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念住呼吸▪P6

  ..续本文上一页内明。但如果你让自己被过去或未来的知识带着走,你就无法超越世间的层次。换言之,如果你在身体的事物上涉入太深,却没有得到相关于心意工作上的知识,它就会带给你心灵上的不成熟。

  举例来说,有一个景象生起而你起了执着,你得到了过去生的知识却很激动。以前你从未知道的事,现在你可以知道了;以前你从未见过的事,现在你看到了;它们会让你过度地高兴或难过,为什么?因为你把它们都看得太严重了。你可能看见自己是个王公贤达的辉煌景象,甚至是个伟大的帝王,富有而有影响力。如果你让自己觉得高兴,那就是放纵于欲乐,你已经偏离了中道。或者你可能看到自己是你所不想要的,一只猪或狗,一只鸟或老鼠,跛脚或残癈。如果你自己难过,那就是放纵于自苦。再度,你又偏离了中道。有些人真的就让他们自己被拖着走,一旦他们开始看见异象,就开始认为自己是特殊的,比别人来得高明。他们让自己变得骄傲而自负,正道已经消失了,却连自己都不知道。如果你不谨慎,在这儿,世俗的知识就会引导着你。

  但是如果你的心中记住一个原则,你就可以留在正道上了。不论出现什么,好的或坏的,真的或假的,不要让你自己觉得高兴,不要让你自己难过。保持心意的平衡和中性,辨识智(分别智)就会生起,你将会看到那个景象或朕兆展示出苦圣谛

  肭_(生),雕谢(老),消失(死)。

  如果你执着于自己的直觉,你就是在自找麻烦。证实为虚妄的知识会伤害你,证实为真实的知识真的也会伤害你。如果你所知道的是真的,然后你跑去告诉别人,正是自夸。如果它转变成虚妄的,就会逆火反烧你自己。这就是为什么那些真正知道的人会说,知识是痛若的本质,它会伤害你。知识是知见洪流的一部份,我们必须跨越它,如果你执着于学问,你就走错了。如果你知道了,就是知道而已,当下就放下它,你不必激动或高兴,你也不用去告诉别人。

  到过国外留学的人们,当他们回到稻田里时,不会向家乡的人们诉说他们所学的。他们一样地,闲话家常,他们不提所学,因为(1)没有人会了解,(2)没有什么作用。即使对于能够了解他们的人,也不会展现所学。当你修习禅思时也应该如此,不管你知道多少,都要像是毫无所悉一样。如果你向别人夸耀,那就很糟糕,如果别人不相信你,那就更糟了!

  所以不论你知道了什么,单纯地知道,然后就放下它,不要设定「我知道了」。当你能做到这样,你的心意就能达到超越,不再执着。

  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有它的道理,即使没有道理的事情也自有其道理——也就是说,它们的道理就是虚妄,这就是我们之所以要放下真、假的道理。一旦我们知道了真理又能放下它,我们就能自得其乐,我们不会匮乏,因为真理——法——仍旧与我们同在,我们不会两手空空。那就像有很多钱,我们会把它堆放在家里,而不会随身拖曳着它。我们可能袋子里没有半毛钱,但是我们并非穷人。

  真正知道的人们也是一样,即使他们放下知识,它们还是在那儿,这就是圣者的心意之所以不会飘荡的道理。他们放下事情,但不是用浪费或不负责任的方式,他们像富人那样地放下,即使放下了,他们还是得到成堆的财富。

  至于放下事情有如贫民那样的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值得的,什么是不值得的,所以他们通通放下,通通丢掉。当他们这么做时,他们只是在趋向苦难而已,例如:他们可能认为一切都不真实——五蕴不真实,身体不真实,苦、集、灭、道不真实,解脱不真实。他们一点也不用脑筋,他们懒得去做任何事情,所以他们放下一切事情,把它通通丢掉。这就是所谓像贫民一样地放下,就像许多摩登圣人一样,当他们死后再来时,还是再度穷困潦倒。

  至于佛陀,他放下的只是身心所呈现的真假现象,但他并未拋弃他的身心,因此结果是富裕的,有充足的财富来传承给他世世代代的弟子们,因此他世世代代的弟子们从不必耽忧会有所匮乏。

  因此我们必须视佛陀为典范,如果我们认为五蕴是没有价值的,无常、苦、无我的,由于轻忽而放下它们,我们一定会以匮乏收场。就像一个愚人,他很厌恶身上脓肿的疼痛,因此就不去碰它,随它去也不照料它,这一来,疼痛是没办法痊愈的。然而聪明的人,他们知道怎样清洗伤痛,敷药并缠上绷带,因此,最后一定会康复的。

  同样的,当人们只看到五蕴的缺点,却没有看到它们好的一面,未将它们作任何有价值的运用就放下它们时,是不会产生任何好处的。但是,如果我们有足够的智慧去看到五蕴,除了坏处之外,也有它们好的一面,然后善用它们于禅思,来获得身体和心理现象的辨识(分别)智,我们将会很富有。一旦我们有了真理——法——做为我们的财富,那么有钱、没钱,我们都不会痛苦,因为我们的心意将会超越一切。

  

  

  开示(3)

  

  1957/8/26

  

  当你静坐禅思时,如果疼痛或不舒服的感觉生起时,检查它们,看看是从那儿产生的,不要让你自己痛苦或难过。如果身体的某些部份不如你所想要的,不要忧虑,顺其自然——因为你的身体跟别人,乃至于世间的人类、动物都是一样的——无常、苦而且不能予以强迫的,所以就留在你所喜欢的部份,保持它的舒适。

  身体就像一棵树,没有完美的树。任何时候,它都会有新叶和老叶,绿叶和黄叶,嫩叶和枯叶。枯叶会先掉落,而那些嫩叶后来也将会慢慢地枯干而掉落。有些枝桠很长,有些浓密,有些稀疏,果实也不是平均分布的。人体跟它实在相差不多,安乐和痛苦并非平均地分布,疼痛的部位和舒适的部位,随机混合着,你不能依赖它,所以尽力去让舒适的部位保持舒适。

  这就像是走入一间房子,那里的地板已经开始腐烂了,如果你想要坐下就不要选择腐朽的地方,要选择一个木板仍旧完整的地方,这也就是说,心意不需要去关注那不能控制的事情。

  你可以把身体比做是一颗芒果,如果芒果有个腐烂或虫蛀的地方,拿刀削掉它,就吃剩下来好的部份。如果你笨得连虫蛀的部份都吃,那就糟了!你的身体也是一样,不止是身体,心意也是一样,岂能永远顺心如意?有时心境好,有时不好。这就是你要尽量多用忆念(觉想)和评量的地方。

  忆念和评量就像在做一件工作,这工作就是禅定——集中心意。心意专注在一个单一的对象上,然后投入你全部的注意力,检查并思惟它。如果使用零散不足的忆念和评量,你的禅定也会得到稀稀落落的结果。如果你做事草率,就会得到粗陋的结果;如果你做事精细,就会得到精致的结果。粗陋的结果并没有什么价值,精致的结果有着高级的品质,在各方面都是很有用的——就像原子辐射,它是如此地微妙,连山岳都可以穿透。粗陋的东西有着低劣的品质,难以使用,有时,你会把它们放在水里泡上一整天,但它们还是无法软化。至于精致的东西,只需要空气中一点点的潮湿,它们就分解了。

  你的禅定品质也是如此,如果你的忆念和评量是微妙、完整和缜密的,你的「禅定工作」就会产生愈来愈宁静的心意。如果你的忆念和评量是懒散的,你就得不到太多的安静,你的身体会疼痛,你也会感到纷扰不安而容易恼怒。一旦心意能够变得非常安静,于是,身体就会舒适而安乐,你的心里就觉得开朗而清明,痛苦就会消失,身体的元素就会觉得正常——身体的温度恰恰好,不会太热也不会太冷。当你的工作完成了,就会得到最高的幸福和安乐——涅槃,解脱。但是只要你仍有工作要做,你的心意就不会得到完全的安详。不论你走到那里,在你的心意的背后总有些唠叨在,一旦你的工作完成了,于是,不管到那里都是自在的。

  如果你还没完成你的工作,那是因为(1)你没有把心意安置在上面;(2)你没有真正地去工作——你逃避责任,怠忽职守。如果你真正地把心意放置在工作上,毫无疑问地你将会完成它。

  一旦你已经体验了身体是无常、苦和不能予以强迫的,你没有必要让心意难过或因此而激动,保持安稳的平常心。「无常」意指变化,「苦」不仅是指疼痛和痛苦,它也包括了乐——因为乐是无常而不可靠的,小小的乐趣会转变成很多的乐趣,或者变成痛苦。痛苦会变成快乐…等等(如果我们除了痛苦之外就没别的,我们会死掉的)。所以我们不应在意于全都是乐与苦,设想身体有二部份,就像芒果一样。如果你专注于舒适的部分,你的心意就能够安详,让痛苦成为另一部分。一旦你有个禅思的对象,你就有了一个舒适的地方好让心意栖息,你不需要住在痛苦上。你有个舒适的房子好住,为什么要睡在垃圾堆?

  我们都要善良的东西,但是如果你不能区别对错,你会静坐禅思直到死亡之日,都找不到涅槃。但是,如果你能安顿心意,并且念兹在兹,就不是那么困难了。涅槃实在是一件很单纯的事情,因为它永远在那儿,从未改变。世间事之所以困难,是因为它们总是在改变着而且不确定,今天它们是这样子,明天又是另一个样子了。一旦你做了些事情,你就必须要持续照顾它,但是你却不必照顾涅槃。一旦你证得它了,你就可以放下它。持续地验证,持续地放下——就像一个吃饭的人,在他把饭放进嘴里之后,不断地吐出来。

  这就是说,你持续地行善却不宣称这是你自己的。行善,然后把它吐掉,这就是脱离。世上大部份的人们,一旦做了些事情,那就是他们的了——所以就必须持续地照料它。如果他们不小心,那它不是被偷了,就是自己坏掉了。它们倾向不满足,就像一个吞下米饭的人,吃了之后,他就一定要排泄,在他排泄之后,又会再饿了,所以他就再吃,再排泄,永远不会让他有足够的一天。但是在涅槃里,你不必吞咽。你可以吃饭,然后就吐掉;你可以行善就放下。就像耕田,泥土自行从犁刀上掉落下来,你…

《念住呼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无上的布施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