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中欠缺任何一種,就不可能從這些各別相對的惡法中擺脫出來。
在“五力」中,精進力與慧力也是「如意足」。因此,如果這二力夠強大、相輔相成的話,就不會發生因其他叁力過弱而無法在「直觀」上安立的情形。以佛陀住世的舍衛城爲例,共有五千零五十萬位的修行人從世間的罪惡中證得解脫。
不了解“如意足”、「根」、「力」等功能的修行人,不會知道爲何他們的“欲望」是脆弱的,以及用什麼對治他們。他們不知道要安立什麼法,甚至連想要安立的欲望從未生起過。因此,「聖種法」直到現代還是處於消失的邊緣。
例如,有一種公牛,叫做「牛王」(usadha 譯者按:牡牛),這只牛王的價值遠超過千萬頭普通的公牛。如果這只牛王明顯的特徵被認出來了,它會被妥適的飼養、培育,它的四肢會發達,體能會增強。然後,牛王會保護上百的家畜,防止獅、豹的侵入。只要是有牛王在的牧場,就可以避免大部份的疾病與傳染病。一般人的居家環境,要是周遭安插木樁,每七間房子成一列,朝同一方向。就可以避免大部份的疾病與傳染病。就好像那迪·毗薩拉公牛可以同時拉動五百輛的二輪貨車
一樣(譯按:參見《小部》本生經 Ekaka Nipata,Kurunga-vagga,28 Nanndi- Visala-Jataka)。
如果這只牛王的主人對於這些情形,一無所知,因此沒有加以適當的飼養、培育,只像一般公牛一樣去照料。如果這位主人將這只公牛跟其他公牛一樣對待,一同去耕種,一同去拉二輪貨車,那麼這只牛王明顯的特徵與四肢就不會發育,它的體能還是潛伏的。這只牛王會像其他公牛一樣的生長、死亡。
不過,一位內行的主人就會將這只牛王與其他公牛隔離開來,將它安置在一間特別建造的牛舍當中。這位主人會鋪上乾淨的細沙,屋頂上加蓋天花板,清除這間牛舍裏排泄物,並以適合人類食用的米、豆飼養。這位主人會替它洗淨,然後再抹上香料。在這種情形下,這只牛王的明顯特徵與四肢會發育成長,並且培育出巨大的體能。
在當今的佛法時期裏,未了的修行人就像公牛的主人,這些未了修行人的五力就像牛王,論藏中的《正念分別論》、《正勤分別論》、《如意足分別論》、《根分別論》、《覺支分別論》、《道支分別論》,經藏中的《大念住經》、《念住相應》、《正勤相應》、《根相應》、《力相應》、《覺支相應》,就像世間上的說明書,可以指出牛王明顯的特徵,以及如何加以適當的飼養、培育,使牛王的體魄強壯。
這些未了的修行人,由於無知的緣故,無法經由禅修的工夫來開發五力,因而滿足於佛法中初階的成就,例如布施、持戒、研究經教等,就像不認識牛王的主人,不會給予適當的養育一樣。
在這個世界上,存在著許多世間的事業。這些事業可以經由財富的力量來完成,有些亊業則可以經由知識的力量來完成。甚至在土地的耕作上,也需要幾種力量來完成。有時候,首先需要儲蓄財富的力量,其余才是知識的力量。先前的教育與研究凝成了知識的力量。
同樣的,在佛法中,爲了修習「禅定」、“直觀」,以及證得聖道、果與涅槃,就需要「五力」。當這些「力”先累積了,上述的巨大工作才有可能發展。連五力之力都沒有具足的人,就不可能激起去進行這些巨大任務的欲望,這些巨大的工作就不會在今生中完成。他們過得很不用心,也缺少決定的力量。如果向他們說,可以完成這些任務,他們也不想聽。他們不知道這些障礙的思想之所以降臨到他們,是因爲他們在「力」上面全然荒蕪。他們在「波羅蜜」或“二因」或現世的門前感到羞愧。(譯按:有些人相信除非「波羅蜜」成熟了,否則是不會證得聖道與聖果;有些人相信現在是“二因」時代,因此,在今生是沒有辦法證得聖道與聖果。)
不過,如果這些人在「正念」當中的一項功課安立起來,例如「出入息念」,如果他們因而建立「信力」、「精進力」、「念力」,這種頑強的思想一定會消失,而善業思想必然會生起。這是因爲他們已經開發了強勢的力量。
這就是如何開發這種力量的方式。雖然這種修行人還下能證入「名」與“色」;可是,經由對於「財、食、味欲望」、「世間財欲望」的控製,還是可以開發出微弱的「信」;經由「懈怠」的控製,還是可能開發出微弱的「精進」;經由「散亂」與「迷惑」的控製也可以增強「禅定」與「智慧」。當開發這些「力」的時候,他的內心必然會發生變化。
例如,一位飽受麻瘋病折磨的人,他對於一般事物與世間的事業會失去興趣。但是如果用適當的藥物治療,這種大病就會逐漸痊愈,脫離冷漠感,重新振奮起來。這是不可避免的。“欲望」、「懈怠」、「失念」、「散亂」、「迷惑」這種惡業,就像五種大病;佛法中的「禅定」、「直觀」就像世間的庶務與事業;例如,四念住的「出入息念」,就像用藥物去治療。其余的類比就很容易了解了。
因此,佛陀會如是說:
「修習信力!
修習精進力!
修習念力!
修習定力!
修習慧力!」(譯按:見經藏·《相應部》·大品·力相應第六,Ganga- peyyala-vagga,Baladi-Sutta 第一經至第十二經)
在這個世界上,建築師的力量是依靠完善的工具,例如錐子、鑿子、斧、刀、鋸子等等。只有當這位建築師擁有這種力量,他才有可能著手去建立寺廟、房舍等等。在木匠、鐵匠、金匠、木雕師等人的工作上,他們也分別有各自的力量,他們的力量包括了完善的工具與配備,只有這樣子,他們才能完成他們的工作。
同樣的,在佛法中,爲了證得「道智」(四向)、「果智」(四果),修習「禅定」與「直觀」的工具包括了「修習信」、「修習精進」、「修習念」、「修習定」、「修習慧」,並且是經由「四念住」中的「出入息念」來開發的。「五力」就是瑜伽行者的力量(譯者按:yogavacara 是指修習「禅定”,或修習「直觀」,或兩者兼修的人)。因此,在佛法中,想要在修習禅定、直觀有所成就,必須開發五力。這就是上面所引述的偈頌中「修習」(bhaveti)的意義。
第七章 七覺支(Sambojjhanga)
「所謂的“正覺”,就是指可以清晰地覺察到四聖谛。所謂的“覺支”,就是指出世間道的智慧,智慧之道的構成因素。”
鳥兒首先是以蛋的形式從母鳥的子宮中分娩出來,其次是啄破蛋殼而出。當雛鳥的羽毛長齊了,它們就會離開巢窩,想飛往哪裏就飛往哪裏。同樣的,在瑜伽行者的例子中,當他們成功地安立在「身念住」上,或者貫徹完成「禅定」功課的時候,可以先從累世輪回所帶來的心靈混亂中解脫出來。其次是,當他們證得了「直觀」,可以覺察到「名」、「色」、「蘊」等等,就可以從無知的粗劣狀態中解脫出來。最後,當「七覺支」開發了,成熟了,瑜伽行者在出世間的智慧之道上,完全圓滿了,羽翼豐滿,證得了所謂「正覺」的智慧之道,因而可以從世間的庸俗狀態解脫出來。他們從凡夫的境界中解脫出來,進而證得聖人出世間或涅槃的境界。
「七覺支」,分別是:
一、念等覺支。
二、擇法等覺支。
叁、精進等覺支。
四、喜等覺支。
五、輕安等覺支。
六、定等覺支。
七、舍等覺支。
「念的內在因素」(Sati-cetasika,譯按:或譯爲「念心所」),計有「念住”、「念根」、「念力」、「正念道支」,這就是所謂的念等覺支。
「慧的內在因素」(Panna-cetasika,譯按:或譯爲「慧心所」),「觀神足」、「慧根」、「慧力」、「正見道支」,這就是所謂的「擇法等覺支」。另外,慧的種清淨道(譯按:參見第五章的相關注解),開始是「見清淨」,其次是「叁隨觀智」、“十觀智」,這些都稱爲「擇法等覺支」。正如棉花的種子必須經過推磨整理之後、才能製造出棉花一樣,修行人反覆以「直觀, 智」觀照五蘊的過程,就稱爲「擇法」。
「精進的內在因素」(Vlriya-cetasika,譯按:或譯爲「精進心所」),計有「正勤」、「勤神足」、「精進根」、「精進力」、以及「正精進道支」,這都是所謂的「精進等覺支」。
安立在“念住」之後,例如「身念住」,一旦觀照、覺察的曆程持續增加中,喜悅與快樂就會出現,這就是所謂的「喜等覺支」。
當內心的混亂、念頭與思緒中止了,在修行的身心上就會經曆平穩、甯靜的過程,這就是所謂的「輕安等覺支」,它是「身輕安」與「心輕安」的內在因素。
所謂的「定根」、「定力」與「定道」的「禅定諸法」,就是所謂的「定等覺
支」。另外,與「禅定」的功夫、「心清淨道”有關的「遍作定”、「近行定”、“根本定」或「八正定」,以及與「慧清淨道”有關的「空定」、「無相定」、“無願定」,也都稱爲「定等覺支」。而伴隨「直觀智”或「道智」與「果智」而生起的「定」,就以「空定」、「無相定”與「無願定」這些名詞來稱呼。
當修行人在「業處」的工夫還是缺少方法或系統,就必須多在身心上加以鍛練;不過,一旦具備了方法與系統,修行人就可以自在了,不必限製在這種身心的鍛練努力上。這種自在,就是所謂的「中舍性心所」(譯按:平靜的內在因素)。這就是「舍等覺支”。
當一位瑜伽行者可以充分擁有「七覺支”,就會在佛法內享受到一位沙門的喜悅與快樂,而這種喜悅與快樂是任…
《《阿羅漢的足迹》:《叁十七道品導引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