨身上,这就落了,降到我们身上,它就不落呢

  ”

  天女答复他说,“并不是花不落,并不是花住你,是你在住花。”

  要注意!这个很有道理的呀!因为这个声闻乘,他虽然证得了“人我空”,还没有证“法我空”,境界窄小。菩萨乘是“人我、法我二空”。证“法我空”就是不住于相。《金刚经》就是遣相破执,破除“人我执,法我执”。“并不是花不落,是你在住花,而不是花住你。”这句话含有深意。

  舍利弗无言以对,便质问天女:“你既然这么有智慧,为何现女相呢?”天女马上就以神通把自己变成舍利弗,把舍利弗变成天女,然后问:“你是舍利弗还是天女?”舍利弗不知所答。这里舍利弗的境界没她高,可以说这个天女还是菩萨降世。

  从这里来看佛法,就是讲众生佛性平等,不要分高低、尊卑、有势力无势力、有地位无地位、男相女相、老相幼年相、出家相未出家相、有修无修。维摩诘是居士,是未出家,但他实际是菩萨身,境界比较高的。

  在家居士的责任

  在家的居士学佛,修行佛法,很不容易,然而在家也有优势。我们在家的佛教徒深入生活,在工作岗位上,和上级领导,和平级的同事,和下级的朋友,要处好关系,要利用这个缘分,爱护大家,尊敬大家,给大家以欢快。这是一个在家佛教徒的责任。你做得好,别人会说佛教徒真是不错,就会跟你学习佛法。如果你做得不好,别人不会说你不好,反而会说佛教不好,对佛法的弘扬起的是反作用。

  有的人一见同事,就叫别人吃素,吓得别人再也不跟佛教徒来往了。有的人以为自己学了佛,懂得了点道理,很了不起的样子,总是颐指气使地是说这说那,也会令别人起反感。他们会觉得你们佛教徒怎么总是指指点点的,叫人这样也不行,那样也不行,还是不要学佛的好。你看,你处理得不好,就断了一个人的善根。其实,你和一个人交往,先要做一个好人,用自己的德行去感化你身边的人,而不是叫人吃素什么的。等你的朋友觉得你很不错啦,才知道佛教徒果然和凡夫不一样,有道德,有修养,有文化,有知识,应该跟佛教徒学习。

  有的人说,传教是出家师父的事,那错了,我们每一个佛教徒、不分在家出家都是佛陀的使者。做为佛陀的使者,你就有责任传播佛法。当然这要求你首先要好好学习,不然你自己都不懂,岂不是自误误人。只有自己好好深入经藏,学习佛法,提高觉悟,增长德行,然后再通过你的言传身教,影响你身边的亲人及朋友,让他们从做一个好人开始,慢慢就可走上菩提之路。“众生无边誓愿度”,要实践还是要下功夫的。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不懂的教理问题,千万不能乱说,要虚心请教善知识,再消化吸收,慢慢就可开启智慧。

  所以,做为一个佛教徒,要爱护你身边所有的人,时时刻刻帮助他们,给大家以心理上的支持与鼓励,给大家以方便。但要做到有原则,有信心,有能力,最终引导他学佛。这是一个在家居士的责任。

  四、安乐行品略解

  下面讲“安乐行品”中的“四安乐行”。众生在火宅中、在天灾人祸中、在人为的斗争中,并不安乐。佛先讲了“三界如火宅”,在“安乐行品”中就指示学佛的人们,在现生中如何证得安乐,如何才是真正的安乐,如何不受痛苦、不受逼迫。佛就指出了四种安乐行,包括身安乐、口安乐、意安乐、誓愿安乐。“安乐”就是要注意你的身、口、意和誓愿。

  略释安乐行

  安乐行即指菩萨于恶世末法期间,弘扬《法华经》时的安住身心之法。据《法华经·安乐行品》载,安乐行计有身安乐行、口安乐行、意安乐行、誓愿安乐行四种,称为四安乐行。亦即诸众菩萨应远离身、口、意三业的过失,并发誓教导众生,度化众生,行自利利他的安乐行为。

  根据天台宗慧思大师的《法华经安乐行义》的记载,于一切法中,心安住不动,就称为安;不受五阴烦恼的束缚,称为乐;身心安乐而自行化他,称为行。并将安乐行分为有相、无相二种,即:(一)有相行,乃外在的修行方法,如一心读诵《法华经》的文字等,称为文字有相行。(二)无相行,乃内在精神上的修法,如修止观等,以体达一切诸法中,心相寂灭、毕竟不生的三昧境界;亦即不以此“安乐行”为行法,而于自然无行的状态下,自行化他。

  据《法华文句》卷八下也举出“三释”,以解释“安乐行”的义理,即:(一)依事释,即依事物现象解释。谓身无危险为安,心无忧恼为乐,依此(身安心乐)能行自利利他的行为。这是依事释。(二)附文释,是附上“劝持品”中的三轨解释安乐行。即以着如来衣(行“止行”)为法身安,入如来室(行“慈悲行”)为解脱心乐,坐如来座(行“观行”)为般若之行。此外,另附上“安乐行品”的文意以释安乐行。即以安住于忍辱地为身安,不为烦恼、暴力所困为心乐,观诸法实相为行进。(三)法门释,即以修行法门以释之;谓不缘生死、涅槃等二边之法,而安住不动,是为安;不执取三昧广大之用,及不受五阴,是为乐;于无受无行之状态下而行中道,是为行。

  佛教徒拥有快乐的秘密

  大乘菩萨行的安乐行,不但要自己求安乐,还要所有的众生也得到安乐。有人问,佛教徒真的知道快乐的秘诀?是的,我们佛教徒拥有快乐的秘密。现代科学就可以证实这一说法。现代西方科学家对虔诚的佛教徒的脑部扫描发现,他们促进快…

《法华经要义 第三章《法华经》正文的要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