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象、馬的感覺。從“不可靠性」中解脫出來,是指在佛法中掌握住,並且覺察到真正的實相。
如果可以清晰地覺察到苦谛,當然,其余叁谛也可以清晰地覺察到。在覺察“四聖谛」中,一般凡夫是以「隨覺智」(anubodha-nana)來認識的,聖人則是以「通達智」(pativedha-nana)來認識的。「隨覺智」就像在晚上看到閃光,但並不是看到火。雖然沒有直接看到火,只是看到反射出來的閃光,卻是可以確知有火存在。直接看到火,就像是「通達智」。
「修習信根,修習精進根,修習念根,修習定根,修習慧根。」(譯按:見《相應部》大品·根相應·Sukarakhata 品·Sukarakhata 第八經)
這些由佛陀說的巴利文句,其意義是應該修習、開發「五根」(心靈的功能),以便易於修行「禅定」與「直觀」的偉大功課。
要是沒有開發出「五根」,我們稱之爲一個人的「蘊」,就像一個國家沒有領導人或國王;就像由原始部落居住的山林,沒有政府存在。一個沒有領導人或國王的國家,就沒有法律,在那裏,人是不受規約的。就像動物一樣,強者掠奪弱者。同樣的,一位沒有開發出「五根」的人,他的內心是迷惑的,會受到汙染的騷動。就像一位充斥惡靈的人;不可能聽到諸如「iti pi so ……(世尊的確是……)」或「因緣」的偈頌。當一位沒有開發由「五根」的人,聽聞到有關緣起或修習心靈的開示,他們會迅速生起相反的批評。對他們而言,想在「禅定」與「直觀」的功課中全心投入的欲望從未生起過。
另一方面,一位開發出「五根」的人,就像由一位正義、執法的國王所統治的國家,類似中型的村鎮與部落,存在著政府行政單位。這樣人不會被各種紛亂的理論所動搖。佛陀所開示的唯一道路上,他是肯定的。一旦聽聞到緣起法或內心開發的修行開示,他的心就會很清澈、柔和。他肯定會在「禅定」、「直觀」的功課上全心投入。
爲此,這世界上所生起的兩種欲望,不是衆生的任務,而是依賴「五根」的開發。如果沒有開發「根」,其中的一種欲望會生起。如果開發了「根」,這種欲望會消失,另一種新的欲望必會生起。「根」愈是展開,這種新的欲望就會增強。當“五根」全部建立起來,對於「道」、「果」的欲望將會直接出現。因此,衆生必須開發「五根」,才可以將「自然信」、「精進」、“念」、「定」、「慧」提升至巅峰的境界。
第六章 五 力(balani)
“力」的定義是:「對治障礙,所以稱爲“力”。」(譯按:參見雷迪大師:《第一義谛手冊》)
巴利聖典上說:「無論何時遇見障礙,都會有一種無畏的穩定,因此,稱爲“力”。」(譯按:見《增支部》ekaka nipatatthakatha,6.apara accharasanghata-vagga-vannana)
如同「根”的情形一樣,「力」有五種,分別是:
一、信力。
二、精進力。
叁、念力。
四、定力。
五、慧力。
爲了摧毀「身見」的王國,他們是五位將軍或指揮官。對於佛法中的比丘與凡夫而言,他們是五種可以依賴的力量。
如同「信根」的情形一樣,「信力」有兩種,分別是:
一、自然信。
二、定信。
「自然信」是指沒有經過特別的修持與開發,而是依照環境與貪欲而生起的,因此,只能産生布施、持戒等「自然善業」。「自然信」沒有力量克服「貪欲」,相反的,「貪欲」掌握住「自然信」。
這是說明「貪欲」如何以強力掌握住「自然信」,巴利聖典中提到四種聖人的傳統修法(聖種法ariya-vamsa-dhamma。譯按:參見《增支部》Catukka-Nipata Pathama-pannasaka,8 ariyavamsa-Sutta),就如同太陽、月亮清澈地存在於天空中。
這四種修法是:
一、在食物上很容易滿足。(乞食)
二、在衣服上很容易滿足。(糞掃衣)
叁、在居住上很容易滿足。(樹下坐)
四、在修習中發現喜樂。(身心寂靜)
這四種修法形成了「信」。在現代,「信」這位偉大的國王還是很隱匿、很沈淪。今天,衆生都是在物質的生活上享樂,在世間的職務、尊嚴與榮耀上享樂,在滿足快樂的生活、世間的財富與權勢上的享樂。因此,「貪欲」這位巨大的國王就像大海包圍島嶼一樣明顯。這說明了「自然信」在這世界上的脆弱。
「定信」則是在諸如吸入、呼出的「身念住」中,修習有所成就,並消除了心靈的不安與騷動之後才生起的,這種「定信」可以驅除在財、食、味上享樂的「貪
欲”。這種“定信」可以將比丘、凡夫從沈溺在叁種「貪欲」的汪洋中拯救出來,讓他們到達由「聖種法」所構成的「信」的王國當中。在「叁十七道品」中,就是需要這種「信」。
在「精進」的兩種型態中,「自然精進」是指,沒有經過修持的開發,隨機緣而懈怠,並産生布施、持戒、研讀聖典等「自然善業」。這種“自然精進」並不能驅逐懈怠,反而屈服於懈怠,順從懈怠。這說明了懈怠是如何征服自然精進。
當衆生遇見佛法,就會認識到,在過去無止盡的輪回中,他們一直是「身見」、「惡行」與「苦界」的眷屬。巴利聖典很清楚地指出,「聖種法」是可以驅除懈怠,全心全意投入修習,並且在這種修習中獲得解脫。
驅除懈怠行爲可以這樣描述:具備了「諸學」(譯按:佛法的訓練),並且在戒壇上受戒成爲比丘,依「諸學」而行,就是:
「以樹根爲出入的住所,因此,今生就修持樹下住支的苦行。」(譯按:參見《律藏》·大犍度·第四品)
爲了遵循“諸學」,如果一位修行人以森林中的樹木爲住所,「只依乞食維生,不依賴別人,堅定地遵守頭陀苦行。」而且小心謹慎地修持「身念住」,這些精進的行爲就可以驅除由懈怠而生起的惡業。他們都是屬於精進領域當中的行爲。
在現代的世界中,這種「精進」的領域非常模糊。時至今日,比丘雖然已經警覺到他們處於「身見」、「惡行」,並且在「苦界」中再生的衆生階層當中,他們還是居住在由布施者所建立的村落中,並且從接受大量的供養與利益中享樂。他們沒有能力抛棄這個社會的其他人士,如「懈怠”領域中的一切行爲,而這種「懈怠」的領域,就像大海淹沒島嶼一樣的明顯。這說明了“自然精進」的脆弱。
只有「修習精進」,才能讓修行人安於極少的睡眠,經常保持機警、主動、無懼、大膽、踏實地獨居,內心相當堅定,這樣才可以驅除懈怠。在“叁十七道品”中,需要這種「修習精進」。
在以下簡要的解釋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念力」、「定力」、「慧力」的詳細意義。在此,我只是提供一種精簡的說明。
「念」的反面是稱爲「失念」(譯按:或「忘念」)的惡業。「失念」是指,沒有能力在「禅定」(如:「身念住」)或「直觀」中投入,不能夠專心一致,不能夠控製自己的心靈,而隨意飄蕩在其他的思想對象上,而不是在修行所專注的對象上。「自然念」是與生俱來的,可是沒有能力驅除失念,只有「修習念」才能驅除。
「禅定」的反面是「散亂」的不善法,包括了在「修習作意」上,心靈沒有能力專一、不安與散亂。在諸多對象上生起雜念,而不是製心一處,沒有能力控製住心靈,專注在一個對象上。「自然定」沒有能力驅除散亂的不善法,只有「修習定」才有能力。
「慧」的反面是「迷惑」的不善法,包括了無知、欠缺明晰、模糊以及缺少心靈的光明。黑暗環伺著心靈。這種迷惑不可能由「自然慧」來驅除,也不可能由飽讀叁藏經典知識的「教法智」(pariyatti-panna)來驅除。只有安立在「身念住」上的「修習智慧」才有能力逐步驅除這種「迷惑」。
在此說明了與「五力」各自相對立的五種不善法的意義。
這五種相對立的不善法:一、貪欲。二、懈怠,或無力承受痛,或在對治的工作上欠缺無畏的力量。叁、失念。四、散亂。五、迷惑。可以對治、驅除這些惡業的五種法,稱爲「力」。如果「五力」當中有任何一力是脆弱的,就如同「未了行者」在「禅定」與「直觀」上就不可能有所成就。
因此,有些人可以從貪欲的領域中脫離出來,這是因爲他們的「信力」強而有力的緣故。他們擺脫了對於財、食、色與世間尊嚴榮耀的執著。可是,因爲他們在其余的四種力上有所欠缺,所以還是不能達到圓滿具足的境界。
有些人可以從貪欲、懈怠的領域中脫離出來,這是因爲他們的「信力」與「精
進力」強而有力的緣故。他們持續不斷地遵守善法——樹下住支以及修持頭陀行。可是因爲他們在其余的叁種力上有所欠缺,就沒有能力修習「身念住」,或者修持「禅定」與「直觀」。
有些人在前叁種力上非常強烈,因此,能夠在「身念住」上安立,他們可以在觀吸入、呼出上或身體的骸骨上達到專注。可是因爲在其余的兩種力上有所欠缺,就不能在「禅定」與「直觀」上有所安立。
有些人可以入禅定,這是因爲他們前四種力非常強烈,可是,因爲他們在「慧力」上是很脆弱,就沒有能力在「直觀」上有所安立。
有些人在慧力上強而有力,精通叁藏,明了第一義谛,可是因爲在其余的四種力上有所欠缺,他們不能從貪欲、懈怠、失念、散亂中擺脫出來,就生活在這些惡業當中,而且在這些惡業當中死亡。如此,一位修行人一旦在這些「力」…
《《阿羅漢的足迹》:《叁十七道品導引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