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內明。但如果你讓自己被過去或未來的知識帶著走,你就無法超越世間的層次。換言之,如果你在身體的事物上涉入太深,卻沒有得到相關于心意工作上的知識,它就會帶給你心靈上的不成熟。
舉例來說,有一個景象生起而你起了執著,你得到了過去生的知識卻很激動。以前你從未知道的事,現在你可以知道了;以前你從未見過的事,現在你看到了;它們會讓你過度地高興或難過,爲什麼?因爲你把它們都看得太嚴重了。你可能看見自己是個王公賢達的輝煌景象,甚至是個偉大的帝王,富有而有影響力。如果你讓自己覺得高興,那就是放縱于欲樂,你已經偏離了中道。或者你可能看到自己是你所不想要的,一只豬或狗,一只鳥或老鼠,跛腳或殘癈。如果你自己難過,那就是放縱于自苦。再度,你又偏離了中道。有些人真的就讓他們自己被拖著走,一旦他們開始看見異象,就開始認爲自己是特殊的,比別人來得高明。他們讓自己變得驕傲而自負,正道已經消失了,卻連自己都不知道。如果你不謹慎,在這兒,世俗的知識就會引導著你。
但是如果你的心中記住一個原則,你就可以留在正道上了。不論出現什麼,好的或壞的,真的或假的,不要讓你自己覺得高興,不要讓你自己難過。保持心意的平衡和中性,辨識智(分別智)就會生起,你將會看到那個景象或朕兆展示出苦聖谛
肭_(生),雕謝(老),消失(死)。
如果你執著于自己的直覺,你就是在自找麻煩。證實爲虛妄的知識會傷害你,證實爲真實的知識真的也會傷害你。如果你所知道的是真的,然後你跑去告訴別人,正是自誇。如果它轉變成虛妄的,就會逆火反燒你自己。這就是爲什麼那些真正知道的人會說,知識是痛若的本質,它會傷害你。知識是知見洪流的一部份,我們必須跨越它,如果你執著于學問,你就走錯了。如果你知道了,就是知道而已,當下就放下它,你不必激動或高興,你也不用去告訴別人。
到過國外留學的人們,當他們回到稻田裏時,不會向家鄉的人們訴說他們所學的。他們一樣地,閑話家常,他們不提所學,因爲(1)沒有人會了解,(2)沒有什麼作用。即使對于能夠了解他們的人,也不會展現所學。當你修習禅思時也應該如此,不管你知道多少,都要像是毫無所悉一樣。如果你向別人誇耀,那就很糟糕,如果別人不相信你,那就更糟了!
所以不論你知道了什麼,單純地知道,然後就放下它,不要設定「我知道了」。當你能做到這樣,你的心意就能達到超越,不再執著。
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有它的道理,即使沒有道理的事情也自有其道理——也就是說,它們的道理就是虛妄,這就是我們之所以要放下真、假的道理。一旦我們知道了真理又能放下它,我們就能自得其樂,我們不會匮乏,因爲真理——法——仍舊與我們同在,我們不會兩手空空。那就像有很多錢,我們會把它堆放在家裏,而不會隨身拖曳著它。我們可能袋子裏沒有半毛錢,但是我們並非窮人。
真正知道的人們也是一樣,即使他們放下知識,它們還是在那兒,這就是聖者的心意之所以不會飄蕩的道理。他們放下事情,但不是用浪費或不負責任的方式,他們像富人那樣地放下,即使放下了,他們還是得到成堆的財富。
至于放下事情有如貧民那樣的人,他們不知道什麼是值得的,什麼是不值得的,所以他們通通放下,通通丟掉。當他們這麼做時,他們只是在趨向苦難而已,例如:他們可能認爲一切都不真實——五蘊不真實,身體不真實,苦、集、滅、道不真實,解脫不真實。他們一點也不用腦筋,他們懶得去做任何事情,所以他們放下一切事情,把它通通丟掉。這就是所謂像貧民一樣地放下,就像許多摩登聖人一樣,當他們死後再來時,還是再度窮困潦倒。
至于佛陀,他放下的只是身心所呈現的真假現象,但他並未拋棄他的身心,因此結果是富裕的,有充足的財富來傳承給他世世代代的弟子們,因此他世世代代的弟子們從不必耽憂會有所匮乏。
因此我們必須視佛陀爲典範,如果我們認爲五蘊是沒有價值的,無常、苦、無我的,由于輕忽而放下它們,我們一定會以匮乏收場。就像一個愚人,他很厭惡身上膿腫的疼痛,因此就不去碰它,隨它去也不照料它,這一來,疼痛是沒辦法痊愈的。然而聰明的人,他們知道怎樣清洗傷痛,敷藥並纏上繃帶,因此,最後一定會康複的。
同樣的,當人們只看到五蘊的缺點,卻沒有看到它們好的一面,未將它們作任何有價值的運用就放下它們時,是不會産生任何好處的。但是,如果我們有足夠的智慧去看到五蘊,除了壞處之外,也有它們好的一面,然後善用它們于禅思,來獲得身體和心理現象的辨識(分別)智,我們將會很富有。一旦我們有了真理——法——做爲我們的財富,那麼有錢、沒錢,我們都不會痛苦,因爲我們的心意將會超越一切。
開示(3)
1957/8/26
當你靜坐禅思時,如果疼痛或不舒服的感覺生起時,檢查它們,看看是從那兒産生的,不要讓你自己痛苦或難過。如果身體的某些部份不如你所想要的,不要憂慮,順其自然——因爲你的身體跟別人,乃至于世間的人類、動物都是一樣的——無常、苦而且不能予以強迫的,所以就留在你所喜歡的部份,保持它的舒適。
身體就像一棵樹,沒有完美的樹。任何時候,它都會有新葉和老葉,綠葉和黃葉,嫩葉和枯葉。枯葉會先掉落,而那些嫩葉後來也將會慢慢地枯幹而掉落。有些枝桠很長,有些濃密,有些稀疏,果實也不是平均分布的。人體跟它實在相差不多,安樂和痛苦並非平均地分布,疼痛的部位和舒適的部位,隨機混合著,你不能依賴它,所以盡力去讓舒適的部位保持舒適。
這就像是走入一間房子,那裏的地板已經開始腐爛了,如果你想要坐下就不要選擇腐朽的地方,要選擇一個木板仍舊完整的地方,這也就是說,心意不需要去關注那不能控製的事情。
你可以把身體比做是一顆芒果,如果芒果有個腐爛或蟲蛀的地方,拿刀削掉它,就吃剩下來好的部份。如果你笨得連蟲蛀的部份都吃,那就糟了!你的身體也是一樣,不止是身體,心意也是一樣,豈能永遠順心如意?有時心境好,有時不好。這就是你要盡量多用憶念(覺想)和評量的地方。
憶念和評量就像在做一件工作,這工作就是禅定——集中心意。心意專注在一個單一的對象上,然後投入你全部的注意力,檢查並思惟它。如果使用零散不足的憶念和評量,你的禅定也會得到稀稀落落的結果。如果你做事草率,就會得到粗陋的結果;如果你做事精細,就會得到精致的結果。粗陋的結果並沒有什麼價值,精致的結果有著高級的品質,在各方面都是很有用的——就像原子輻射,它是如此地微妙,連山嶽都可以穿透。粗陋的東西有著低劣的品質,難以使用,有時,你會把它們放在水裏泡上一整天,但它們還是無法軟化。至于精致的東西,只需要空氣中一點點的潮濕,它們就分解了。
你的禅定品質也是如此,如果你的憶念和評量是微妙、完整和缜密的,你的「禅定工作」就會産生愈來愈甯靜的心意。如果你的憶念和評量是懶散的,你就得不到太多的安靜,你的身體會疼痛,你也會感到紛擾不安而容易惱怒。一旦心意能夠變得非常安靜,于是,身體就會舒適而安樂,你的心裏就覺得開朗而清明,痛苦就會消失,身體的元素就會覺得正常——身體的溫度恰恰好,不會太熱也不會太冷。當你的工作完成了,就會得到最高的幸福和安樂——涅槃,解脫。但是只要你仍有工作要做,你的心意就不會得到完全的安詳。不論你走到那裏,在你的心意的背後總有些唠叨在,一旦你的工作完成了,于是,不管到那裏都是自在的。
如果你還沒完成你的工作,那是因爲(1)你沒有把心意安置在上面;(2)你沒有真正地去工作——你逃避責任,怠忽職守。如果你真正地把心意放置在工作上,毫無疑問地你將會完成它。
一旦你已經體驗了身體是無常、苦和不能予以強迫的,你沒有必要讓心意難過或因此而激動,保持安穩的平常心。「無常」意指變化,「苦」不僅是指疼痛和痛苦,它也包括了樂——因爲樂是無常而不可靠的,小小的樂趣會轉變成很多的樂趣,或者變成痛苦。痛苦會變成快樂…等等(如果我們除了痛苦之外就沒別的,我們會死掉的)。所以我們不應在意于全都是樂與苦,設想身體有二部份,就像芒果一樣。如果你專注于舒適的部分,你的心意就能夠安詳,讓痛苦成爲另一部分。一旦你有個禅思的對象,你就有了一個舒適的地方好讓心意棲息,你不需要住在痛苦上。你有個舒適的房子好住,爲什麼要睡在垃圾堆?
我們都要善良的東西,但是如果你不能區別對錯,你會靜坐禅思直到死亡之日,都找不到涅槃。但是,如果你能安頓心意,並且念茲在茲,就不是那麼困難了。涅槃實在是一件很單純的事情,因爲它永遠在那兒,從未改變。世間事之所以困難,是因爲它們總是在改變著而且不確定,今天它們是這樣子,明天又是另一個樣子了。一旦你做了些事情,你就必須要持續照顧它,但是你卻不必照顧涅槃。一旦你證得它了,你就可以放下它。持續地驗證,持續地放下——就像一個吃飯的人,在他把飯放進嘴裏之後,不斷地吐出來。
這就是說,你持續地行善卻不宣稱這是你自己的。行善,然後把它吐掉,這就是脫離。世上大部份的人們,一旦做了些事情,那就是他們的了——所以就必須持續地照料它。如果他們不小心,那它不是被偷了,就是自己壞掉了。它們傾向不滿足,就像一個吞下米飯的人,吃了之後,他就一定要排泄,在他排泄之後,又會再餓了,所以他就再吃,再排泄,永遠不會讓他有足夠的一天。但是在涅槃裏,你不必吞咽。你可以吃飯,然後就吐掉;你可以行善就放下。就像耕田,泥土自行從犁刀上掉落下來,你…
《念住呼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