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罗汉的足迹》:《三十七道品导引手册》▪P13

  ..续本文上一页-sin-san)。现在有无数的众生,例如毗舍佉、给孤独、帝释天王、 Cularatha 天人、Mahiratha天人、Mahagovinda天人、Anekavanna天人(译按:参见《天宫事》)、四大天王(译按:参见《相应

   部》·Sagatha品),他们居住在四天王天界、三十三天界以及更上层的天界,可是他们还是在轮回中出生快乐与自在。他们是已经在欲界往返七世的众生,每位都在第四禅天或广果天再生六次,至於在第一禅梵天、第二禅梵天、第三禅梵天再生的次数则是未定的。

   为什么他们会称为「预流者」呢

  五大河以及五百小河都是发源於喜马拉雅山,它们不会倒流上去,而是持续不断地流向大海,因此称为「流」(sota)。同样的,圣者不会退回凡夫的境界,而是持续不断地向(圣者)前进,一直到他们证入「无余涅槃」。在凡夫的情形,虽然他们可以在最高层的梵天中再生,还是会堕入最低层的无间地狱。可是,在圣人的情形,不论於何处再生,他们是不会堕落的,甚至再生於较低的天界,而会持续不断地在较高的天界重生。虽然凡夫可以在色无色界天证得「三二因梵天」的境界,他们还是会堕入「无界因的恶趣」中,化生为猪、狗等众生。不过,在圣人的情形中,他们不会退回凡夫的阶段,而是每再生一次,就会证入更高的圣者境界。

   因此,不论是再生於任何天界,或者每次再生所证得的境界,圣者是不会倒退的,反而会从一个天界前进到另一个天界,从一个境界提升到另一个境界,一直到经过多生累劫之後,当他们脱离五蕴,达到「无余涅槃」,就是证得最高的天界与最高的境界。这条攀登道所穿越的单一道路,就称为「法预流」,包括了「正见预流」、「正思惟预流」、「正语预流」、「正念预流」、「正定预流」。

   「正见预流」是指安立於「正见」的巨大王国,以便觉察到四圣谛的光明。「正见」的具大王国是安立在「身见」的巨大「随眠」王国当中。

   就像黑夜褪去,太阳升起,黑暗一旦散尽,光明就安立了。同样的,经过多生累劫,一直到证入「无余涅槃」,「正见」的巨大光明王国还是会持续安立。从此生到彼生,这种光明会逐渐增强,愈来愈稳定。

   这就像有一个人,自从在他的母亲子宫中诞生以来,就因为白内障失明了,一

   旦他遇到好医生治愈了他的白内障,因而重获光明。从白内障消失的时刻开始,大地、山峦、天空、太阳、月亮与星星等景观,向他敞开了,从此以後,终其一生都是这样。

   同样的,预流智圣者证得三法印与四圣谛的景观,就像上述盲人的例子中可以看见天空、太阳、月亮,这些圣者可以自由自在地觉察诸法。在此说明了「正见道」是如何安立的。

   「当正见安立了,正思惟就会展开!」(译按:《相应部》·大品·道相应第一·无明品第一·无明经第一)

   针对此点,如果「正见」安立了,「正思惟」(包括了从世间的病苦中脱离出来的意念与规划,并且可以保护其他的人免於受到摧毁与痛苦)也安立起来,经过多生累劫,一直到证得「无余涅槃」。在此说明了「正思惟」是如何安立的。《注疏》说:「“展开”就是指“增长”!」

   「当正思惟安立了,正语就会展开!」

   如果从世间的病苦中脱离出来以及看到别人快乐、自在的意念与规划,已经安立了,从语恶业中解脱出来的正语就会生起,而且会很迅速的安立下来。在此说明了「正语」是如何安立的。

   「当正语安立了,正业就会展开!」

   如果从语恶业中解脱出来的正语安立了,从身恶业中解脱的行为就会生起,而且会很迅速的安立。在此说明了「正业」是如何安立的。

   「当正业安立了,正命就会展开了。」

   当观念、意向、言语、行为纯化了,生命的型态也会变得纯粹,修行人就可以从底层的生命型态中不断地解脱出来。在此说明了「正命」是如何安立的。

   「当正命安立了,正精进就会展开了!」

   当观念、意向、言语、行为与生命型态纯化了,从恶业、邪命解脱出来的精进

   就会不断地安立下来。在此说明了「正精进」是如何安立的。

   「当正精进安立了,正念就会展开了!」

   因此,根植於「戒」、「定」、「慧」工夫的「正念道」,也会从此生到彼生中安立下来。在此说明了「正念」是如何安立的。

   「当正念安立了,正定就会展开了!」

   因此,根植於「戒」、「定」、「慧」工夫,以及对心灵拥有巨大掌握力的「正定」就会安立了。在此说明了「正定」是如何安立的。

   在此,我们说明了称为「预流法」的「八正道」是如何通过多生多世而迅速地安立下,从众生证得「预流圣者」的阶段的那一刻开始,一直到最後证得「无余涅槃」为止。

   从「身念住」安立的刹那开始,就会展开上面所陈述的历程。只要「决定」(niyama)的境界还没有达到,众生就还不是一位圣人,「预流道」是「预流圣人」的起点。一旦众生证入「预流道」,他们就会进入圣人的领域。

   因此,经文如是说:

   「当他们第一次证入“预流圣人”,他们就称为“预流者”。」

   在此结束了有关答覆「他们为何称为“预流者”

  」的问题。

   众生一旦证入圣人的境界,就超越凡夫的境界。他们不再是俗人或世间的众生,而是变成出世间的众生。他们不再是顺从轮回之苦的众生,已经变成涅槃寂灭的众生。纵使经过多生累劫,他们不会退回到涅槃的第一个阶段。他们不会拥有回到「身见」的「随眠」层次或凡夫境界的情愫。他们会持续地安立在「有余涅槃」的第一阶段,生生世世在地享受人类、天人、梵天的快乐。

   进一步的诠释,请参考我的作品「四圣谛手册」、「第一义谛灯注」。

   只有在证入「道」或「果」的刹那,「八正道」才会同时显示给这些圣者。不过,对於「世间善业」,「戒蕴三道支」只与「戒善业」有关。至於「定蕴三道

   支」或「慧蕴二道支」,则与多种的善业有关连。

   虽然「戒蕴三道支」只与「戒善业」有关连,对圣者而言,他们会生生世世,稳定地护持,不会违犯(avltikkama)。

   在此结束了有关「八正道」的讨论。

   在「三十七道品」中纯粹的「法」,包括了:欲、心、平静、信、轻安(止)、慧、思惟(寻)、精进、三离(正语、正业、正命)、念、喜、制心一处等十四种法数。

  第九章 如何修持三十七道品

  

   遇见佛法的众生,首先要安立「戒清净」,修习「三十七道品”,以证得「预流圣人”的境界。

   现在,我将简要地描述吾人如何修持「三十七道品」。

   修持「七清净道」,就等於是修持「三十七道品”。

   尤其是「心清净道」,只与遵循「禅定行者」的修行人有所关连。

   “道非道智见清净道」,只与「增上慢」的修行人有所关连,这些修行人虽然还没有证得“圣道」、「圣果」,他们却认为自己已经证入了。

   “戒清净道」、「别解脱清净道」、「行道智见清净道」、「出世间智见清净道」,就会牵涉到许多种类的修行人。

   有关这五种清净道,「戒清净道”是在「戒蕴道」之下处理的,这也包括了行

   持「活命戒」。

   一般而言,「心清净道」包括了「身念住」的安立。有些修行人以观呼吸来安立「身念住」。一般而言,如果一位修行人不论在什么时间、不论身体处於何种姿势,都可以专心贯注在呼出、吸入上面,这样的话,「身念住」就已经安立了。有些修行人安立「身念住」的方式,是按照《经》文(译按:按:《长部》·大品·《大念处经》)所说的四种身体姿势:「行走时就思惟行走」,有些人则是以对於身体运动的「正知正念」来安立。此外,有些人是以观照身体的三十二分来安立「身念住」。在此处,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称为「皮的五法」(tacapsncaka)。如果能在这些身体的部位上,稳定自在地观照,那么,不论身体是处於何种姿势,都可以安立「身念住」。专注力也可以指向身体的骨骸。专注力如果可以稳定地安立在头骨上,「身念住」就安立了。如果从一开始就可以分析地区分出身体的「色蕴」与「名蕴」,而且专注在这种功课的力量非常稳定,那么,“身念住」的功课就完成了。在此,我们精简地介绍了「身念住」的方法。

   如果一位修行人可以分析地觉察出「地」、「水」、「火」、「风」、「空」、「识」六界的话,就算完成了「见清净道」的功课。

   如果可以清晰地觉察出上述所提「界」的生起原因,「别解脱清净道」的功课就算完成了。这位修行人必须清晰地觉察到「地」、「水」、「火」、「风」、“空”的生起原因,是「业」、「心」、「时」、「食」,而「六识」生起的原因,就是知觉的六个对象。

   “行道智见清净道」是指「无常」、「苦」、「无我」的三法印。如果可以在上述所提及的六界中,清晰地觉察到三法印的话,就算证入「行道智见清净道」。

   “出世间智见清净道地」是指四种道智。

   在此,我们简要地说明了五种「清净道」。

   进一步的说明可以参见《诸相手册》、《明道手册》以及《饮食手册》。

   「三十七道品」诸品都是佛陀的遗产,并且成为佛法中无价的宝石。

   第十章 佛法的遗产

  

   现在,我将要检视「佛法遗产」的构成因素。

   「佛法遗产」是指接受佛法传承的行为。

   「“所施与之物”,就称为“遗产”。」(Databbanti dayam)父母将财富视为遗产…

《《阿罗汉的足迹》:《三十七道品导引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念住呼吸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