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住呼吸
KEEPING THE BREATH IN MIND
泰文原著:尊者阿迦李達摩達羅
Phra Ajaan Lee Dhammadharo
(1953-1960年間的講述)
英文翻譯:譚尼沙羅比丘
Thanissaro Bhikkhu (Geoffrey De Graff)
(1989年10月譯于泰國)
中文翻譯:曾銀湖(2000年5月譯于臺灣)
序
這本書是練習集中心意的一個引導。它們有二部份:第一部份幾乎都是專門在處理心意,但是,因爲心意的安甯,若幹程度地依賴于身體,所以我又增加了第二部份,顯示如何運用身體來饒益心意。
就我自己的修習所觀察的結論,只有一條簡短、容易、有效又愉快,而且幾乎沒什麼會讓你誤入歧途的道路——那就是念住呼吸(安那般那念),也就是佛陀本身用以證得大果的道路。我希望你不要因爲猶疑不定而自己把事情弄得太困難了,這裏抓一些,那裏撈一點;相反的,你應該熱誠地將你的心意安置于接觸你自己的呼吸之上,就呼吸所及的去跟隨它。從那兒,你將會進入解脫內明的階段,導向心意本身,最後,將自行證知正覺——佛陀。那也就是你將證得明確可靠的果證之時。換句話說,如果你讓呼吸隨順它的本性,也讓心意隨順它的的本性,毫無疑問的,你修習的結果將能盡如你所希望的。
一般而言,心意的本性,如果未經訓練就緒,總是陷于主觀的偏見之中,痛若而惡劣。因此我們必須尋找一個規則——一個法——用以訓練我們自己,如果我們希望得到安穩的幸福。如果我們的心意沒有一個內在的規則,沒有一個中心可以安住,我們就會像無家可歸的人。無家可歸的人備極艱辛,太陽、風雨和塵土一定會讓他們經常髒兮兮的,因爲他們沒什麼可以遮蔽的。練習集中心意就是爲你自己建造一個家;剎那定就像一間茅篷;近行定就像一間瓦屋;安止定就像一間用磚砌成的房屋。一旦你有了家,你就有一個安全的地方來保管你的家當,你不用忍受看守它們的辛勞。一個沒有地方可以保管家當的人,必須餐風露宿,日曬雨淋,以看管那些家當。即使如此,他的家當也未必就真的安全了。
不集中的心意也是如此,它跑到別處去搜尋好處,讓它的意念徘徊在各種念頭和偏見之中。即使這些意念是好的,仍不能說我們是安全的,我們就像一個擁有許多珠寶的婦女,如果她戴著珠寶到處亂逛,她是一點也不安全,她的財富可能是她的致命傷。同樣地,如果我們的心意未經禅思訓練以獲得內在的安甯,即使是已經經過開發的戒德,也會輕易地退墮,因爲它們尚未穩固地貯藏在心中。訓練心意達到甯靜安詳,就像把你的家當保存在保險箱裏。
這就是爲什麼我們大多未能從自己的善行中獲得任何好處的道理,我們讓心意陷于各種偏見的擺蕩之中,這些偏見就是我們的敵人,因爲它們有許多機會,讓我們已經具備的戒德雕萎。心意就像盛開的花朵,如果強風和昆蟲騷擾花朵,它可能就沒有機會結果。這裏的花朵是指甯靜的道心,而果實是指快樂的道果。如果我們心意的安甯和快樂是持續的,我們就有機會證得衆所希望的最終利益。
最終的利益就像樹木的心材,其它的利益則像枝葉、嫩芽。如果我們未曾訓練自己的心意,我們所能遇到的就只是表面的利益而已。但是,如果我們的心意是清淨而善良的,外在的一切事物也會跟著變成美好的結果,就像我們的手,如果清潔的話,就不會弄髒它所碰觸的東西;如果骯髒的話,即使最幹淨的衣服也會弄髒。同樣的,如果心意被汙染的話,每一件事都會被弄髒。即使是我們所做的善行也會被弄髒,因爲世間最高的能力——生起一切善、惡、苦、樂的唯一能力——就是心意,心意就像上帝,善、惡、苦、樂全都從心意而來,我們甚至可以稱呼心意爲世間的創造者,因爲世間的和平和永續的安甯都有賴于心意。如果世界會被毀滅,那將會是心意所使然,所以我們必須訓練這世間最重要的部份,成爲世間財富和安甯的中心基礎。
集中心意就是聚集心意潛力的方法,當這些潛力以正確的比率聚集時,它們將賦予你所需要的力量去摧毀敵人——你所有的煩惱和無明。你具備了訓練所生的辨識智,善于抉擇世間和法義的善惡。你的辨識智就像*,如果放得太久沒有裝入子彈裏——也就是集中的心意——它就會潮濕腐朽,或者,如果你粗心大意而讓貪、瞋、癡的火焰籠罩著你,火焰就會在你的手上燃燒。所以不要拖延,把你的*裝入子彈裏,那麼不管什麼時候,你的敵人——煩惱發動攻擊,你都能夠將他擊倒。
任何訓練心意集中的人都會得到庇護。集中的心意就像堡壘,辨識智就像武器。修習心意集中就是保護你于堡壘之中,這是很重要而且值得的事。
戒德,道的第一部份;辨識智是最後一部份,都不是特別地困難,但是要讓心意集中,也就是中間的部份,就需要一些努力,因爲那是強迫心意定型的一件工作。無可否認的,集中心意就像在河中打橋樁,是件困難的事。但是,一旦心意堅固地就位,在開發戒德和辨識智時它就會很管用。戒德就像在此岸這邊打樁,辨識智就像在彼岸那邊打樁。但是,如果中間的橋樁——集中的心意——沒有堅固地定位,你怎能跨越痛苦的洪流?
只有一個方法,我們能夠妥當地達到佛法僧的品德,那就是透過心意開發的修習(禅思)。當我們開發心意使其集中、平靜時,辨識智就會生起,這裏的辨識智並不是指一般的辨識智,而是指唯一直接從心意産生的內明。例如:記起宿生的能力,知道衆生死于此生于彼的能力,和清除心意煩惱的滲漏。這叁種直覺的形式——心意之眼——對于在心意領域上訓練自己的人們,將會生起。但是如果我們徘徊流連,想從色、聲、香、味、觸、法中搜尋知識的話,那就像我們要跟六師外道學習一樣;恰如佛陀,當他(成道前)跟六師外道學習時,是無法獲得正覺的。于是他轉變注意力到自己的心意上,並離開(他們)去獨自修習念住呼吸,做爲他的第一步,一路下去直到最終目標。只要你仍在從六根之中搜尋知識,你就是在跟六師外道學習,但是當你的注意力專注于呼吸——存在于我們每一個人——一直到心意安頓下來而且集中了,你就會有機會遇到真實的事情——佛陀,正覺。
有些人認爲他們不必修習集中心意,只要在辨識智上用功,也能透過辨識智而達到慧解脫。這當然不是真的,無論是慧解脫或心解脫(經由心意的平靜而解脫)都是築基于心意的集中,它們只是程度上的差別而已。像是走路,一般而言,一個人是不會只用單腳走路的,至于那只腳踩得重些,那純屬個人的習慣和特征罷了。
慧解脫是由思惟世間的各種事物和層面開始,直到心意慢慢地平息,一旦它靜止了,直覺地就産生內明(毘婆舍那)——以四聖谛爲觀點的清淨而真實的了解。在心解脫裏則沒有許多的思惟,心意只是單純地被導向安靜,直到它到達安止定的階段。那裏直覺的內明就會生起,讓它可以看到事物的本然之相,這就是心解脫,先得心定,後得辨識智。
一個博學多聞的人,精通文字義理,能夠清楚而正確地诠釋正法律,但是他並未爲心意開發一個內在的中心,就像一個飛行員,能夠清晰地看到雲層和星光,卻不知道(降落的)跑道在那裏。他正面臨大麻煩,如果他飛高一點,就會跑出大氣層,他只能不斷地盤旋,直到油料耗盡而墜毀在荒野裏。
有些人,即使是高學曆,他們的行爲並不比野蠻人來得好,因爲他們已經被捧上雲端。有些人,對自己所學、所知、所想覺得高高在上,不屑修習集中心意,因爲他們覺得那些都比不上他們,因此他們認爲自己當可直趨慧解脫。事實上,他們正趨向災難,就像迷失跑道的飛行員。
修習集中心意就是爲你自己建築一條跑道,然後,當辨識智來臨時,你就能安全地到達解脫。
這就是我們爲什麼要開發正道所有的叁個部份——戒、定、慧——如果我們想要修習完整的法門。否則,我們怎能說自己知道四聖谛呢?因爲正道,之所以被認證是爲聖道,必須是由戒、定、慧所組成,如果我們不以自己的內在來開發它,我們怎麼會知道它?如果我們不知道,我們怎能放下?
一般言之,我們大多數人都喜歡收獲而不喜歡耕耘,我們只希望功德和清淨,但是如果我們沒有完成基礎工作,我們還是會繼續一無所有,就像喜歡金錢卻不愛工作的人一樣,他們怎能成爲善良、可靠的公民?當他們感受到貧困時,就轉而作奸犯科。同樣的,我們志在教義上的成果卻不喜歡下功夫,我們還是會繼續一無所有。只要我們的心意是貧窮的,我們必然就會去尋求其它境界裏的好處——貪欲、利得、名位、樂趣和贊美,即使我們明知這些都是世間的種種誘惑。這是因爲我們並未真正知曉,也就是說我們所做所爲並不真誠。
正道永遠是真實的--戒是真實的,定是真實的,慧是真實的,解脫是真實的。但是如果我們不真實,我們就見不到任何真實的東西。在修習戒、定、慧裏,如果我們不真實,結局就是僞造和仿冒而已。當我們使用僞造和仿冒的東西時,我們就會惹來麻煩,所以我們的心意必須真實,當我們的心意真實時,我們就會嘗到法味,超越世間所有的滋味。
因此,我彙集了下列兩部份作爲念住呼吸的指引。祝安詳。
長老阿迦李達摩達羅
巴羅尼瓦寺·曼谷1953
中譯前言
根據英譯者的敘述,尊者阿迦李達摩達羅(1906-1961)是泰國近代最著名的禅師之一,他喜歡隱居在森林裏修習禅思,因此他的教導系來自個人實際的修行經驗,當然也與佛教的法義相關。
尊者的教導平易近人,善用種種比喻,讓人心領神會。譯者拜讀尊者的教導之後,才知道原來呼…
《念住呼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