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試論南傳佛教傳承▪P3

  ..續本文上一頁麼是「雜碎戒」發表了不同的看法。于是,摩诃迦葉尊者在僧團中作羯摩(kamma僧團表決會議),重申了佛陀臨終前的教導:

  「尚未製定者不應再製,已經製定者不應廢除,只應繼續受持所製定的學處。」

  此項決議獲得了全體與會者的一致通過。由于當時的與會者 都是德高望重、諸漏已盡、所作已辦的阿羅漢長老比丘,因此,這項決議的精神也就在以上座比丘爲核心的原始僧團中保持下來。

  佛滅一百年後,吠舍離城的跋耆族青年比丘乖違律製,遭到一批上座長老的反對和擯除,從而初步形成了對傳統戒律不滿、具有革新精神的「大衆部」,和堅持傳統、 繼續過嚴格修行生活的「上座部」。

  佛教初傳蘭卡島時,提婆南毗耶•帝須國王建「大寺」供養僧團,成爲蘭卡上座部佛教的根據地。公元前一世紀,國王瓦達嘎馬尼在王城北郊修建了無畏山寺(Abhayagiri Vihàra),供養給拘比迦羅•摩诃帝須(Mahàtissa)長老。大寺僧衆認爲摩诃帝須與俗人太接近,因此對他舉行驅擯羯磨。他的學生巴胡拉馬蘇•帝須(Bahalamassu tissa)帶領一批比丘離開大寺,遷往無畏山寺,另成一派。從此蘭卡佛教形成了「大寺派」和「無畏山派」。公元四世紀, 又出現了「祇園寺派」,形成了蘭卡佛教叁派分立的局面。

  無畏山寺學術氣氛活躍,任何新舊佛教思想都能在寺中立足,但是大寺派比丘卻嚴格地保持著上座部佛教的傳統。公元叁世紀左右,印度大陸新興起的「方廣學說」(Vaitulya)傳入蘭卡,無畏山寺僧人承認並接受了這種大乘思想,大乘僧人可以在裏面自由居住和講學;而大寺派僧人卻依據傳承下來的叁藏聖典,判定方廣學說爲「非佛說」,進行嚴格的抵製。摩诃斯那王(Mahàsena,公元334~362年)在位時,支持無畏山寺派。他在多方勸說大寺僧人接 受大乘思想遭到失敗之後,竟強行禁止信衆供養大寺派僧人,違者罰錢一百。面對國王的迫害,大寺派僧人表示:爲了保持佛法的純潔,甯可餓死,也不接受方廣邪 說。大寺派僧衆被迫離開王城後,大寺及下屬叁十六所寺院和佛學院被強行搗毀,並把材料運去擴建無畏山寺。堅持傳統的大寺派僧人在此後的上千年時間,始終都 同各種思想學派特別是無畏山寺的大乘派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直到公元1165年,斯裏蘭卡佛教經過英明的國王巴拉格拉馬巴胡一世(ParàkramabàhuⅠ,公元1153~1186年在位)的整頓,無畏山寺派和祇園寺派納入大寺派,終于結束了長達一千一百多年的教團分 裂曆史。

  從公元十二世紀到十五世紀期間,以蘭卡大寺派爲中心的佛教陸續傳入緬甸、泰國、柬埔寨等地,並得到各地國王的大力護持,使上座部佛教在這些 國家和地區中迅速發展起來,形成了南傳上座部佛教文化圈。

  在緬甸東固王朝末期,僧團內部因爲穿著袈裟的問題引起一場激烈的爭論。1708年,敦那村(Tunna)有個名叫古那比朗伽羅(Guõàbhilaïkàra)的長老規定沙彌在進入村落時可以偏袒右肩,被稱爲「偏袒派」(Ekaïsika)。部分僧人依據戒律,指出在離寺外出時,都必須披覆雙 肩,這派僧人稱爲「披覆派」(Pàrupa na)。兩派相持不下,爭論持續了二十四年,國王禮請四位博學長老進行調解也得不到解決。貢榜王朝建立之後,這場爭論又鬧到阿勞普耶王(Alaung Paya,公元1752~1760年在位)那裏。國王支持偏袒派,命令僧人必須偏袒右肩 披著袈裟。有飽學長老牟尼王音(Munindaghosa)等兩位上座不從王命,對佛發誓:甯舍身命,護持佛陀戒 法,盡形壽不舍棄。結果遭國王驅逐出境。1783年,孟雲王(Bodawaya,公元1782~1819年)在位時,披覆派又引經據典,駁斥偏袒派並獲得勝利。孟雲王下诏全國:比丘一律不得偏袒右肩離寺 外出。這場前後相持了七十五年之久的「著衣之爭」終于宣告結束。

  根據比丘學處的衆學法(sekhiya dhamma):僧人在進 入俗人住區之時,必須包覆整齊,即通披袈裟,以示威儀莊嚴;而在禮敬佛陀和上座比丘時,則必須偏袒右肩,以表恭敬尊重。從「著衣之爭」一例可以看出南傳上座部僧 人注重戒律的嚴謹作風。

  正如佛陀在提及持戒時經常如此教導說:

  「諸比丘,你們應當具足戒與具足別解脫而住!應以別解脫律儀防護而住,正行與行處具足,于微細的罪過也見怖 畏。受持學習于諸學處!」

  在律藏的注釋《普端嚴》(Samantapàsàdikà)中也說:

  「毗奈耶乃是佛陀教法的壽命;毗奈耶住立,教法亦住。」

  在現代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南傳上座部比丘們仍然過著挨家挨戶托缽乞食、不非時食、住阿蘭若、半月誦戒、雨季安居、行自恣法、作迦提那衣、遇事羯磨等簡單樸素的原始佛教乞食製生活,這不正是他們視戒律如生命的修學態度的結果嗎?

  然而,上座部佛教的修行特色並不僅僅在于嚴持戒律,持戒嚴謹只是上座部佛教的表相而已。上座部佛教至今仍傳承著完整系統的止觀禅修次第,禅修者能夠依據止觀禅修,亦即在戒清淨的基礎上修習禅定,培育定力之後再修習觀慧,乃至斷除煩惱,解脫生死,現證涅槃。

  南傳上座部佛教分別說系自古以來就自稱是上座部傳承的正統,之所以被稱爲「分別說」是因爲該派僧人用分析的方法來解說佛法。華氏城結集的目的就是一次嚴格地審定、校訂和精選當時流傳于各地的經典以及佛教傳說,恢複佛陀真實言教的會議。上座部僧人在維護傳統和教法純 潔性方面的精嚴作風,使我們幾乎沒有多大的理由可以懷疑和指責巴利語律藏和經藏在傳承佛陀教誡和教授方面的可靠性和真實性。

  另外,當代南傳佛教國家的僧團內部雖然也存在著不同的派別,例如斯裏蘭卡的暹羅派、阿馬拉布勒派和拉曼雅派,緬甸的都丹馬派、瑞景派和德 瓦拉派,泰國、柬埔寨和寮國的大宗派和法相應派等;但是,這些派別在戒律、經典、教法等諸多方面並無分歧,僅是在諸如剃眉、持傘、通披、偏袒、誦經音調等等細節方面 存在著一些微小的差異。所以,整個南傳上座部佛教是非常具有生命力和發展前途的。

  縱觀整部佛教曆史,曾經有多少可以稱得上是思想自由、學術氣氛活躍的宗派,雖然在接受外來學說影響 時不斷充實豐富自己、不斷變革更新,但後來卻往往失去了自己的本來特色、面目全非,有的甚至被曆史沖刷乃至銷聲匿迹。而所謂「保守」、「拘泥」的南傳上座 部蘭卡大寺派佛教,不但沒有因爲「落後」而被時代淘汰,反而發揚光大乃至整個中南半島和南亞一些國家,成爲這些幾乎是上自國王、下至百姓的全民信教國家的 精神支柱和文化精粹,近年還爲德、英、法、美、澳、日等先進國家的知識文化界所重視、研究和接受,這是不是值得我們每一位佛陀弟子的進一步深思?!

  主要參考數據:

  《南傳佛教史簡編》 鄧殿臣著 中國佛教協會出版

  《南傳佛教史》 淨海 法師著 慧日講堂出版

  《印度教與佛教史綱》〔英〕查爾斯•埃利奧特 商務印書館出版

  《南傳上座部佛教源流及其主要文獻略講》 葉均 《法音》1987年第 二期

  林欣

  1994年12月于廣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又稱錫蘭、獅子洲、蘭卡島、楞伽島 Laïka,即今斯裏蘭卡。

  [2][2] 見巴利本《律藏•小品》,亦見《五分律》卷二六、《毗尼母 經》卷四等。

  [3][3] 又稱貝多羅葉,一種棕榈科樹葉。

  [4][4]從1953年至2003年爲至的五十年間, 緬甸已經出現了九位能夠背誦巴利叁藏聖典的叁藏持者(Tipiñakadhara),其中有叁位已經去世。

  

《試論南傳佛教傳承》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