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罗汉的足迹》:《三十七道品导引手册》▪P3

  ..续本文上一页净,六、行道智见清净,七、智见清净,他们不应该在前一阶段未圆满之前,便松懈了其余清净支的修持。既然他们尽可能地累积波罗蜜种子,就应该将戒律、禅定、智慧累积到极致。

   不需要固守既定的修行次第

   正如巴利圣典所陈述的,圆满修习「戒清净」之後,才可以修习「心清净」,圆满修习「心清净」之後,才可以修习「见清净」,圆满修习「见清净」之後,才可以修习「度疑清净」,圆满修习「度疑清净」之後,才可以观「无常、苦、无我」,这样的修行次第是指,想要在今生中迅速成就道与果。然而,对於那些无法激起此种努力,只能累积波罗蜜种子的人,只须把握当下,因而不能说在圆满「戒清净」之前,不能修习心清净。甚至,在猎人、渔夫的例子中,也不应该要求他们放弃原本的职业,否则便不能修习禅定与直观。有人会说,如此一来便会败坏「法」。因此,这些猎人与渔夫应该忆念佛、法、僧的神圣特质,并且尽可能忆念身不净的特质,默想自己与一切有情众生终究会死亡。我曾经遇见一位渔夫,经过这样的努力修行之後,在他从事渔夫的职业期间,就可以流畅背诵巴利圣典,《摄阿毗达摩义论》(Abhidhammattha Sangaha)的注疏以及《发趣论》的〈缘起章〉(Paccaya Niddesa Of the Patthana)。这些成就便构成了「明」的基本要求。

   现在,每当遇见护持佛法的信众,我都告诉他们,在真正的比丘传统中,即使职业是猎人、渔夫,他们仍旧应该全心全力忆念三宝的神圣特质与三法印。全心全力忆念三宝的神圣特质,就构成了「行」的种子;全心全力观照三法印,就构成了「明」的种子。即使是猎人与渔夫也应该勇於去实修心灵的这些关注活动,而不是

   告诉他们,身为猎人与渔夫并不适合修习禅定与直观,相反的,应该协助他们渡过困难,获得更佳的认识,并且激励他们,持续地修行,当他们处於累积波罗蜜与善的趋势阶段,也应该赞美他们。

   由於忽视当下的价值,而失去获取「觉」的机会

   有些老师,只按照表面、单一的意义来理解巴利圣典中「七清净」的修行次第,忽视了当下的价值,甚至宣称,除非先圆满了「戒清净」,否则的话,修习禅定与直观,纵使费尽心力,也不会证得任何道果。有些不了解的人被这种说法误导了,因而产生法障。

   这些人不知道当下的本质,因而失去了证得「明」的机缘,这「明」的种子,只有遇见佛法的时候才可能证得的。即使在过去漫长的轮回中,虽然佛法比恒河岸边的砂粒还多,他们遇见佛法,却没有获得「明」种子的基础。这里所提到的种子,是指足以长出健康、强壮幼苗的种子,当中还有许多不同的成熟度。

   这里也有不够成熟的种子。一般人不知道他们持诵的意义,或者知道意义了,却不了解正确的修行方法:或者依照习惯、传统来数念珠,藉此忆念佛陀的神圣特质以及三法印,如此方式所获得的种子是不够结实的、不够成熟的。如果机缘足够的话,这些不成熟的种子,还是可以在来世继续予以成熟的。

   修行禅定,出现了「遍作相」(译按:指禅定前所预备、觉知的相),修习直观,直到证入「色」和「名」,这就是充实成熟的种子。修行禅定,出现了「取相」(译按:某种禅定的心的相,但仍不稳定、不清晰),修习直观,取得了「遍知智」(译按:知三法印),这就是更为成熟的种子。修习禅定,出现了「似相」(译按:完全地清晰、不动的心的相),修习直观,产生了「生灭智」,这样的种子就成熟到了极点。如果禅定与直观能够更进一步,就可以证得更成熟的种子,带来更大的成就。

   增上修行

   巴利圣典指出,只有在以前佛法住世的时候,增上修行,才会产生禅定,并且在接续而来的佛法时代中,证得道果,「增上修行」(Adhikara)是指「持续的种子」。现在,那些依照传统修行方式度过一生的修行人,只有模仿禅定与直观,并不属於兼备禅定与明的种子而足够称为「增上修行」的人。

   关於种子的这两种型态当中,那些有缘遇见佛法,却未能取得明种子的人,承受巨大的损失。这是因为明种子与「色法」、「名法」有关联,并且只有在佛法中才能证得,只有当修行人足够敏锐才会取得这些种子。因此,此时此刻的善男子、善女人,终於发觉自己缺乏能力直观、分析「色法」、「名法」,就应该穷其一生,专心致志於记住四大界的意义,加以研讨,最後直观四大界是如何在自己的身体当中构成。

   正如在佛经与阿毗达磨论藏所呈现的,我们在此总结有关四种类别的人以及人的三种类型的论点:(一)、身处佛法当中,却没有修习禅定与直观的人,只是在模仿的仪式中虚度光阴,承受巨大的损失,如此一来,他们便是没有善用生而为人,并与佛法相遇的独特机缘;(二)、处於未了行者与文句行者的时期,如果留心努力,他们可以获得禅定与直观的成熟种子,并且在今生或来世的天界,也就是在此时的佛法或下一次的佛法时代,很容易证得出世间法的利益;(三)、处於佛法的时代,身而为人可以从此世的存在中获得无穷的利益。

   有关人的三种型类与四种类别的陈述,到此告一段落。

   现世中的邪法:劝戒的话

   如果三藏经典是佛陀四十五年说法的精华,根本要义的结晶就是「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构成了三藏经典本质。如果再加以浓缩,就是「七清净」。

   如果再把「七清净」浓缩,就是「戒律」、「禅定」、「智慧」。这些称为「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也合称为「三学」。

   一提到戒律,对於一般修行人最基础的是根本戒,圆满了根本戒,就拥有「行」,要是又拥有「明」,就能证得道与果。如果这些修行人能够再兼持斋戒於日常戒(nicca sila),就更完善了。对於一般人而言,日常戒就是活命戒,必须妥适地、信实地遵守。若是凡夫破了戒律,还是可以在余生重新受戒,护守戒律。如果在未来当中,再度破戒,同样可以再一次加以净化,每净化一次,这位修行人就可以再度拥有戒律。这种努力并不困难。每当打破日常戒,就应该立刻重新受戒。在今日,有很多人都具备了戒律。

   但是,能够在某一「遍处」或「不净观」禅修中,完美证入,或者对於物质现象、心灵现象、无常等,证入直观的修行人,却是非常稀少的。这是因为由邪法引起畏法的情形,非常普遍。

   法 障

   所谓由邪法引起法障,是指这些观点、修习与局限不足以看清轮回的危险,并且相信道与果是不可能证得的,这种信念一直到波罗蜜圆满之前,会延缓修行的努力;相信现代的修行人,只能证得二因人(dvi-hetuka,译按:指无贪、无嗔,但不能证得道果),相信过往的伟大导师并不存在。

   纵使尚未证入究竟,没有任何一种善业会白白浪费掉的。如果作了努力,对於那些欠缺波罗蜜的人而言,一个善业就是产生波罗蜜的工具。如果不作任何努力,获得波罗密的机缘也会失去。如果这些波罗蜜不够成熟,只要努力,他们的波罗密就会变得扎实、成热;并且在现今佛法的来世中,证得道与果。如果缺少努力,成熟波罗蜜的机缘也会丧失。如果这些波罗蜜成熟了,又能够努力向前,就可以在今生证得道与果,如果缺少努力,那么证得道与果的机缘就会失去。

   如果是二因人加以努力的话,他们就可以在来世成为三因人(译按:无贪、无嗔、无痴)。如果他们不努力的话,就不可能从二因的阶段超升出去,反而会落入「无因」(ahetuka)(译按:再生於无任何善的根基)。

   在这个世界当中,有些人打算出家,剃度为比丘,要是有人向他说:「你要抱著一辈子维持比丘身份,否则的话,就取消这个念头!」这就是对於「法」的怖畏。

   「我宣示,只要生起行善的念头,就会带来巨大的利益!」(译按:见《中部》第八经·《损减经》)

   佛陀如是说。轻贱布施的行为或布施的人,会引障碍自己的智慧。如果轻贱戒律、禅定、智慧的行为,或是蔑视修行的人,就会产生所谓的「法障」。如果产生所谓的「智障」,这个人就容易失去权力、影响力或者财富,在现世或来生中,也会沦入赤贫的困境。如果产生所谓的「法障」,这个人很容易在言行知觉上发生障碍,因而在现世或来生中,全然失去生存的价值。愿一切有情众生都觉悟!

   有关生为人类的殊胜机缘,值得摆脱上述所提的邪法,并且在今生努力修行,以阻绝未来轮回中通往四恶道,甚至可以藉由专心勤奋修习止观,累积一些种子,得以从此生的痛苦解脱出来或从未来的佛法中解脱。

  

  第一章 三十七道品

   现在我应该精简地陈述「三十七道品」,而这“三十七道品」应该由想要实修禅定与直观的修行人,以精进和决心去修持,因而促成了在现世佛法中再生为人类的殊胜机缘。

   简要地说,「三十七道品」共有七组,是为:

   一、四念住

   二、四正勤

   三、四神足

   四、五根

   五、五力

   六、七觉支

   七、八圣道支

   按照定义,「三十七道品」所以称为「道品」,因为他们是「圣道智」的组合,是「圣道智」,是足处(最近因)、资粮与根机。

  

  第二章 四念住

   「念住」的定义是全心全意、安稳地警觉。共有四种念住,分别是:

   一、身念住。

   二、受念住。

   三、心念住。

   四、法念住。

   一、身念住:意指全心全意安住在身体现象上,例如呼气与吸气。

   二、受念住:意指全心全意…

《《阿罗汉的足迹》:《三十七道品导引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念住呼吸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