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佛性平等”。佛在雪山修行六年,在菩提樹下成道,經過四十八天的磨難,經受過魔王的幹擾,終于在第四十九天中夜睹明星而成正覺。他成道以後說:奇哉!大地衆生都具有佛性,只是爲無明障蔽不能親證成佛。《華嚴經·如來出現品》(實叉難陀譯本)中原文:“如來智慧無處不至。何以故?無一衆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一切衆生,胎、卵、濕、化、有色無色、有想無想等各類衆生都有佛性,只是因無明、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假若他能去掉妄執,這個般若智慧就現前,諸法實相就現前。從這一點來說,佛法所講的平等是徹底的平等,不管尊卑、貴賤、男女、老幼、出家不出家,都是平等平等的。爲什麼?尊重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
天女散花與不二法門
講到這裏,想到維摩诘居士和天女散花的故事。“天女散花”,中國的京劇、川劇都在演。這段公案是怎樣的呢?維摩诘居士有一次出現疾病,“維摩示疾”,這個“示疾”他不是真正有疾病,他是爲了說法。佛就派遣大弟子去慰問。最初就派遣證得聲聞果報的十大弟子,派到這個也不去,派到那個也不去,都說維摩诘辯才無礙、智慧很高,我們辯不贏他。佛最後就想到了文殊菩薩。文殊菩薩就領受佛的旨意,到了維摩诘丈室去探問。兩個人在談話之中由平常生活談到最高法門。最高法門就是不二法門,文殊菩薩就是弘揚不二法門的。
這個“不二法門”是什麼呢?就是開頭講的《法華經》裏那個法界觀,“理事不二”。在我們佛典中,講“不二”就是統一地觀察現象,統一地觀照一切。色心不二、色空不二、修證不二、依正不二……有很多“不二”,也可以叫“無二”。你不要象世間哲學一樣的,什麼主觀、客觀,理性、經驗,唯心、唯物,在佛教來講那是片面的,色心不二嘛,統一來看,色空不二就是《心經》講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因緣生法的一切現象它本體就是空,也就是空性所顯的這一切現象不能把它分開的呀!
了解諸法實相,你要從現象中深一步透視,深一步觀察。“不二”他分不開的。什麼叫“修證不二”呢?你在修行中積一分功德、修一分善,就有一分善的果報放在那裏,就可以斷一分無明。修與證是結合的,也是同時的,有修就有證。所以這點你們居士要注意,你不要怕沒有功德,你能夠行善、你能夠供佛、布施,同時就有功德存在。等于淨土宗講的“念佛的人,西方極樂世界蓮花就爲你開,你當下越念得好,蓮花當下就越長得大,光明就更大。假如你當下退墮了,你不念了,蓮花當下就萎謝了、凋謝了。”當然這個念是正念,是以慈悲喜舍之精進心來念,與佛心相應,就可感果。這個就是修證不二,因果俱有。
還有“依正不二”。什麼叫“依正不二”呢?依就是依報,正就是正報。“正報”是我們的“五蘊身”,“依報”就是所認識的外在境像,比如物質、享受的生活,包括山河大地、田園舍宅等都是依報,即我們認爲自身所依止的。“依、正”是不能分開的。在唯識學來講,當這個生命識投生的時候,由業種激動識種,識種激動大種(大種就是四大種子),在這個時候就顯形,內變根身,外變器界。有此根身,就有此器界。也就是說有這個正報就有這個依報,不能把它分開。所以一個人的人生和際遇與他過去的因是分不開的,正報、依報是分不開的。你是什麼人?你遭遇什麼?你遇到什麼境界?這是由因來決定的,你不能把它分開。這一點諸經論中都講得有,唯識學中講得尤其細致。這就是“不二”。
“二”是什麼呢?是相對的;“不二”是絕對的。注意這個問題,世間上一切事物,世間上的一切學術都是相對真理。而佛法講的真如境界,由相到性,性相不二,顯示真如的本體,這就是“不二”。法門不二,實相也是不二。實相就在諸法中求,也是“不二”。這一道理比較高,這個就叫“不二法門”。我只是口頭上講,實際上要深入“不二法門”,更重要的是還要修證。我們凡夫只能說理論上有這麼個見解,還說不上親自體證。
文殊菩薩向維摩诘居士講“不二法門”,講到甚深微妙的時候,天空中花朵飛舞,出現天女散花。花雨缤紛,接著天女就降臨了。這個時候花落到聲聞身上就不掉,沾到身上,落到菩薩身上呢,就掉地了,不會沾到身上。當時舍利弗滿身都是花。
這時天女來了,舍利弗就問,“你降花倒是好,那個花爲什麼降到菩薩身上,這就落了,降到我們身上,它就不落呢
”
天女答複他說,“並不是花不落,並不是花住你,是你在住花。”
要注意!這個很有道理的呀!因爲這個聲聞乘,他雖然證得了“人我空”,還沒有證“法我空”,境界窄小。菩薩乘是“人我、法我二空”。證“法我空”就是不住于相。《金剛經》就是遣相破執,破除“人我執,法我執”。“並不是花不落,是你在住花,而不是花住你。”這句話含有深意。
舍利弗無言以對,便質問天女:“你既然這麼有智慧,爲何現女相呢?”天女馬上就以神通把自己變成舍利弗,把舍利弗變成天女,然後問:“你是舍利弗還是天女?”舍利弗不知所答。這裏舍利弗的境界沒她高,可以說這個天女還是菩薩降世。
從這裏來看佛法,就是講衆生佛性平等,不要分高低、尊卑、有勢力無勢力、有地位無地位、男相女相、老相幼年相、出家相未出家相、有修無修。維摩诘是居士,是未出家,但他實際是菩薩身,境界比較高的。
在家居士的責任
在家的居士學佛,修行佛法,很不容易,然而在家也有優勢。我們在家的佛教徒深入生活,在工作崗位上,和上級領導,和平級的同事,和下級的朋友,要處好關系,要利用這個緣分,愛護大家,尊敬大家,給大家以歡快。這是一個在家佛教徒的責任。你做得好,別人會說佛教徒真是不錯,就會跟你學習佛法。如果你做得不好,別人不會說你不好,反而會說佛教不好,對佛法的弘揚起的是反作用。
有的人一見同事,就叫別人吃素,嚇得別人再也不跟佛教徒來往了。有的人以爲自己學了佛,懂得了點道理,很了不起的樣子,總是頤指氣使地是說這說那,也會令別人起反感。他們會覺得你們佛教徒怎麼總是指指點點的,叫人這樣也不行,那樣也不行,還是不要學佛的好。你看,你處理得不好,就斷了一個人的善根。其實,你和一個人交往,先要做一個好人,用自己的德行去感化你身邊的人,而不是叫人吃素什麼的。等你的朋友覺得你很不錯啦,才知道佛教徒果然和凡夫不一樣,有道德,有修養,有文化,有知識,應該跟佛教徒學習。
有的人說,傳教是出家師父的事,那錯了,我們每一個佛教徒、不分在家出家都是佛陀的使者。做爲佛陀的使者,你就有責任傳播佛法。當然這要求你首先要好好學習,不然你自己都不懂,豈不是自誤誤人。只有自己好好深入經藏,學習佛法,提高覺悟,增長德行,然後再通過你的言傳身教,影響你身邊的親人及朋友,讓他們從做一個好人開始,慢慢就可走上菩提之路。“衆生無邊誓願度”,要實踐還是要下功夫的。在實際工作中,遇到不懂的教理問題,千萬不能亂說,要虛心請教善知識,再消化吸收,慢慢就可開啓智慧。
所以,做爲一個佛教徒,要愛護你身邊所有的人,時時刻刻幫助他們,給大家以心理上的支持與鼓勵,給大家以方便。但要做到有原則,有信心,有能力,最終引導他學佛。這是一個在家居士的責任。
四、安樂行品略解
下面講“安樂行品”中的“四安樂行”。衆生在火宅中、在天災人禍中、在人爲的鬥爭中,並不安樂。佛先講了“叁界如火宅”,在“安樂行品”中就指示學佛的人們,在現生中如何證得安樂,如何才是真正的安樂,如何不受痛苦、不受逼迫。佛就指出了四種安樂行,包括身安樂、口安樂、意安樂、誓願安樂。“安樂”就是要注意你的身、口、意和誓願。
略釋安樂行
安樂行即指菩薩于惡世末法期間,弘揚《法華經》時的安住身心之法。據《法華經·安樂行品》載,安樂行計有身安樂行、口安樂行、意安樂行、誓願安樂行四種,稱爲四安樂行。亦即諸衆菩薩應遠離身、口、意叁業的過失,並發誓教導衆生,度化衆生,行自利利他的安樂行爲。
根據天臺宗慧思大師的《法華經安樂行義》的記載,于一切法中,心安住不動,就稱爲安;不受五陰煩惱的束縛,稱爲樂;身心安樂而自行化他,稱爲行。並將安樂行分爲有相、無相二種,即:(一)有相行,乃外在的修行方法,如一心讀誦《法華經》的文字等,稱爲文字有相行。(二)無相行,乃內在精神上的修法,如修止觀等,以體達一切諸法中,心相寂滅、畢竟不生的叁昧境界;亦即不以此“安樂行”爲行法,而于自然無行的狀態下,自行化他。
據《法華文句》卷八下也舉出“叁釋”,以解釋“安樂行”的義理,即:(一)依事釋,即依事物現象解釋。謂身無危險爲安,心無憂惱爲樂,依此(身安心樂)能行自利利他的行爲。這是依事釋。(二)附文釋,是附上“勸持品”中的叁軌解釋安樂行。即以著如來衣(行“止行”)爲法身安,入如來室(行“慈悲行”)爲解脫心樂,坐如來座(行“觀行”)爲般若之行。此外,另附上“安樂行品”的文意以釋安樂行。即以安住于忍辱地爲身安,不爲煩惱、暴力所困爲心樂,觀諸法實相爲行進。(叁)法門釋,即以修行法門以釋之;謂不緣生死、涅槃等二邊之法,而安住不動,是爲安;不執取叁昧廣大之用,及不受五陰,是爲樂;于無受無行之狀態下而行中道,是爲行。
佛教徒擁有快樂的秘密
大乘菩薩行的安樂行,不但要自己求安樂,還要所有的衆生也得到安樂。有人問,佛教徒真的知道快樂的秘訣?是的,我們佛教徒擁有快樂的秘密。現代科學就可以證實這一說法。現代西方科學家對虔誠的佛教徒的腦部掃描發現,他們促進快…
《法華經要義 第叁章《法華經》正文的要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