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象、马的感觉。从“不可靠性」中解脱出来,是指在佛法中掌握住,并且觉察到真正的实相。
如果可以清晰地觉察到苦谛,当然,其余三谛也可以清晰地觉察到。在觉察“四圣谛」中,一般凡夫是以「随觉智」(anubodha-nana)来认识的,圣人则是以「通达智」(pativedha-nana)来认识的。「随觉智」就像在晚上看到闪光,但并不是看到火。虽然没有直接看到火,只是看到反射出来的闪光,却是可以确知有火存在。直接看到火,就像是「通达智」。
「修习信根,修习精进根,修习念根,修习定根,修习慧根。」(译按:见《相应部》大品·根相应·Sukarakhata 品·Sukarakhata 第八经)
这些由佛陀说的巴利文句,其意义是应该修习、开发「五根」(心灵的功能),以便易於修行「禅定」与「直观」的伟大功课。
要是没有开发出「五根」,我们称之为一个人的「蕴」,就像一个国家没有领导人或国王;就像由原始部落居住的山林,没有政府存在。一个没有领导人或国王的国家,就没有法律,在那里,人是不受规约的。就像动物一样,强者掠夺弱者。同样的,一位没有开发出「五根」的人,他的内心是迷惑的,会受到污染的骚动。就像一位充斥恶灵的人;不可能听到诸如「iti pi so ……(世尊的确是……)」或「因缘」的偈颂。当一位没有开发由「五根」的人,听闻到有关缘起或修习心灵的开示,他们会迅速生起相反的批评。对他们而言,想在「禅定」与「直观」的功课中全心投入的欲望从未生起过。
另一方面,一位开发出「五根」的人,就像由一位正义、执法的国王所统治的国家,类似中型的村镇与部落,存在著政府行政单位。这样人不会被各种纷乱的理论所动摇。佛陀所开示的唯一道路上,他是肯定的。一旦听闻到缘起法或内心开发的修行开示,他的心就会很清澈、柔和。他肯定会在「禅定」、「直观」的功课上全心投入。
为此,这世界上所生起的两种欲望,不是众生的任务,而是依赖「五根」的开发。如果没有开发「根」,其中的一种欲望会生起。如果开发了「根」,这种欲望会消失,另一种新的欲望必会生起。「根」愈是展开,这种新的欲望就会增强。当“五根」全部建立起来,对於「道」、「果」的欲望将会直接出现。因此,众生必须开发「五根」,才可以将「自然信」、「精进」、“念」、「定」、「慧」提升至巅峰的境界。
第六章 五 力(balani)
“力」的定义是:「对治障碍,所以称为“力”。」(译按:参见雷迪大师:《第一义谛手册》)
巴利圣典上说:「无论何时遇见障碍,都会有一种无畏的稳定,因此,称为“力”。」(译按:见《增支部》ekaka nipatatthakatha,6.apara accharasanghata-vagga-vannana)
如同「根”的情形一样,「力」有五种,分别是:
一、信力。
二、精进力。
三、念力。
四、定力。
五、慧力。
为了摧毁「身见」的王国,他们是五位将军或指挥官。对於佛法中的比丘与凡夫而言,他们是五种可以依赖的力量。
如同「信根」的情形一样,「信力」有两种,分别是:
一、自然信。
二、定信。
「自然信」是指没有经过特别的修持与开发,而是依照环境与贪欲而生起的,因此,只能产生布施、持戒等「自然善业」。「自然信」没有力量克服「贪欲」,相反的,「贪欲」掌握住「自然信」。
这是说明「贪欲」如何以强力掌握住「自然信」,巴利圣典中提到四种圣人的传统修法(圣种法ariya-vamsa-dhamma。译按:参见《增支部》Catukka-Nipata Pathama-pannasaka,8 ariyavamsa-Sutta),就如同太阳、月亮清澈地存在於天空中。
这四种修法是:
一、在食物上很容易满足。(乞食)
二、在衣服上很容易满足。(粪扫衣)
三、在居住上很容易满足。(树下坐)
四、在修习中发现喜乐。(身心寂静)
这四种修法形成了「信」。在现代,「信」这位伟大的国王还是很隐匿、很沉沦。今天,众生都是在物质的生活上享乐,在世间的职务、尊严与荣耀上享乐,在满足快乐的生活、世间的财富与权势上的享乐。因此,「贪欲」这位巨大的国王就像大海包围岛屿一样明显。这说明了「自然信」在这世界上的脆弱。
「定信」则是在诸如吸入、呼出的「身念住」中,修习有所成就,并消除了心灵的不安与骚动之後才生起的,这种「定信」可以驱除在财、食、味上享乐的「贪
欲”。这种“定信」可以将比丘、凡夫从沉溺在三种「贪欲」的汪洋中拯救出来,让他们到达由「圣种法」所构成的「信」的王国当中。在「三十七道品」中,就是需要这种「信」。
在「精进」的两种型态中,「自然精进」是指,没有经过修持的开发,随机缘而懈怠,并产生布施、持戒、研读圣典等「自然善业」。这种“自然精进」并不能驱逐懈怠,反而屈服於懈怠,顺从懈怠。这说明了懈怠是如何征服自然精进。
当众生遇见佛法,就会认识到,在过去无止尽的轮回中,他们一直是「身见」、「恶行」与「苦界」的眷属。巴利圣典很清楚地指出,「圣种法」是可以驱除懈怠,全心全意投入修习,并且在这种修习中获得解脱。
驱除懈怠行为可以这样描述:具备了「诸学」(译按:佛法的训练),并且在戒坛上受戒成为比丘,依「诸学」而行,就是:
「以树根为出入的住所,因此,今生就修持树下住支的苦行。」(译按:参见《律藏》·大犍度·第四品)
为了遵循“诸学」,如果一位修行人以森林中的树木为住所,「只依乞食维生,不依赖别人,坚定地遵守头陀苦行。」而且小心谨慎地修持「身念住」,这些精进的行为就可以驱除由懈怠而生起的恶业。他们都是属於精进领域当中的行为。
在现代的世界中,这种「精进」的领域非常模糊。时至今日,比丘虽然已经警觉到他们处於「身见」、「恶行」,并且在「苦界」中再生的众生阶层当中,他们还是居住在由布施者所建立的村落中,并且从接受大量的供养与利益中享乐。他们没有能力抛弃这个社会的其他人士,如「懈怠”领域中的一切行为,而这种「懈怠」的领域,就像大海淹没岛屿一样的明显。这说明了“自然精进」的脆弱。
只有「修习精进」,才能让修行人安於极少的睡眠,经常保持机警、主动、无惧、大胆、踏实地独居,内心相当坚定,这样才可以驱除懈怠。在“三十七道品”中,需要这种「修习精进」。
在以下简要的解释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念力」、「定力」、「慧力」的详细意义。在此,我只是提供一种精简的说明。
「念」的反面是称为「失念」(译按:或「忘念」)的恶业。「失念」是指,没有能力在「禅定」(如:「身念住」)或「直观」中投入,不能够专心一致,不能够控制自己的心灵,而随意飘荡在其他的思想对象上,而不是在修行所专注的对象上。「自然念」是与生俱来的,可是没有能力驱除失念,只有「修习念」才能驱除。
「禅定」的反面是「散乱」的不善法,包括了在「修习作意」上,心灵没有能力专一、不安与散乱。在诸多对象上生起杂念,而不是制心一处,没有能力控制住心灵,专注在一个对象上。「自然定」没有能力驱除散乱的不善法,只有「修习定」才有能力。
「慧」的反面是「迷惑」的不善法,包括了无知、欠缺明晰、模糊以及缺少心灵的光明。黑暗环伺著心灵。这种迷惑不可能由「自然慧」来驱除,也不可能由饱读三藏经典知识的「教法智」(pariyatti-panna)来驱除。只有安立在「身念住」上的「修习智慧」才有能力逐步驱除这种「迷惑」。
在此说明了与「五力」各自相对立的五种不善法的意义。
这五种相对立的不善法:一、贪欲。二、懈怠,或无力承受痛,或在对治的工作上欠缺无畏的力量。三、失念。四、散乱。五、迷惑。可以对治、驱除这些恶业的五种法,称为「力」。如果「五力」当中有任何一力是脆弱的,就如同「未了行者」在「禅定」与「直观」上就不可能有所成就。
因此,有些人可以从贪欲的领域中脱离出来,这是因为他们的「信力」强而有力的缘故。他们摆脱了对於财、食、色与世间尊严荣耀的执著。可是,因为他们在其余的四种力上有所欠缺,所以还是不能达到圆满具足的境界。
有些人可以从贪欲、懈怠的领域中脱离出来,这是因为他们的「信力」与「精
进力」强而有力的缘故。他们持续不断地遵守善法——树下住支以及修持头陀行。可是因为他们在其余的三种力上有所欠缺,就没有能力修习「身念住」,或者修持「禅定」与「直观」。
有些人在前三种力上非常强烈,因此,能够在「身念住」上安立,他们可以在观吸入、呼出上或身体的骸骨上达到专注。可是因为在其余的两种力上有所欠缺,就不能在「禅定」与「直观」上有所安立。
有些人可以入禅定,这是因为他们前四种力非常强烈,可是,因为他们在「慧力」上是很脆弱,就没有能力在「直观」上有所安立。
有些人在慧力上强而有力,精通三藏,明了第一义谛,可是因为在其余的四种力上有所欠缺,他们不能从贪欲、懈怠、失念、散乱中摆脱出来,就生活在这些恶业当中,而且在这些恶业当中死亡。如此,一位修行人一旦在这些「力」…
《《阿罗汉的足迹》:《三十七道品导引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