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罗汉的足迹》:《三十七道品导引手册》▪P12

  ..续本文上一页何世间上的喜乐所不能比拟的,他就像转轮圣王一样,统领著四大洲、坐拥七宝珠,享有无可比拟的轻松与自在。

   因此,诚如《法句经》所说的:

   「比丘入屏虚,彼之心寂静,审观於正法,得受超人乐。”(译按:《法句经》第三百七十三偈颂)

   「若人常正念,诸蕴之生灭,获得喜与乐,知彼得不死。」(译按:《法句经》第三百七十四偈颂)

   如果在「直观乐」(vipassana sukha)当所经验到的快乐与喜悦(这种乐是在「七觉支」中完成的),再分为二百五十六个部份、这每一个部份的快乐与喜悦都超过世间的国王、天人、梵天的快乐与喜悦,足见在「正觉」中的喜悦与快乐是如此的巨大。因此,佛陀也如是说:

   「诸味法味胜!”(译按:《法句经》第三百五十四偈颂)

   有许多故事(译按:参见《相应部》·觉支相应)提到,只要听闻到「七觉支」的偈颂就可以治疗大部份的疾病与慢性病。不过,只有当这些听闻者完整觉察到“七觉支」的意义,并且生起强大、清晰的信心的时候,这些疾病与慢性病才会

   痊愈。

   以平衡的方式获得「七觉支」,这位瑜伽行者就可以肯定在「身念住」中不会出现缺陷,也可以保证他在「无常」、「无我」的觉察以及身心的能量当中不会出现缺陷。因为他的心灵可以在「三法印」中安立自在,他现在可以经验到觉察涅槃光明所带来的喜悦,这是他在以往无尽的轮回中,甚至是在梦中,从未出现过的。由於心灵喜悦与自在的缘故,他对於「业处”对象的观照可以非常沉静、稳定,而这种「平静」的境界是以正念的努力,从骚乱中解脱出来,并觉察到「无常」与“无我」、激起能量,才会生起的。

   以上所述与「七觉支」的境界是相互协调的,而且他们个别的功能也是特别清晰。就算是在普通的修行境界,从安立「身念住」的刹那开始,例如「正念」的「诸法」,就被视为「觉支」。

   当佛陀开示必须修习「七觉支」,就被视为「觉支」。

   当佛陀开示必须修习「七觉支」,是如此说的:

   「修习念等觉支,

   远离依止,

   远离贪念依止,

   灭尽依止,

   最後般入涅槃,

   修习舍等觉支,

   远离依止,

   远离贪念依止,

   灭尽依止,

   最後般入涅槃。」(译按:参见《论藏》·《分别论》第十品分别觉支)

   其意义是,在一般的方向上,安立「身念住」的历程(例如:呼出与吸入),就等於是安立「七觉支」。有关「七觉支」的个别安立,参见《分别论疏》。(Sammohavinodanl-Atthakatha《分别论注释》第一品 Suttanta-bhajanlya- Vannana)。

   上述巴利文句的意义是:「一位修行人应该修习“念等觉支」,他依靠著一切活动、焦虑、渴望、贪婪的止息,或者轮回之苦的止息,以及放弃四种所依的基础(译按:四种所依是指,执著感官的快乐、执著心的污染的激情、执著行为的功德、执著身体的五蕴)。」

   「远离依止」(viveka nissita)、「离贪依止」(viraga nissita)、「灭尽依止」(nirodha nissita)是指,「不会向往“有的成就”与“财的成就”,而是会摧毁今生当中潜在“身见”的大部份领域,因而从轮回中解脱出来。」「成就依止」(vivatta-nissita)是指,念念无间地从感官的执著中解脱出来,「觉」、「觉支」与「菩提支」的意义都是一致的。

  第八章 八正道(Magganga)

   「道」(magga)的定义是:

   「这些法可以消除“身见”等障碍,因而证入涅槃,止息苦界与轮回之苦。所以,这些法就称为“道”。」

   「道」有八种成份,分别称为:

   一、正见。

   二、正思惟。

   三、正语。

   四、正业。

   五、正命。

   六、正精进。

   七、正念。

   八、正定。

   这八种成份都会在「智见清净道」(以知识与凝视的出世间清净道)当中出现,在前行的「世间清净道」当中,「正语」、「正业」、「正命」只会在「戒清净道」中出现,不会在「心清净道」中出现等等。

   因此,在「三十七道品」中,「戒清净道」是指「远离依止」、「离贪依止」的戒律,其依据是:

   「修习正语,远离依止,离贪依止,最後进入涅槃。

   修习正语,远离依止,离贪依止,最後进入涅槃。

   修习正命,远离依止,离贪依止,最後进入涅槃。」(译按:参见《分别论注释》第一品SUttanta-bhajanlya-Vannana)

   在这里所指的,并不是指会倾向「有之成就」(bhava-samapatti)与轮转依止的戒律。那些有意识地放弃在今生当中证入圣道与圣果的「戒清净道”,并不是严格的初梵行戒,因而不是属於严格的「三十七道品」。不过,如果努力在为来世证得涅槃,这就可能成为「波罗蜜戒」,是属於「远离依止戒」的一部份。

   「正语」、「正业」、「正命」三道纯粹是戒律的层次,因而构成为严密的“戒清净道」。它们也称为三种「离心所」(Virati cetasikas)。

   「正思惟」是「寻」的作用。因为「正思惟」是「智慧」的先驱,也就包括在“智慧」的范畴当中。「思惟」共有三种,分别称为「出离思惟」、「无恚思惟”与“无害思惟”。就像一个人被囚禁在监狱当中,或者被敌军所包围,或者被森林大火所围困,或者像一条鱼被网住、水塘或陷阱所困,或者像一只为鸟笼所困的鸟,(不能吃睡),此时只有一种想法,就是试图摆脱这些限制。以「正勤的精神」摆脱陈旧的无尽的「已生恶业」,以及未来的无尽的「未生恶业」,如此生起的思惟,称为「出离思惟之道」。这种「思惟」寻求在今生中能够从「轮回之苦」

   中解脱出来。

   与「慈心禅定」有关连的「思惟」,称为「无恚思惟」,与「悲心禅定」有关连的是「无害思惟」,与其余禅定有关连的「思惟」,称为「出离思惟」。

   「正见」、「正精进」、「正念」、「正定」这四种正道,已经在「七觉支」中讨论过了。

   「正见」与「正思惟」是「慧蕴」,它们构成了「慧」的集合体。「蕴」是集合体。「正语」、「正业」与「正命」,称为「戒蕴」,它们构成了「戒」的集合体。「正精进」、「正念」与「正定」,称为「定蕴」,它们构成了「定」的集合体。

   「活命戒」是「世间戒蕴之道」,行持「活命戒」可以摧毁「随眠见」的巨大王国,它是属於「戒清净戒」。

   「活命戒」共有两种,分别是针对在家众的戒律,以及针对僧众的戒律。弃绝身体的三恶行与言语的四恶行,这就构成了有关在家众「活命戒」的内容。「八关斋戒」与「十戒」可以让「活命戒」更加精链或完善。

   在《律藏》中所制订的二二七条戒学,构成了僧众的「活命戒」。这二二七条戒学涵盖了身业与口业,在《注疏》当中已经加以分类了。在《律藏》中所制订的其余的戒律,可以让「活命戒」更臻完善。

   正如树木是从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以「心清净道」为起点的“六清净道」是在「戒清净道」的土壤中开发出来的。特别的是,「戒清净道」不会与以「心清净道」为起点的五种中间清净道,相互混淆,而是以保障先前的纯粹性来支持它们。在“出世间的智清净道」中,「戒清净道」宛如「戒蕴道」的三项构成元素而与“出世间的智清净道」结合起来运作。理由是,「戒清净道」关注的对象与这五种中间的清净道是不同的层次,而这五种中间的清净道与「出世间的清净道」是同一的,因此以「俱生」(Sahajata)的方式共同运作。

   在此结束了有关「戒蕴道」的讨论。

   至於「定蕴道」,共有两种实践的方向,分别称为「纯粹直观行」(saddha- vippasana-yanika 只修习直观的修行人)与「止观行」(samatha-vippasana -yanika 同时修习止观的修行人)。在具足「戒清净道」以及安立「身念住」之後,并没有走向「禅定」的道路,而是遵循诸如「见清净道」等纯粹直观的道路,这就是「纯粹直观行」。然而,如果走上「禅定」的道路,例如证入第一禅天正受等,而又据此遵循诸如「见清净道」等的直观道路,这就称为「止观行」。

   有关这两种道路,在第一种「止观行」的例子中,透过众所皆知的三种禅定,如「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这三种「禅定道”就可以具足「禅定」与「心清净道」的功能。

   不过,在第二种「止观行」的例子中,经由「遍作三昧」、「近行三昧」以及「根本定」这三种「禅定道」,就可以具足「禅定」与「心清净道」的功能;之後,在「直观」阶段,透过众所皆知的「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这三种禅定,就可以具足「禅定」与「心清净道」的功能。

   不过,在先前的「戒清净道”与「身念住」的阶段中,这三种「禅定道」则具足了“刹那三昧」的功能。

   在此结束了有关「禅定蕴道」的讨论。

   在安立了「戒清净道」与「身念住」之後,这两种「慧蕴道」就同时具足了「纯粹观行」与「止观行」当中的「智慧」功能。这些论述与「世间道」、「出世间道」都是有所关连的。

   现在我要陈述「出世间道」当中的预流果道。请务必记住,本书的对象是圣者中的最低层级,称之为「乾观的预流者」(bon…

《《阿罗汉的足迹》:《三十七道品导引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念住呼吸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