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罗汉的足迹》:《三十七道品导引手册》

  中译者序言

   《阿罗汉的足迹》:《三十七道品导引手册》(Bodhipakkhiya Dipani),系译自缅甸雷迪大师(Ledi Sayadaw 1846—1923)《佛教手册》第八部份。雷迪大师是南传佛教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期最具影响力的僧人,论理与修持同时具足;《阿罗汉的足迹》这本书由於论述清晰,广引三藏典籍,又能推陈出新,自成一格,并累经国际知名的修行高僧,如耶那婆尼卡长老(Nyanaponika Mahathera)的润笔、推荐,在欧美佛教中颇富盛名。本文中译的缘起,则是在嘉义明法比丘的鼓励与协助下完成的,希望藉由本书的出版,能够达成抛砖引玉的效果,充实台湾佛教多元化的内涵。

   雷迪大师在十九世纪末,已经在缅甸佛教中亨有崇高的声誉,随著英国占领缅甸,西元一八八一年由英国佛教徒戴维斯(Rhys Davids)创立的「巴利圣典协会”(PTS),也开始注意缅甸佛教的巴利传统,「巴利圣典协会”出版雷迪大师的《双论研究》与《哲学关系》,成为缅甸僧侣在欧美学界占一席之地的第一人,而雷迪大师除

   了擅长论述之外,也广泛推广以观察「受念住」为入手的直观法门,影响深远,遍及缅甸的各种禅修道场,以及修习雷迪大师直观法门的在家修行人。目前在缅甸北部重镇曼德勒(Madalay)近郊有一间专属的雷迪禅修道场,负责雷迪大师作品碑文的维修等。

   本书原名为:《Bodhipakhiya-dipani》,英译本共有两种名称,一为缅甸版的《菩提觉支手册》(1965),一为斯里兰卡版的《菩提的资粮》(1971),而马来西亚的长命法师则中译为《三十七菩提分》,本书的中译本在《嘉义新雨》连载时则译为《三十七道品导引手册》,如今改用《阿罗汉的足迹》为主要书名,是兼顾了本书所陈述的阿罗汉圣者境界,便於一般性读者了解与阅读,若有不妥适之处,还请不吝指正。

   本书的中译过程,承蒙空法师与台东甘露精舍宏贞法师、传平法师、星善法师、天至法师的校对、润稿,至於本书当中的巴利文部分则承蒙南华管理学院蔡奇林老师的协助下,加以校正。

   蔡文熙 二〇〇〇年六月於台北淡水

  

  引 言

   一九〇四年四月,应波妙先生与赫拉先生的请求,我简要地陈述了“三十七道品”的意义与旨趣。

   四种类别的人

   正如《人施设论》与《增支部》中所说的,遇见佛法的人可以分为四类:

   一、敏锐的智者(Ugghatitannu)

   二、广说的智者(Vipancitannu)

   三、未了的行者(Neyya)

   四、文句的行者(Padaparama)

   关於这四种类别的人,敏锐的智者,亲自遇见了佛陀,并且只要听见简短的开示,就能证得神圣的道与果。

   广说的智者,只听闻到简短的开示,是没有办法契入道与果,还需要详加解释,才能证得道与果。

   未了的行者,纵使听闻了简短的开示,或者经过详细的解说,还是无法证得道与果;他必须精研教义,然後日以继夜地修习,这样才可能契入道与果。

   未了的行者,还可以根据修行的阶段,细分为许多类别,这是根据每位修行人在证得道与果之前所必须经历的修行阶段,以及每位修行人先前获得的波罗蜜,所克服的烦恼来加以区分的。这些类别,包括了必须修习七日禅的行者,乃至於必须修习长达三十六年或六十年之久的行者。

   对於必须修习七日禅的行者而言,还可以再为许多分种。有的在生命的第一、二阶段(青年、中年),经过七日禅修,就可以证得阿罗汉的,要是在生命的第三阶段(老年)才修习七日禅,只能证得较低层的道与果。

   然而,所谓修习七日是指全力以赴,如果不是处於最精进的状态,就会因放逸的程度,延缓了证悟的时间,届时,七日可能会延长为七年,甚至更久的时间。

   如果今生的修习不够密集,因而不能证入道与果,那么,此世与佛法相逢的期间就不可能从世间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唯有来世与佛法再相逢的时候,才可能解脱;如果没有遇见佛法,就不可能证悟解脱。一位修行人获得佛的授记,就是指与佛法相逢,能从世间的痛苦中解脱。一位修行人纵使积累了足够的波罗蜜,但是没有获得授记,就不能确定会再与佛法相逢,或者从世间的痛苦中解脱。

   这是考虑到,有些修行人是有潜能在七日精进禅修中证得道与果,可是并没有获得授记。

   同样的考虑也可以适用到,那些有潜能在十五日乃至较长的时间精进禅修,证得道与果的修行人。

   文句的行者,纵使遇见佛法,并且全心投入法的研究与修行,还是不可能在今生中证入道与果。他的一切作为,只是积累习气与潜能而已。这类的行者不可能在今生当中,从世间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要是他在修习止或观的时候,往生了,并且再生为人类或天人,届时,才可能从此世与佛法相逢的机缘中,由世间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以上就是佛陀所说四种类的人。

   人的三种类型

   根据上述所提及的三藏经典中,佛陀又说到另一种分类,按照病人的三种状态,把人区别为三种类型。三种状态的病人是:

   一、即使没有服用药物或接受治疗,这种病人在一定的期间之内,就痊愈了。

   二、无论是服用药物或接受治疗,这种病人病情沉重,很难复原,濒临死亡境地。

   三、这种病人只要正确服用药物,接受治疗,就可以恢复健康,但是,如果没有正确服药、接受治疗,就难以痊愈,而且会病发身亡。

   获得过去佛授记,且在今生中,会由世间的痛苦中解脱的修行人,类似第一种状态的病人。

   文句的行者,类似第二种状态的病人。正如处於第二种状态的病人没有机缘恢复健康。文句的行者今生也没有机缘从世间病苦中解脱。不过,在未来世,他或者会与佛法相逢,因而获得解脱。从年轻的乔达摩那瓦(Chattamanava)(译按:出《天宫事》),青蛙变为天人(译按:出《天宫事》)以及苦行者萨遮迦 (Saccaka)(译按:出《中部》)等故事,都说明了在现世与佛法相逢,却到来生转世时才从世间的病苦中解脱。

   未了的行者,类似第三种状态的病人。或者痊愈,或者一病不起;未了的行者

   也面临两种难以预料的情况,或在今生中从世间的病苦中解脱,或者不解脱。

   如果这位未了的行者,及早投入修行,抛弃应该抛弃的事物,寻找一位正确的导师,能从这位导师获得正确的引导,并且适时精进,他就能在今生中,从世间的病苦解脱。不过,如果他陷入邪见邪行,不能抛弃感官的享乐;或者纵使他能抛弃感官的享乐,却不能寻获良好导师的指引;或者他虽然获得良好导师的指引,却不能全心投入,精进修行;或者他虽然全心投入,却不能恒守至命终;或纵令他还很年轻,却弱不禁风,这样子,这位未了的行者还是不能在今生中,从世间的病苦解脱出来。阿阇世王(译按:见《沙门果经》)、富豪摩诃达那(Mahadhana)之子(译按:见《法句经注》、《饿鬼事》)、须提那比丘(Sudinna)(译按:见《律藏》波罗夷第一),他们都是无法在今世从世间病苦中解脱出来的人。

   阿阇世王之所以无法证得解脱,是因为他犯了弑父的行为,在未来两个阿僧祗劫中,他会漂流轮回,之後,他才会蜕变为独觉佛。

   富豪摩诃达那之子,在年轻的时候,过度沉溺在感官的欢娱中,年老的时候,心灵一直无法宁静下来。他不但无法从世间的病苦中解脱出来,甚至没有机缘遇见三宝。看到他这种情境,佛陀向阿难说:「阿难啊!如果这位富豪之子,年轻就出家,他会变成一位阿罗汉圣人,在今生证得涅槃。再不然的话,如果是中年出家,他会变成一位阿那含圣人,往生的时候,化生五净居天,因而证得涅槃。再不然,如果在老年选择我的僧团出家,他也会变成一位期陀含圣人,或者预流果圣人,并且永离四恶道。」佛陀向阿难尊者如是说。因此,虽然这位富豪摩诃达那之子,拥有足够的波罗蜜,可以让他从今生中解脱,终结轮回,却不是一位获得佛陀授记的人。虽然他有机缘遇见佛法,却因为内在烦恼的驱使,无法在今生中从世间的病苦解脱出来。如再进一步来看,由於在现世所作的恶行,他处於四恶道的状态会延长,那么,就没有办法适时从四恶道中脱离,再生为人,与未来的弥勒佛相逢。此後,接续而来的轮回世界,都是佛陀未出现的世界,因而不能接触到佛法。啊!虽然这位富豪之子拥有足够的波罗蜜,可以让他在今生解脱,可是他想从世间的病苦中解脱,距离是那么遥远。

   现在时下流行的意见认为,如果一个人具足波罗蜜了,即使不想,他还是会与佛法相逢。同样的,虽然不想从世间的病苦中解脱,他还是会证得解脱。不过,持这种看法的人必须注意到授记与未授记的情况。请思索一下上述提及的两部经典,以及富豪摩诃达那之子的故事,请务必记住,即使是未获佛陀授记的人,如果全心精进修行,还是可以在今生中,从世间的病苦解脱出来。然而,纵使拥有足够的波罗蜜可以证得解脱,要是不精进,还是不能在佛法中证得道与果。

   除所举例的几类人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众生,例如苦行者阿罗逻(Alara)与郁陀伽(Uddaka),虽然拥有足够的波罗蜜证得解脱,却没有机缘,这是因为他们身陷八难当中。在八难中,是不可能藉此证得道与果的。

   未了的行者与文句的行者的修行必备资粮

   上述所提人的四种类…

《《阿罗汉的足迹》:《三十七道品导引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念住呼吸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