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罗汉的足迹》:《三十七道品导引手册》▪P11

  ..续本文上一页中欠缺任何一种,就不可能从这些各别相对的恶法中摆脱出来。

   在“五力」中,精进力与慧力也是「如意足」。因此,如果这二力够强大、相辅相成的话,就不会发生因其他三力过弱而无法在「直观」上安立的情形。以佛陀住世的舍卫城为例,共有五千零五十万位的修行人从世间的罪恶中证得解脱。

   不了解“如意足”、「根」、「力」等功能的修行人,不会知道为何他们的“欲望」是脆弱的,以及用什么对治他们。他们不知道要安立什么法,甚至连想要安立的欲望从未生起过。因此,「圣种法」直到现代还是处於消失的边缘。

   例如,有一种公牛,叫做「牛王」(usadha 译者按:牡牛),这只牛王的价值远超过千万头普通的公牛。如果这只牛王明显的特徵被认出来了,它会被妥适的饲养、培育,它的四肢会发达,体能会增强。然後,牛王会保护上百的家畜,防止狮、豹的侵入。只要是有牛王在的牧场,就可以避免大部份的疾病与传染病。一般人的居家环境,要是周遭安插木桩,每七间房子成一列,朝同一方向。就可以避免大部份的疾病与传染病。就好像那迪·毗萨拉公牛可以同时拉动五百辆的二轮货车

   一样(译按:参见《小部》本生经 Ekaka Nipata,Kurunga-vagga,28 Nanndi- Visala-Jataka)。

   如果这只牛王的主人对於这些情形,一无所知,因此没有加以适当的饲养、培育,只像一般公牛一样去照料。如果这位主人将这只公牛跟其他公牛一样对待,一同去耕种,一同去拉二轮货车,那么这只牛王明显的特徵与四肢就不会发育,它的体能还是潜伏的。这只牛王会像其他公牛一样的生长、死亡。

   不过,一位内行的主人就会将这只牛王与其他公牛隔离开来,将它安置在一间特别建造的牛舍当中。这位主人会铺上乾净的细沙,屋顶上加盖天花板,清除这间牛舍里排泄物,并以适合人类食用的米、豆饲养。这位主人会替它洗净,然後再抹上香料。在这种情形下,这只牛王的明显特徵与四肢会发育成长,并且培育出巨大的体能。

   在当今的佛法时期里,未了的修行人就像公牛的主人,这些未了修行人的五力就像牛王,论藏中的《正念分别论》、《正勤分别论》、《如意足分别论》、《根分别论》、《觉支分别论》、《道支分别论》,经藏中的《大念住经》、《念住相应》、《正勤相应》、《根相应》、《力相应》、《觉支相应》,就像世间上的说明书,可以指出牛王明显的特徵,以及如何加以适当的饲养、培育,使牛王的体魄强壮。

   这些未了的修行人,由於无知的缘故,无法经由禅修的工夫来开发五力,因而满足於佛法中初阶的成就,例如布施、持戒、研究经教等,就像不认识牛王的主人,不会给予适当的养育一样。

   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著许多世间的事业。这些事业可以经由财富的力量来完成,有些亊业则可以经由知识的力量来完成。甚至在土地的耕作上,也需要几种力量来完成。有时候,首先需要储蓄财富的力量,其余才是知识的力量。先前的教育与研究凝成了知识的力量。

   同样的,在佛法中,为了修习「禅定」、“直观」,以及证得圣道、果与涅槃,就需要「五力」。当这些「力”先累积了,上述的巨大工作才有可能发展。连五力之力都没有具足的人,就不可能激起去进行这些巨大任务的欲望,这些巨大的工作就不会在今生中完成。他们过得很不用心,也缺少决定的力量。如果向他们说,可以完成这些任务,他们也不想听。他们不知道这些障碍的思想之所以降临到他们,是因为他们在「力」上面全然荒芜。他们在「波罗蜜」或“二因」或现世的门前感到羞愧。(译按:有些人相信除非「波罗蜜」成熟了,否则是不会证得圣道与圣果;有些人相信现在是“二因」时代,因此,在今生是没有办法证得圣道与圣果。)

   不过,如果这些人在「正念」当中的一项功课安立起来,例如「出入息念」,如果他们因而建立「信力」、「精进力」、「念力」,这种顽强的思想一定会消失,而善业思想必然会生起。这是因为他们已经开发了强势的力量。

   这就是如何开发这种力量的方式。虽然这种修行人还下能证入「名」与“色」;可是,经由对於「财、食、味欲望」、「世间财欲望」的控制,还是可以开发出微弱的「信」;经由「懈怠」的控制,还是可能开发出微弱的「精进」;经由「散乱」与「迷惑」的控制也可以增强「禅定」与「智慧」。当开发这些「力」的时候,他的内心必然会发生变化。

   例如,一位饱受麻疯病折磨的人,他对於一般事物与世间的事业会失去兴趣。但是如果用适当的药物治疗,这种大病就会逐渐痊愈,脱离冷漠感,重新振奋起来。这是不可避免的。“欲望」、「懈怠」、「失念」、「散乱」、「迷惑」这种恶业,就像五种大病;佛法中的「禅定」、「直观」就像世间的庶务与事业;例如,四念住的「出入息念」,就像用药物去治疗。其余的类比就很容易了解了。

   因此,佛陀会如是说:

   「修习信力!

   修习精进力!

   修习念力!

   修习定力!

   修习慧力!」(译按:见经藏·《相应部》·大品·力相应第六,Ganga- peyyala-vagga,Baladi-Sutta 第一经至第十二经)

   在这个世界上,建筑师的力量是依靠完善的工具,例如锥子、凿子、斧、刀、锯子等等。只有当这位建筑师拥有这种力量,他才有可能著手去建立寺庙、房舍等等。在木匠、铁匠、金匠、木雕师等人的工作上,他们也分别有各自的力量,他们的力量包括了完善的工具与配备,只有这样子,他们才能完成他们的工作。

   同样的,在佛法中,为了证得「道智」(四向)、「果智」(四果),修习「禅定」与「直观」的工具包括了「修习信」、「修习精进」、「修习念」、「修习定」、「修习慧」,并且是经由「四念住」中的「出入息念」来开发的。「五力」就是瑜伽行者的力量(译者按:yogavacara 是指修习「禅定”,或修习「直观」,或两者兼修的人)。因此,在佛法中,想要在修习禅定、直观有所成就,必须开发五力。这就是上面所引述的偈颂中「修习」(bhaveti)的意义。

  第七章 七觉支(Sambojjhanga)

  

   「所谓的“正觉”,就是指可以清晰地觉察到四圣谛。所谓的“觉支”,就是指出世间道的智慧,智慧之道的构成因素。”

   鸟儿首先是以蛋的形式从母鸟的子宫中分娩出来,其次是啄破蛋壳而出。当雏鸟的羽毛长齐了,它们就会离开巢窝,想飞往哪里就飞往哪里。同样的,在瑜伽行者的例子中,当他们成功地安立在「身念住」上,或者贯彻完成「禅定」功课的时候,可以先从累世轮回所带来的心灵混乱中解脱出来。其次是,当他们证得了「直观」,可以觉察到「名」、「色」、「蕴」等等,就可以从无知的粗劣状态中解脱出来。最後,当「七觉支」开发了,成熟了,瑜伽行者在出世间的智慧之道上,完全圆满了,羽翼丰满,证得了所谓「正觉」的智慧之道,因而可以从世间的庸俗状态解脱出来。他们从凡夫的境界中解脱出来,进而证得圣人出世间或涅槃的境界。

   「七觉支」,分别是:

   一、念等觉支。

   二、择法等觉支。

   三、精进等觉支。

   四、喜等觉支。

   五、轻安等觉支。

   六、定等觉支。

   七、舍等觉支。

   「念的内在因素」(Sati-cetasika,译按:或译为「念心所」),计有「念住”、「念根」、「念力」、「正念道支」,这就是所谓的念等觉支。

   「慧的内在因素」(Panna-cetasika,译按:或译为「慧心所」),「观神足」、「慧根」、「慧力」、「正见道支」,这就是所谓的「择法等觉支」。另外,慧的种清净道(译按:参见第五章的相关注解),开始是「见清净」,其次是「三随观智」、“十观智」,这些都称为「择法等觉支」。正如棉花的种子必须经过推磨整理之後、才能制造出棉花一样,修行人反覆以「直观, 智」观照五蕴的过程,就称为「择法」。

   「精进的内在因素」(Vlriya-cetasika,译按:或译为「精进心所」),计有「正勤」、「勤神足」、「精进根」、「精进力」、以及「正精进道支」,这都是所谓的「精进等觉支」。

   安立在“念住」之後,例如「身念住」,一旦观照、觉察的历程持续增加中,喜悦与快乐就会出现,这就是所谓的「喜等觉支」。

   当内心的混乱、念头与思绪中止了,在修行的身心上就会经历平稳、宁静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轻安等觉支」,它是「身轻安」与「心轻安」的内在因素。

   所谓的「定根」、「定力」与「定道」的「禅定诸法」,就是所谓的「定等觉

   支」。另外,与「禅定」的功夫、「心清净道”有关的「遍作定”、「近行定”、“根本定」或「八正定」,以及与「慧清净道”有关的「空定」、「无相定」、“无愿定」,也都称为「定等觉支」。而伴随「直观智”或「道智」与「果智」而生起的「定」,就以「空定」、「无相定”与「无愿定」这些名词来称呼。

   当修行人在「业处」的工夫还是缺少方法或系统,就必须多在身心上加以锻练;不过,一旦具备了方法与系统,修行人就可以自在了,不必限制在这种身心的锻练努力上。这种自在,就是所谓的「中舍性心所」(译按:平静的内在因素)。这就是「舍等觉支”。

   当一位瑜伽行者可以充分拥有「七觉支”,就会在佛法内享受到一位沙门的喜悦与快乐,而这种喜悦与快乐是任…

《《阿罗汉的足迹》:《三十七道品导引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念住呼吸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