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作爲果證因緣的對象(業處)——也一樣地任其受用:】(【】內英譯漏字,系由中譯者推測而譯之)他知道如何顯現「不知」或「知」,如何在他的布教工作中運用「不知」和「知」。至于痛苦的解除,也在他的受用之下,但並不執著于它,因此我們真的可以說他是完全的貫通。
在佛陀能夠如是放下這些事情之前,他首先要全力用功來增長它們,然後才能放下它們。他從富足放下,不像一般人「放下」是出于貧窮的無奈,即使他放下這些事物,它們仍在他的受用之下,他從未摒除在他成就正覺之前所努力的戒、定、慧。他持續運用戒、定、慧的各方面,一直到他般涅槃,即使在他將要涅槃的時刻,仍然全力運用禅定——也就是說,他的般涅槃是發生在有色禅那和無色禅那的定境之間。
所以我們不應該放棄戒、定、慧。有些人不想遵守戒律,因爲他們擔心被束縛住了。有些人不想修習禅定,因爲他們擔心變成白癡或瘋子。事實的真相是,通常我們就已經是既癡又狂了,而修習心意的專注,正是用來終結我們的無知和瘋狂。一旦我們適當地訓練自己,我們就會長養純淨的智慧,就像一顆雕琢的寶石,自然能夠發出光芒,這才是名符其實的真智慧。它個別地爲我們生起,稱之爲:即身觀察,緣自覺知。
我們大都誤解了智慧的本質,我們把虛僞的智慧,混合著種種觀念,並用它來掩飾真正的事物,就像一個人把玻璃塗上水銀,好讓他能夠看到自己和別人的映像,認爲他已經找到一個觀察真理的巧妙方法。實際上,他不過像是一只猴子在照鏡子:一只變成二只,持續玩著映像的把戲,直到水銀被磨掉爲止。那時就變得垂頭喪氣,不知道映像最初是從什麼地方來的。所以當我們獲得虛僞的智慧時,不經意地,用推想和臆測來調和我們認爲已經理解的事物;當面臨死亡的時候,我們就得朝著悲哀走去了。
自然智慧的決定性因素唯有來自心意的訓練,就像鑽石閃閃發光——不論在黑暗或光亮的地方都光輝燦爛,而鏡子只適用于明亮的地方,如果把它拿到黑暗的地方,你就完全看不到影像了。但是一顆經過雕琢的寶石,閃爍著自己的光輝,到那裏都是燦爛的,這就是佛陀的教導。世界上沒有封閉或隱密而智慧不能洞悉的地方,這智慧的寶石讓我們能夠摧毀渴愛、執著和無明的意識,而達到最卓越的成就---解脫---從痛苦、死亡和覆滅中解脫——自然地存活于不死的真實中。
一般來說,我們似乎只對智慧和解脫感興趣;立刻,我們就想從苦、無常和無我的教導開始——如此一來,我們就會到不了任何地方。在佛陀教導「世事無常」之前,他曾經(試著)去了解它們所謂的「常」;在教導「世事皆苦」之前,他曾經(試著)去轉變「痛苦」成爲「快樂」;而在他教導『世事無我』之前,他曾經(試著)去轉變「無我」成爲「我」;因此才能夠看到什麼才是恒久而真實的,以及隱藏在無常、苦、無我之內的虛假(中譯注:常、樂、我)。他彙集這一切的特性爲一,他彙集一切的無常、苦、無我成爲一件相同的事---世間諸行---全世界到處都是一樣的;至于常、樂、我則是另一類。依法而行,然後他放下兩者,不執著于常或無常,苦或安樂,我或無我,因此我們才能說他已證得解脫,純淨和自在,因爲他一點也不需要執取諸行——不論是世間或法義。
這是佛陀修習的特性,至于我們自己的修習,大部份的行爲都好象胸有成竹一般,好象還沒有開始就已經成功了。換句話說,我們只想要放下並且達到安詳、解脫,但是如果我們沒有打好足夠昀基礎,我們的「放下」一定會成爲「欠缺」;我們的「安詳」一定會成爲「支離破碎」的,我們的解脫也一定是錯誤的。我們這些真誠地求好而只想要求善的人,應該問自己,是否已經打好適當的基礎了?如果我們沒有爲解脫和放下打好適當的基礎,我們如何能夠自在呢?
佛陀的教導,戒德可以克服普通的煩惱,也就是由言語和行爲所造成的錯誤;禅定可以克服中度的煩惱,諸如貪欲、瞋恚、昏沈、悼舉、猶疑;而智慧則可克服微細的煩惱,諸如渴愛、執著和無明。雖然有些人的智慧很敏銳,他能夠清楚地解釋教義的微妙之處,似乎卻無法擺脫戒德所能克服的普通煩惱,這顯示他們的戒德、禅定和智慧一定有某些缺陷。他們的戒德很可能都是表面的,他們的禅定是有瑕疪的,他們的智慧則是粉飾的光滑——就像玻璃塗上水銀(的鏡子)——因此他們無法達成目標,他們的行爲正如古諺所說的:「刀不入鞘」,也就是光說不練,有口無心;又如「巢外下蛋」,一味向外尋求好,卻不訓練心意的專注;又如「沙上築基」,試著尋找不具體的保障。這一切一定會帶來失望,這樣的人們仍未找到值得皈依之處。
所以我們必須打好基礎,安排良好的修行因緣次第,因爲我們所期望的一切果證,都從因緣而湧現。
奮起吧!訓練你自己的心意!
開始評量你自己,
吸入、呼出。
禅那
現在我們要以禅那的標題來摘錄呼吸禅思的方法。
禅那意即當我們處理呼吸時,專注或集中焦點于一個單一的對象或事物。
1.初禅有五個要素(五禅支):
覺想(覺、尋)---憶念呼吸,直到你能清楚地覺察它而不再散亂。
一心(專精于一)---心念呼吸,不讓它遊蕩到別的對象去,注意你的念頭,讓它們只處理呼吸,使呼吸達到舒適之境。
評量(觀、伺)——知道怎樣讓這舒適的呼吸覺受遍布全身,並與體內其它的呼吸覺受協調一致。一旦身體被呼吸所安撫,痛苦的感覺將趨于平靜,身體將充滿好的呼吸能量(心意專注于有關呼吸的問題)。
爲了初禅的生起,這叁項特質必須在同一個呼吸之流上一起具備。這呼吸之流,于是能夠一路帶著你到達第四禅。覺想(憶念)、一心和評量是因緣,當因緣完全成熟時,結果將會顯現:
歡喜——一種難以抑製的,身心洋溢和心曠神怡的感覺,超然物外,直趨心意。
安樂——從身體的平靜和鎮定所生起的肉體上的舒適;從心意的自得其樂、甯靜、安詳和泰然所生起的心理上的滿足。
喜和樂是結果,初禅的五個要素因此只分爲兩種,因緣和結果。
當喜和樂愈強,呼吸就愈微妙;你專注的時間愈長,結果就愈強壯有力,這使你不再注意覺想和評量這些清明的初基,而完全地依靠著一個單獨的因素——一心,你進入了第二禅(道心)。
2.第二禅有叁個因素:歡喜、安樂和一心(道心)。這指的就是曾經體驗過來自初禅結果的心意狀態。一旦你已經進入第二禅,歡喜和安樂就愈強壯,因爲它們依靠在一個單一的因緣——一心之上。從此由它來照料功課,專注于呼吸,好讓它愈來愈微細,保持穩定和靜止,身心都有著安樂和舒泰的覺受,心意比以前更穩定和熱心。當你繼續專注著,歡喜和安樂就愈強壯,而且開始膨脹和收縮。繼續專注于呼吸,推動心意深入一個更微妙的境界,以擺脫歡喜和安樂的活動,而你就進入了第叁禅。
3.第叁禅有二個因素:安樂和一心。身體是安靜、不動和寂靜的,沒有痛苦的感覺生起來打擾它;心意是寂靜和靜止的,呼吸是微細、流暢和寬廣的。一種白如棉花(原棉)似的閃爍之光遍及全身,靜止了所有身心不適的感覺。不管其它的,持續只照料著寬廣、微細的呼吸。心意是自在的,沒有過去或未來的思慮打擾它,心意由它自己支撐著。四大性質——地、水、火、風——和諧地遍布全身,你幾乎可以說它們是純粹地遍布全身,因爲呼吸有力量控製和善加照料其它的(四大)性質,讓它們和諧一致。念住伴隨著一心,如是運作著,呼吸充滿身體,念住遍及全身。
繼續專注,心意是光明而強壯的,身體則是輕安的,安樂的感覺靜止了。你對身體的覺受是穩定和均勻的,你的覺識裏沒有任何間隙,所以你能放下安樂的覺受,安樂的顯現靜止了,因爲四(大)性質是平衡而不再活動。一心、因緣,有力量更深沈地專注,帶著你進入第四禅。
4.第四禅有二個因素:舍(泰然舍棄)和一心,或念住。在第四禅裏的舍和一心是強而有力地專注著——堅固、安穩而明確,呼吸的元素是絕對的靜止,不起任何漣漪和間隙。心意,中立而靜止,放下所有過去和未來的主觀偏見。呼吸,成爲當下,是靜止的,就像不起任何波瀾或風浪的海洋或天空。你可以知道遠方的景相和聲音,因爲呼吸是均勻而不起微波的,因此作用猶如銀幕一般,對于投射于上面的任何東西,都會給予清楚的反射。知見從心意生起,你知道,但保持中立和靜止;過去、現在和未來全都是中立而靜止的,這是真正的一心,專注于呼吸的安甯和靜止。身體裏所有的呼吸部份都連結著,所以你可以透過每一個毛孔來呼吸,你不必透過鼻孔呼吸。因身體裏的呼吸,吸入、呼出和其它方面都形成了一個單獨而統一的整體。呼吸能量的各方面都是均勻而充滿的,四(大)性質都有著相同的特征,心意是完全地靜止。
專注是強壯的;透著泛紅的光輝。
當知這就是大念處。
心意放射著光輝而明亮——
如日之光,
不爲煙雲或薄霧所遮蔽,
用它的光線照亮著地球。
心意向十方放射著光輝,呼吸是明亮的,心意則是光輝燦爛的,因爲專注于念住。
專注是強壯的;透著泛紅的光輝。
心意具有能力和權威,所有的四念處聚合成一個,再也沒有「這是身體…這是感受…這是心意…這是心法」的分別,它們不再是四個,這就是所謂的「大念處」,因爲四個念處中再也沒有一個是可以分開的。
心意是穩固地貫注著
集中而真實
此乃專注的力量所致
念住和自我意識合而爲一:這就是所謂一道(ekayana-magga)的意思——(四大)性質和(四)念處之間的和詣,四合一,産生了偉大的能量和警醒,…
《念住呼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