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淨化的內在之火能夠完全地排除所有隱藏著的黑暗。
當你愈強烈地專注于心意的光明,從放下一切主觀偏見所産生的力量,就能夠讓心意所向無敵。你就像一個爬到山頂上的人,有權利觀察各個方位。心意的住處——呼吸,支持著心意的解脫——是在一個增上的境界裏。因此,心意能夠以法義的觀點,清楚地看到所有事物的形成(諸行),也就是元素、蘊、根。就像一個人拿著相機到飛機上去,他可以實地拍攝下面的每一件東西,所以一個到達這個境界(世間解)的人,可以如實地看到這個世間和法義。
此外,在心意的領域裏也出現另一種覺知,叫做解脫的內明(解脫知見)或是解脫的善巧。元素或(四大)性質獲得潛力,心意則得活潑的能力。當你需要世間或法義知識的時候,深沈而有力地貫注心意于呼吸,就在心意的專注力量觸及純粹元素的當下,直覺的知識就會從那個元素中泉源而出。就像唱機上的唱針,當它觸及唱片的當下,就會産生各種聲音。一旦你的念住專注于一個純粹的對象上,然後如果你想要形象,形象就會出現;如果想要聲音,聲音就會出現;不論是近或遠,不論是世間或法義,不論是關于自己或別人,現在或未來,任何你想知道的。當你專注下去,想到你想要知道的,它就會出現,這就是內明之智——直覺的敏銳性,能夠知道過去、現在和未來,一個很重要的意識層次,只有你自己才能知道的(中譯注:即身觀察緣自覺知)。元素群就像收音機的電波穿越空中,如果你的心意和念住是強壯的,你的技巧已經高度開發了,你就可以運用那些元素來跟整個世間接觸,好讓那些知識能夠從你的內在生起。
當你已經精通第四禅時,它就能夠作爲八種善巧的基礎:
1.毗婆舍那智——清明、直覺的內明,在心裏或身體的現相生起、停留和消失時,得以深入其中。這是一種特別的內明,只能從心意的訓練而來,它能以兩個方式發生:
(a)對于事件未經思考而知道
(b)對于事件加以思考而知道——但並不是像一般知識那樣,要經過長久的深思之後才知道。瞬間的思考,立刻就明白,像是一團棉花浸泡著汽油,當你點著火柴靠近它,立刻就著火了。這裏的直覺和內明就是這麼快速,它和一般的辨識智(分別智)有所不同。
2意成神變:運用心意去影響事物的能力
3.神通變化:展現超能力,例如:創造特定的形象,讓特定的群衆都能看見。
4.天耳:聽到遠處聲音的能力。
5.他心智:知道別人心意的層次
蔗帤c,高或低——的能力。
6.宿命智:記憶宿生的能力。(如果你證得這個善巧,你就不會再懷疑,到底死亡之後是滅絕還是再生。)
7.天眼:看到粗陋和微妙形象的能力,不論遠和近。
8漏盡智:減少和消除內心煩惱滲漏(中譯注:諸漏)的能力。
這八種善巧唯獨從心意的專注而來,因此寫下這個濃縮的綱要,基于心意持續念住呼吸的技術來達到禅定和禅那。如果你熱愛這些事情所産生的好處,你就必須轉移你的注意力去訓練你自己的心意。
開示(1)
1956/7/30
如果,當你在靜坐而尚未能觀察到呼吸時,告訴你自己:「現在我正在吸入…現在我正在呼出。」換言之,在這個階段裏,你是在做呼吸的人,你不是讓呼吸自然地在進出著。如果你在每一次呼吸時,心裏都能記住這個,不久你就可以抓得住呼吸了。
在保持你身體裏面的覺知時,不要試著去禁锢它,也就是不要強迫心意進入一個恍惚失神的狀態。不要試著去強迫呼吸,或呼吸得讓你覺得不舒服或受到限製的程度。你必需讓心意自在,單純地看著它,確認它從思慮中擺脫出來。如果你試著強迫呼吸並釘住心意,你的身體將會感到束縛,而你在工作上也不會覺得安適,你將開始這裏酸那裏痛,你的腿也會麻痹。所以讓心意自然而然,注意看著,確認它沒有隨著外在的思想而溜掉就好了。
當我們防止心意隨著念頭溜掉,或念頭溜進心意時,就像關好門窗,防止貓、狗和盜賊溜進我們的房子一樣。這就是說,我們關閉感官的根門,不去注意從眼睛闖進來的景相,從耳朵跑進來的聲音,從鼻子跑進來的香氣,從舌頭跑進來的味道,從身體跑進來的碰觸,還有從心意跑進來的主觀偏見。必需砍斷所有的主觀偏見和念頭——不管是好的或壞的,舊的或新的——從這些根門進來的。
像砍斷念頭之事,並非要我們停止想念,它只是意指著把我們的想念帶進來,善用它,作爲觀察評量的禅思題目。如果讓我們的心意以這種方式來下工夫,那對我們自己或我們的心意就不會有任何傷害。實際上,我們的心意傾向于隨時都在工作著,但這工作所牽涉的,通常都是許多無謂的庸人自擾,並沒有什麼實質意義可言。所以我們必需爲它找些真正有價值的事來做,一些不會傷害它的事,一些真正值得做的事,這就是我們爲什麼要修習呼吸禅思——專注于呼吸,專注于心意,放下你所有其它的工作,只熱心于此修習而無旁骛,這就是你修習禅思時所需要的心態。
從我們過去或未來的念頭所産生的障礙,就像長在我們田園裏的雜草,它偷走了土地裏所有的養份,因此我們的稻子就沒有任何指望了,而且又把田地弄得亂七八糟。它們除了做爲牛和其它動物過客的飼料之外,一點用處也沒有。如果你讓田園像這樣充滿著雜草,你的稻子就無法長大。同樣的,如果你不清除心意中主觀的念頭,就不能讓你的心裏清淨。念頭,只是愚人的食物,他們認爲它們是美味的,但聖者們都不吃它們。
五種障礙——感官的欲望,敵對的惡意,昏沈懈怠,(亢奮)不安和(沮喪)焦慮,以及猶疑不決——就像各種不同的雜草。亢奮不安和沮喪焦慮可能是最毐的,因爲它讓我們同時散亂、不定和憂慮。這種雜草有著棘刺和尖葉,如果你跑進去了,你將會以遍體鱗傷收場。所以,如果你遇到它們就摧毀它,絲毫也不要讓它長在你的田裏。
呼吸禅思——穩定地在心裏念住呼吸——就是佛陀所教導的,消滅這些障礙的最佳方法。我們使用憶念(覺想)去專注于呼吸,並經由評量加以調整;憶念就像犁,評量就像耙;如果我們持續犁耙田園,雜草就沒有機會生長,而我們的稻子一定會欣欣向榮又生出果實來。
這裏的田園是指我們的身體,如果我們在呼吸裏放進了許多憶念和評量,身體的四大性質就會平衡而安詳,身體將會健康而強壯,心意則會輕松而開闊,無所障礙。
當你把田園像這樣地清理和整平,你的稻子一定是欣欣向榮的,就在你把心意帶入呼吸時,你就會感到一種歡喜和複蘇的感受。四種成就的基礎(中譯注:四如意足)---
修行的滿意(欲如意足),修行的精進(進如意足),修行的熱心(念如意足),修行的明辨(慧如意足),將會一步一步地開發。這四項品德就像健康滋補品的成份,任何人吃了這個補品就會長壽。如果你想死就不必吃,但如果你不想死,你就要多吃;你吃得愈多,你心裏的疾病就愈快消失。
開示(2)
1956/8/17
當你靜坐禅思時,即使你沒有得到任何直覺的內明,請相信你至少知道了不少。當呼吸進入時,你知道了;當它出去時,你知道了;當它是長呼吸時,你知道了;當它是短呼吸時,你知道了;不論它是愉快或不愉快的,你知道了。如果你能知道這麼多,你就做得很好了。至于各種思想和念頭跑進心裏時,就排除它們,不論它們是好的還是壞的,不論它們是在想念過去或是未來,不要讓它們幹擾你正在進行的,不要追逐著要理出頭緒來。當這種思想闖入時,就讓它過去,保持你的覺知,安于現在。
當我們說心意來去時,並不是心意真地走了,只是念頭走了。念頭就像心意的影子,如果心意是靜止的,它的影子怎麼會動呢?身體的動作才會引起影子的移動,而當影子移動時,你又如何抓得住它?影子是難以捉摸的,難以抖落的,難以安靜的。覺知構成現在,那才是真正的心意。追逐念頭的覺知只是一個影子,真正的覺知——知道——留在本位,它並未站立、行走、來或去。因此心意——覺知並沒有任何來去或進退,它是安靜而鎮定的。當心意本身正常、均衡、不散亂時,也就是當它沒有任何影子時,我們可以安詳地休息。但是,如果心意不穩定、不確定時,它就會波動。念頭生起又閃逝,而我們追逐它們,希望把它們拉回來。追逐它們就是我們弄錯的地方,這就是我們所要改正的,告訴你自己:「心意沒有什麼錯的,只要警覺影子就好。」
你不能改善你的影子,好比說你的影子是黑的,你可以用肥皂搓洗到死,它還是黑的,因爲它並沒有實質。你的念頭也是一樣,你無法理出一個頭緒來的,因爲它們只是影像,欺騙你罷了!
佛陀如是教導,任何人如果不認識自我、身體、心意和它的影子,就會感受無明——黑暗、愚癡無知之苦;任何人如果認爲心意就是自我,自我就是心意,心意就是它的念頭;像這樣把一切都混淆了,就是迷失了,就像一個人迷失在叢林裏。迷失在叢林裏會帶來無數的艱辛,要耽心野獸,要尋找食物和睡處的問題,不管你看到那條路,都走不出去。但是,如果我們迷失在世間,那比起迷失在叢林裏又要更糟糕好幾倍了,因爲我們無法分辨日夜,我們沒有機會去找到任何光亮,我們的心意因爲有著無明而黑暗。
訓練心意靜止的用意是要簡化事情,當事情被簡化時,我們就可以看得見了,心意就能安頓下來休息了。而當心意得以休息時,它就漸漸地變得明亮了,內在和它本身都是如此,知識于是就生起來了。但是,如果我們把事情弄得很複雜,如果我們讓心意混淆著景象、聲音、香氣、味道、碰觸和意念,那就是黑暗,知識就沒有機會生起。
當直覺的知識生起時,如果你知道如何去運用它,它就可以導向解脫的…
《念住呼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