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罗汉的足迹》:《三十七道品导引手册》▪P2

  ..续本文上一页别当中,敏锐的智者与广说的智者,只要听到开示,就可以证得预流道果以及其他较高阶的智慧,例如毗合佉(Vlsakha)(译按:见《法句经注》第一偈颂)以及给孤独长者(Anathapindika)(译按:见《法句经注》第十八偈颂)。对於这种类别的人而言,修习「法」并不需要依照「戒清净」、「心清净」等等的修行次第。请谨记在心,当天人与梵天从世间的痛苦中解脱出来的时候,也是相同的情形。

   因此,我们必须指出,像「戒清净」、「心清净」等等记录在三藏经典当中的修行次第,是针对证入预流道果之前的未了行者与文句行者所提出的。这些修行次第,对於人的前三种类别而言,远比证得更高层道果,还来得重要。即使阿罗汉圣人已经走过这些修行次第,在证得阿罗汉道果之後的阶段,这些修行次第是用於「现法乐住」的目的。

   佛教的第一个千年,是所谓的无碍解型的阿罗汉圣人时代,之後,也就是现阶

   段的佛教,只包括未了的行者与文句的行者这两种类别的人。现在,只存在著这两种修行人而已。

   关於这两种修行人

   未了的行者

   关於这两种修行人,未了的行者,如果实实在在地修习「三十七道品」,其中包括了四念住、四正勤等等,他可以在今生成为预流道圣人。不过,如果他在修行上松懈了,只有当他转生天界之後,才有可能成为预流道的圣人。当他离开法(译按:「三十七道品」),例如四念住等等,不幸往生了,就佛法来说,他是整个迷失了,不过,要是能遇见未来佛,还是可以从世间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残存的文句行者

   文句的行者,如果在今生能够实实在在地修习法(译按:“三十七道品」),来世转生天界之後,就可以在现阶段的佛法时期证入解脱。

   圣人的时代

   现阶段的佛法时期长达五千年,是充满圣人的时代。奉行三藏经典於人间多久,圣人的时代就会持续下去。文句的行者会运用与佛法相遇的机缘,尽其一生,累积波罗蜜的种子,累积戒律、禅定、智慧的种子。

   戒 律

   谈到戒律、禅定、智慧种子的累积,戒律的种子是指:在家男女的五戒,活命戒(正命)、八关斋戒、十戒,以及诸比丘的比丘戒。

   禅 定

   禅定的种子是指经由修习四十种禅修对象之一,例如十遍处,来证得「遍作」;或者,如果再进一步的努力,就可以证得「近行定」;如果又激起进一步的

   努力,就可以证入「安止定」。

   智 慧

   智慧的种子是指有能力分析色(物质现象)、名(心灵现象)、蕴(存在的构成因素)、处(基础)、界(因素)、谛(真理)以及缘起(相互依赖的根源),而且有能力直观到一切存在的三项特质(三法印):无常、苦、无我。

   谈到道智与果智的三种种子,戒律与禅定就像装饰品一样,总是在庄严这个世界,而且,即使是没有佛出现的世界中,戒律与禅定还是存在著。戒律与禅定的种子可以随意获得。但是,智慧的种子,因为涉及色、名、蕴、处、界、谛与缘起,只有当一位修行人遇见佛法才能证入。一位佛法的门外汉,纵使无数的世界过去了,可是连听到与智慧有关字句的机会都没有。因此,现在有机会遇见佛法的修行人,如果想累积道与果的智慧种子,以确保未来世能在佛法之内,从世间的痛苦中解脱出来,那么,就应该对於最终真理(译按:第一义谛)的知识,寄以特别的关照。对於修行人而言,这远比累积戒律、禅定种子还难以克服。至少,他们应该尝试去观察四大界——地、水、火、风是如何构成一个人的身体。如果他们想要好好观察这四大元素,圆满证得这一系列的智慧种子,虽然这是最困难证入的,但至少已不需要阿毗达磨论藏了。我们可以这样说,在佛教内再生,虽然很困难,却非常值得去做。

   明与行

   戒律与禅定就是「行」,智慧就是「明」,因而合称为「明行」(vija- carana)。「明」就像人的眼睛,「行」就像人的手足;「明」就像鸟的眼睛,「行」就像双翼。拥有戒律与禅定,可是欠缺智慧的修行人,就像拥有健全的双手双足,却瞎了双眼的人。拥有「明」,可是欠缺「行」的修行人,就像—个人拥有良好的视力,却四肢残缺不全。「明」、「行」具足的修行人,就像一个人拥有良

   好的视力与健全的四肢;「明」与「行」同时欠缺的修行人,就像双眼、双手、双足都残废的人,根本不够资格称为活生生的人类。

   只拥有「行」的结果

   活跃於现阶段佛法时期的修行人当中,有些人圆满地具足戒律与禅定,可是却欠缺「明」的种子,也就是欠缺对於物的性质、心的性质以及存在的构成因素的直观。因为他们在「行」上力量强盛,大概可以与未来的佛教相遇,可是,因为欠缺「明」的种子,即使亲自听到未来佛的开示,还是不可能开悟。这些人,像是至尊佛陀住世期间的迦留陀夷长老(Udayi-tthera)(译按:见《法句经注》第六十四偈颂)、优波难陀(Upananda-tthera)(译按:见《法句经注》第一五八偈颂)、六群比丘(译按:见《律藏》大品)以及拘萨罗国王(译按:见《法句经注》第六十偈颂)。因为他们以前累积了「行」,例如布施与戒律,有缘与至尊的佛陀相逢;可是,以前没有累积「明」,他们纵使经常倾听佛陀的开示,还是像耳聋一样,不知所云。

   只拥有「明」的结果

   有些人拥有「明」,例如对於物、心的性质以及存在的构成因素(蕴)的直观,可是欠缺「行」,例如布施、根本五戒、八戒(斋戒日的戒律)。因为拥有“明」,这些修行人有缘与未来佛相遇,并且听闻开示,开悟解脱;但是,他们既然欠缺「行」,就很难有机缘与未来佛相遇,这是因为在现阶段佛法时期与未来佛之间有所谓的间劫阶段(antara-kappa)。

   在间劫阶段,这些众生在感官的世界流荡,也就是指—连串无止尽的存在与再生,并且只有当这些再生的众生停留在快乐的天界,他们与未来佛相逢的机缘才可能确保下来。如果在间劫的过渡阶段,堕入低层的四界当中,这些众生与未来佛相

   逢的机缘便不可挽回地失去了,因为众生一旦堕入低层的四界当中,便会在四界当中无止尽地轮回转世。

   在今生中采取布施行为的人,难得一见,他们的身业带有瘕疵,言谈不知节制,意念不清净,因此,在「行」上有缺陷的人,一旦往生的时候,会生一股堕入低层四界的强大驱动力。虽然有些幸运的众生会转世到快乐的天界,可是,会因为以前欠缺「行」,例如布施,以致吝啬、生活上遇见困厄、刑罚、灾难,又会转世到苦界。因为他们欠缺根本戒与八戒,与他人相处时,会引发争论、吵架、嗔怒,再加上病痛、烦闷,所以会堕入苦界当中。因此,他们会在每一种境界中都感受到痛苦的经验,凝聚了无法抗拒的动力,缩短了快乐天界的时间,堕入低层的四界当中。在这种情形下,这些欠缺「行」的众生,想与未来佛相逢的机缘,实在非常渺茫。

   根本的要点

   简单地说,根本的要点是,只有当一位修行人具足了「明」与「行」的种子,才可能在来世,从世间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如果只拥有「明」的种子,欠缺「行”的种子,例如布施与戒律,就会失去与未来佛相遇的机缘。另一方面,如果拥有“行」的种子,可是欠缺「明」的种子,就不可能从世间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不可能与未来的佛法相遇。因此,今日的文句行者们,不论男女,想要与未来的佛法相遇,应该在现阶段的佛法期间,藉由布施、戒律与禅定的修习来累积「行」;关於“明」至少藉由直观四大元素的修习,确保与未来佛法的相遇,并且从世间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当我们说布施是「行」,就归属於「信」的范畴,而「信」是善人正法的一种,这属於十五种行法的范畴。

   十五种行法分别为:

   一、戒律。

   二、六根的防护。

   三、饮食知量。

   四、警寤策励。

   五——十—:妙法(善人的七种特质)。

   十二——十五:四禅定——第一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

   这十五种行法是最高禅定者的特质。正如只修习直观的修行人所须知的事项,他们应该去修习十一种行法,也就是不包括四禅定。

   对於想要与未来佛法相遇的人而言,布施、戒律、布萨戒(忏摩)与七妙法是根本的修习事项。

   对於想要在今生证得道与果的人而言,首先必须具足十一种行法,例如戒律、六根的防护、饮食知量、警寤策励与七妙法。在此处,戒律是指正命的根本戒;六根的防护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的防护;饮食知量是指摄取适当的饮食,来维持身体中有形物质的平衡,并且藉此获得满足;警寤策励是指不要在白天睡觉,只在夜间三个时段中的一个时段睡觉,其余两个时段则用来修习禅定。

   七妙(善)法是指:

   一、信。二、正念。三、惭。四、愧。五、广学。六、精进。七、智慧。

   对於想要在今生变成预流道圣人的修行人而言,并没有需要特别去修习布拖,而是让那些在现阶段的佛法时期当中,没有足够的力量从世间的痛苦证得解脱的人,才特别去修习布施与布萨戒。

   修行的次第与等待未来佛的人

   既然期待未来佛的人,他们的修行是为了累积波罗蜜,就没有必要严格遵循巴

   利圣典所展示的修行次第:戒律、禅定与智慧。换言之,他们不应该在圆满戒律之前,松懈了禅定的修行,或者在具足禅定之前,延迟了智慧的修行。面对「七清净道」的次第:一、戒清净,二、心清净,三、见清净,四、度疑清净,五、道非道清…

《《阿罗汉的足迹》:《三十七道品导引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念住呼吸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