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么是「杂碎戒」发表了不同的看法。于是,摩诃迦叶尊者在僧团中作羯摩(kamma僧团表决会议),重申了佛陀临终前的教导:
「尚未制定者不应再制,已经制定者不应废除,只应继续受持所制定的学处。」
此项决议获得了全体与会者的一致通过。由于当时的与会者 都是德高望重、诸漏已尽、所作已办的阿罗汉长老比丘,因此,这项决议的精神也就在以上座比丘为核心的原始僧团中保持下来。
佛灭一百年后,吠舍离城的跋耆族青年比丘乖违律制,遭到一批上座长老的反对和摈除,从而初步形成了对传统戒律不满、具有革新精神的「大众部」,和坚持传统、 继续过严格修行生活的「上座部」。
佛教初传兰卡岛时,提婆南毗耶•帝须国王建「大寺」供养僧团,成为兰卡上座部佛教的根据地。公元前一世纪,国王瓦达嘎马尼在王城北郊修建了无畏山寺(Abhayagiri Vihàra),供养给拘比迦罗•摩诃帝须(Mahàtissa)长老。大寺僧众认为摩诃帝须与俗人太接近,因此对他举行驱摈羯磨。他的学生巴胡拉马苏•帝须(Bahalamassu tissa)带领一批比丘离开大寺,迁往无畏山寺,另成一派。从此兰卡佛教形成了「大寺派」和「无畏山派」。公元四世纪, 又出现了「祇园寺派」,形成了兰卡佛教三派分立的局面。
无畏山寺学术气氛活跃,任何新旧佛教思想都能在寺中立足,但是大寺派比丘却严格地保持着上座部佛教的传统。公元三世纪左右,印度大陆新兴起的「方广学说」(Vaitulya)传入兰卡,无畏山寺僧人承认并接受了这种大乘思想,大乘僧人可以在里面自由居住和讲学;而大寺派僧人却依据传承下来的三藏圣典,判定方广学说为「非佛说」,进行严格的抵制。摩诃斯那王(Mahàsena,公元334~362年)在位时,支持无畏山寺派。他在多方劝说大寺僧人接 受大乘思想遭到失败之后,竟强行禁止信众供养大寺派僧人,违者罚钱一百。面对国王的迫害,大寺派僧人表示:为了保持佛法的纯洁,宁可饿死,也不接受方广邪 说。大寺派僧众被迫离开王城后,大寺及下属三十六所寺院和佛学院被强行捣毁,并把材料运去扩建无畏山寺。坚持传统的大寺派僧人在此后的上千年时间,始终都 同各种思想学派特别是无畏山寺的大乘派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直到公元1165年,斯里兰卡佛教经过英明的国王巴拉格拉马巴胡一世(ParàkramabàhuⅠ,公元1153~1186年在位)的整顿,无畏山寺派和祇园寺派纳入大寺派,终于结束了长达一千一百多年的教团分 裂历史。
从公元十二世纪到十五世纪期间,以兰卡大寺派为中心的佛教陆续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地,并得到各地国王的大力护持,使上座部佛教在这些 国家和地区中迅速发展起来,形成了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圈。
在缅甸东固王朝末期,僧团内部因为穿着袈裟的问题引起一场激烈的争论。1708年,敦那村(Tunna)有个名叫古那比朗伽罗(Guõàbhilaïkàra)的长老规定沙弥在进入村落时可以偏袒右肩,被称为「偏袒派」(Ekaïsika)。部分僧人依据戒律,指出在离寺外出时,都必须披覆双 肩,这派僧人称为「披覆派」(Pàrupa na)。两派相持不下,争论持续了二十四年,国王礼请四位博学长老进行调解也得不到解决。贡榜王朝建立之后,这场争论又闹到阿劳普耶王(Alaung Paya,公元1752~1760年在位)那里。国王支持偏袒派,命令僧人必须偏袒右肩 披着袈裟。有饱学长老牟尼王音(Munindaghosa)等两位上座不从王命,对佛发誓:宁舍身命,护持佛陀戒 法,尽形寿不舍弃。结果遭国王驱逐出境。1783年,孟云王(Bodawaya,公元1782~1819年)在位时,披覆派又引经据典,驳斥偏袒派并获得胜利。孟云王下诏全国:比丘一律不得偏袒右肩离寺 外出。这场前后相持了七十五年之久的「着衣之争」终于宣告结束。
根据比丘学处的众学法(sekhiya dhamma):僧人在进 入俗人住区之时,必须包覆整齐,即通披袈裟,以示威仪庄严;而在礼敬佛陀和上座比丘时,则必须偏袒右肩,以表恭敬尊重。从「着衣之争」一例可以看出南传上座部僧 人注重戒律的严谨作风。
正如佛陀在提及持戒时经常如此教导说:
「诸比丘,你们应当具足戒与具足别解脱而住!应以别解脱律仪防护而住,正行与行处具足,于微细的罪过也见怖 畏。受持学习于诸学处!」
在律藏的注释《普端严》(Samantapàsàdikà)中也说:
「毗奈耶乃是佛陀教法的寿命;毗奈耶住立,教法亦住。」
在现代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南传上座部比丘们仍然过着挨家挨户托钵乞食、不非时食、住阿兰若、半月诵戒、雨季安居、行自恣法、作迦提那衣、遇事羯磨等简单朴素的原始佛教乞食制生活,这不正是他们视戒律如生命的修学态度的结果吗?
然而,上座部佛教的修行特色并不仅仅在于严持戒律,持戒严谨只是上座部佛教的表相而已。上座部佛教至今仍传承着完整系统的止观禅修次第,禅修者能够依据止观禅修,亦即在戒清净的基础上修习禅定,培育定力之后再修习观慧,乃至断除烦恼,解脱生死,现证涅槃。
南传上座部佛教分别说系自古以来就自称是上座部传承的正统,之所以被称为「分别说」是因为该派僧人用分析的方法来解说佛法。华氏城结集的目的就是一次严格地审定、校订和精选当时流传于各地的经典以及佛教传说,恢复佛陀真实言教的会议。上座部僧人在维护传统和教法纯 洁性方面的精严作风,使我们几乎没有多大的理由可以怀疑和指责巴利语律藏和经藏在传承佛陀教诫和教授方面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另外,当代南传佛教国家的僧团内部虽然也存在着不同的派别,例如斯里兰卡的暹罗派、阿马拉布勒派和拉曼雅派,缅甸的都丹马派、瑞景派和德 瓦拉派,泰国、柬埔寨和寮国的大宗派和法相应派等;但是,这些派别在戒律、经典、教法等诸多方面并无分歧,仅是在诸如剃眉、持伞、通披、偏袒、诵经音调等等细节方面 存在着一些微小的差异。所以,整个南传上座部佛教是非常具有生命力和发展前途的。
纵观整部佛教历史,曾经有多少可以称得上是思想自由、学术气氛活跃的宗派,虽然在接受外来学说影响 时不断充实丰富自己、不断变革更新,但后来却往往失去了自己的本来特色、面目全非,有的甚至被历史冲刷乃至销声匿迹。而所谓「保守」、「拘泥」的南传上座 部兰卡大寺派佛教,不但没有因为「落后」而被时代淘汰,反而发扬光大乃至整个中南半岛和南亚一些国家,成为这些几乎是上自国王、下至百姓的全民信教国家的 精神支柱和文化精粹,近年还为德、英、法、美、澳、日等先进国家的知识文化界所重视、研究和接受,这是不是值得我们每一位佛陀弟子的进一步深思?!
主要参考数据:
《南传佛教史简编》 邓殿臣着 中国佛教协会出版
《南传佛教史》 净海 法师着 慧日讲堂出版
《印度教与佛教史纲》〔英〕查尔斯•埃利奥特 商务印书馆出版
《南传上座部佛教源流及其主要文献略讲》 叶均 《法音》1987年第 二期
林欣
1994年12月于广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又称锡兰、狮子洲、兰卡岛、楞伽岛 Laïka,即今斯里兰卡。
[2][2] 见巴利本《律藏•小品》,亦见《五分律》卷二六、《毗尼母 经》卷四等。
[3][3] 又称贝多罗叶,一种棕榈科树叶。
[4][4]从1953年至2003年为至的五十年间, 缅甸已经出现了九位能够背诵巴利三藏圣典的三藏持者(Tipiñakadhara),其中有三位已经去世。
《试论南传佛教传承》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