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羅漢的足迹》:《叁十七道品導引手冊》▪P2

  ..續本文上一頁別當中,敏銳的智者與廣說的智者,只要聽到開示,就可以證得預流道果以及其他較高階的智慧,例如毗合佉(Vlsakha)(譯按:見《法句經注》第一偈頌)以及給孤獨長者(Anathapindika)(譯按:見《法句經注》第十八偈頌)。對於這種類別的人而言,修習「法」並不需要依照「戒清淨」、「心清淨」等等的修行次第。請謹記在心,當天人與梵天從世間的痛苦中解脫出來的時候,也是相同的情形。

   因此,我們必須指出,像「戒清淨」、「心清淨」等等記錄在叁藏經典當中的修行次第,是針對證入預流道果之前的未了行者與文句行者所提出的。這些修行次第,對於人的前叁種類別而言,遠比證得更高層道果,還來得重要。即使阿羅漢聖人已經走過這些修行次第,在證得阿羅漢道果之後的階段,這些修行次第是用於「現法樂住」的目的。

   佛教的第一個千年,是所謂的無礙解型的阿羅漢聖人時代,之後,也就是現階

   段的佛教,只包括未了的行者與文句的行者這兩種類別的人。現在,只存在著這兩種修行人而已。

   關於這兩種修行人

   未了的行者

   關於這兩種修行人,未了的行者,如果實實在在地修習「叁十七道品」,其中包括了四念住、四正勤等等,他可以在今生成爲預流道聖人。不過,如果他在修行上松懈了,只有當他轉生天界之後,才有可能成爲預流道的聖人。當他離開法(譯按:「叁十七道品」),例如四念住等等,不幸往生了,就佛法來說,他是整個迷失了,不過,要是能遇見未來佛,還是可以從世間的痛苦中解脫出來。

   殘存的文句行者

   文句的行者,如果在今生能夠實實在在地修習法(譯按:“叁十七道品」),來世轉生天界之後,就可以在現階段的佛法時期證入解脫。

   聖人的時代

   現階段的佛法時期長達五千年,是充滿聖人的時代。奉行叁藏經典於人間多久,聖人的時代就會持續下去。文句的行者會運用與佛法相遇的機緣,盡其一生,累積波羅蜜的種子,累積戒律、禅定、智慧的種子。

   戒 律

   談到戒律、禅定、智慧種子的累積,戒律的種子是指:在家男女的五戒,活命戒(正命)、八關齋戒、十戒,以及諸比丘的比丘戒。

   禅 定

   禅定的種子是指經由修習四十種禅修對象之一,例如十遍處,來證得「遍作」;或者,如果再進一步的努力,就可以證得「近行定」;如果又激起進一步的

   努力,就可以證入「安止定」。

   智 慧

   智慧的種子是指有能力分析色(物質現象)、名(心靈現象)、蘊(存在的構成因素)、處(基礎)、界(因素)、谛(真理)以及緣起(相互依賴的根源),而且有能力直觀到一切存在的叁項特質(叁法印):無常、苦、無我。

   談到道智與果智的叁種種子,戒律與禅定就像裝飾品一樣,總是在莊嚴這個世界,而且,即使是沒有佛出現的世界中,戒律與禅定還是存在著。戒律與禅定的種子可以隨意獲得。但是,智慧的種子,因爲涉及色、名、蘊、處、界、谛與緣起,只有當一位修行人遇見佛法才能證入。一位佛法的門外漢,縱使無數的世界過去了,可是連聽到與智慧有關字句的機會都沒有。因此,現在有機會遇見佛法的修行人,如果想累積道與果的智慧種子,以確保未來世能在佛法之內,從世間的痛苦中解脫出來,那麼,就應該對於最終真理(譯按:第一義谛)的知識,寄以特別的關照。對於修行人而言,這遠比累積戒律、禅定種子還難以克服。至少,他們應該嘗試去觀察四大界——地、水、火、風是如何構成一個人的身體。如果他們想要好好觀察這四大元素,圓滿證得這一系列的智慧種子,雖然這是最困難證入的,但至少已不需要阿毗達磨論藏了。我們可以這樣說,在佛教內再生,雖然很困難,卻非常值得去做。

   明與行

   戒律與禅定就是「行」,智慧就是「明」,因而合稱爲「明行」(vija- carana)。「明」就像人的眼睛,「行」就像人的手足;「明」就像鳥的眼睛,「行」就像雙翼。擁有戒律與禅定,可是欠缺智慧的修行人,就像擁有健全的雙手雙足,卻瞎了雙眼的人。擁有「明」,可是欠缺「行」的修行人,就像—個人擁有良好的視力,卻四肢殘缺不全。「明」、「行」具足的修行人,就像一個人擁有良

   好的視力與健全的四肢;「明」與「行」同時欠缺的修行人,就像雙眼、雙手、雙足都殘廢的人,根本不夠資格稱爲活生生的人類。

   只擁有「行」的結果

   活躍於現階段佛法時期的修行人當中,有些人圓滿地具足戒律與禅定,可是卻欠缺「明」的種子,也就是欠缺對於物的性質、心的性質以及存在的構成因素的直觀。因爲他們在「行」上力量強盛,大概可以與未來的佛教相遇,可是,因爲欠缺「明」的種子,即使親自聽到未來佛的開示,還是不可能開悟。這些人,像是至尊佛陀住世期間的迦留陀夷長老(Udayi-tthera)(譯按:見《法句經注》第六十四偈頌)、優波難陀(Upananda-tthera)(譯按:見《法句經注》第一五八偈頌)、六群比丘(譯按:見《律藏》大品)以及拘薩羅國王(譯按:見《法句經注》第六十偈頌)。因爲他們以前累積了「行」,例如布施與戒律,有緣與至尊的佛陀相逢;可是,以前沒有累積「明」,他們縱使經常傾聽佛陀的開示,還是像耳聾一樣,不知所雲。

   只擁有「明」的結果

   有些人擁有「明」,例如對於物、心的性質以及存在的構成因素(蘊)的直觀,可是欠缺「行」,例如布施、根本五戒、八戒(齋戒日的戒律)。因爲擁有“明」,這些修行人有緣與未來佛相遇,並且聽聞開示,開悟解脫;但是,他們既然欠缺「行」,就很難有機緣與未來佛相遇,這是因爲在現階段佛法時期與未來佛之間有所謂的間劫階段(antara-kappa)。

   在間劫階段,這些衆生在感官的世界流蕩,也就是指—連串無止盡的存在與再生,並且只有當這些再生的衆生停留在快樂的天界,他們與未來佛相逢的機緣才可能確保下來。如果在間劫的過渡階段,墮入低層的四界當中,這些衆生與未來佛相

   逢的機緣便不可挽回地失去了,因爲衆生一旦墮入低層的四界當中,便會在四界當中無止盡地輪回轉世。

   在今生中采取布施行爲的人,難得一見,他們的身業帶有瘕疵,言談不知節製,意念不清淨,因此,在「行」上有缺陷的人,一旦往生的時候,會生一股墮入低層四界的強大驅動力。雖然有些幸運的衆生會轉世到快樂的天界,可是,會因爲以前欠缺「行」,例如布施,以致吝啬、生活上遇見困厄、刑罰、災難,又會轉世到苦界。因爲他們欠缺根本戒與八戒,與他人相處時,會引發爭論、吵架、嗔怒,再加上病痛、煩悶,所以會墮入苦界當中。因此,他們會在每一種境界中都感受到痛苦的經驗,凝聚了無法抗拒的動力,縮短了快樂天界的時間,墮入低層的四界當中。在這種情形下,這些欠缺「行」的衆生,想與未來佛相逢的機緣,實在非常渺茫。

   根本的要點

   簡單地說,根本的要點是,只有當一位修行人具足了「明」與「行」的種子,才可能在來世,從世間的痛苦中解脫出來。如果只擁有「明」的種子,欠缺「行”的種子,例如布施與戒律,就會失去與未來佛相遇的機緣。另一方面,如果擁有“行」的種子,可是欠缺「明」的種子,就不可能從世間的痛苦中解脫出來,不可能與未來的佛法相遇。因此,今日的文句行者們,不論男女,想要與未來的佛法相遇,應該在現階段的佛法期間,藉由布施、戒律與禅定的修習來累積「行」;關於“明」至少藉由直觀四大元素的修習,確保與未來佛法的相遇,並且從世間的痛苦中解脫出來。

   當我們說布施是「行」,就歸屬於「信」的範疇,而「信」是善人正法的一種,這屬於十五種行法的範疇。

   十五種行法分別爲:

   一、戒律。

   二、六根的防護。

   叁、飲食知量。

   四、警寤策勵。

   五——十—:妙法(善人的七種特質)。

   十二——十五:四禅定——第一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

   這十五種行法是最高禅定者的特質。正如只修習直觀的修行人所須知的事項,他們應該去修習十一種行法,也就是不包括四禅定。

   對於想要與未來佛法相遇的人而言,布施、戒律、布薩戒(忏摩)與七妙法是根本的修習事項。

   對於想要在今生證得道與果的人而言,首先必須具足十一種行法,例如戒律、六根的防護、飲食知量、警寤策勵與七妙法。在此處,戒律是指正命的根本戒;六根的防護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感官的防護;飲食知量是指攝取適當的飲食,來維持身體中有形物質的平衡,並且藉此獲得滿足;警寤策勵是指不要在白天睡覺,只在夜間叁個時段中的一個時段睡覺,其余兩個時段則用來修習禅定。

   七妙(善)法是指:

   一、信。二、正念。叁、慚。四、愧。五、廣學。六、精進。七、智慧。

   對於想要在今生變成預流道聖人的修行人而言,並沒有需要特別去修習布拖,而是讓那些在現階段的佛法時期當中,沒有足夠的力量從世間的痛苦證得解脫的人,才特別去修習布施與布薩戒。

   修行的次第與等待未來佛的人

   既然期待未來佛的人,他們的修行是爲了累積波羅蜜,就沒有必要嚴格遵循巴

   利聖典所展示的修行次第:戒律、禅定與智慧。換言之,他們不應該在圓滿戒律之前,松懈了禅定的修行,或者在具足禅定之前,延遲了智慧的修行。面對「七清淨道」的次第:一、戒清淨,二、心清淨,叁、見清淨,四、度疑清淨,五、道非道清…

《《阿羅漢的足迹》:《叁十七道品導引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念住呼吸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