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念住呼吸▪P7

  ..续本文上一页不需要去铲起来放入袋子里,绑在水牛的腿上。任何人如果笨得把犁刀掉下来的泥土,都铲起来绑在一个袋子里,将会寸步难行。不是他的水牛将陷入泥沼,就是他将颠覆袋子而跌落在田中央。田地永远没耕好,稻子永远种不下去,稻谷永远不会有收成,他一定得挨饿。

  「佛德」,我们的禅思字眼,乃是佛陀正觉后的名号,它的意思是指开悟,觉醒的人,顿悟的人。在他正觉以前有六年之久,佛陀游行各处,从各种老师去寻求真理,都没有成功,所以他独自出走,在一个五月(阳历)的月圆之日,坐在菩提树下,发誓说他不起来,除非他证得真理。最后,将近黎明的时候,当他禅思着他的呼吸时,得到了正觉,他找到了他所追寻的——就在鼻端处。

  涅槃并不在遥远的地方,它就在我们的嘴唇,就在我们的鼻端,我们到处摸索却从未找到它。如果你真的有心要寻求清净的话,那么把你的心安置在禅思上面,不管别的,当任何其它的事情来了,你就说:「不,谢了!」,欢乐?「不,谢了!」,痛苦?「不,谢了!」,善行?「不,谢了!」,恶行?「不,谢了!」,果证?「不,谢了!」,涅槃?「不,谢了!」。如果什么都是「不,谢了!」,那你还会剩下什么?你并不需要剩下些什么,那就是涅槃。就像一个没有任何钱财的人,盗贼怎么来抢他?如果你有钱又要持有它,你将会被杀。如果这个贼不杀你,那个也会。带着你的一切,直到你整个被压垮为止,你将永远无法脱身。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必须与善恶同住。那些已经开发而远离的人们,充满善行,也完全了解罪恶,但是都不执着,都不宣称两者为他们所有,他们把它们摆在一边而放下它们,因此能够幽游自在。涅槃并不是那么困难的事情,在佛陀的时代,有些人在托钵时成为阿罗汉,有些在小便时,有些在看着农夫耕田时。至高无上的善行难在于开始,在做基本功夫时——持续地念住,全程检查并评量你的呼吸。如果你能够坚持不放弃,你终必成功。

  

  

  开示(4)

  

  1959/5/7

  

  呼吸乃是心意的镜子,如果镜子不正常,就会有不正常的反射。假如你往凸面镜里看,你的影像就会比你高;如果你往凹面镜里看,你的影像就会不正常地短缩;但是,如果你往平面镜里看,平滑而正常,它就会给你一个真实的影像。

  知道如何去调整呼吸,让它按步就班,就等于是妥善地安顿了心意,也就能产生各种利益——就像一个好的厨师,她知道怎样去变换菜肴,有时候改变菜色,有时候改变香味,有时候变换形状,因此雇主对她的烹调永远都不会厌倦。如果她整年都是做固定的东西——今天麦片粥,明天麦片粥,后天还是麦片粥——她的雇主一定会去寻找一个新的厨子。但是如果她知道如何变化她的菜肴,让她的雇主永远满意,那她一定会加薪,或许还有特别的奖金。

  呼吸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你知道如何调整和变化呼吸,如果你经常忆念和评量呼吸,你将变得非常地专注,而且专精于处理呼吸和其他身体元素的所有事物。你永远会知道身体的状况,欢喜、安乐和一心将会自行来到,身体将得以苏息,心意则得到满足,身体和心意都会很安详,一切的元素也会安宁,不再惶惶不安。

  这就像知道如何去照顾一个小孩,如果小孩开始哭了,你知道什么时候该给牛奶或糖,什么时候该给他洗澡,什么时候带他出去透透气,什么时候可以把他放入游戏栏栅里并给他玩偶。一下子,小孩就停止哭泣、吵闹,让你自在地去完成必须做的事情。心意就像一个无辜的小孩,如果你善于照顾他,他就会柔顺、快乐而满足,一天一天的长大。

  当身体和心意充实而满足时,他们就不会感到饥饿,他们就不必去掀翻炉灶上的壶罐和锅子,或者是来回踱步,四下张望门窗之外了。他们能够安然入睡,没有任何骚扰。魔——五蕴之苦——不能来掌控他,这是我们的安乐之道,因为我们坐时,与人们同坐;卧时,与人们同卧;吃时,与人们同吃;当人与人同住时,就不会有问题;但是当他们与魔鬼同住时,他们一定会争吵而且永远不得安宁。如果我们不知道怎样去评估并调整我们的呼吸,我们的禅思就不会有任何结果,即使我们坐到死,我们终将毫无所知。

  曾经有个老和尚——70岁了,出家30年——他曾经听说过有关我教导禅思的好处,因此来跟我学习。他问我的第一件事就是:「你教导什么法门?」

  「呼吸禅思」我告诉他:「你知道的,佛~~德,佛~~德。」

  一听之下,他就说:「从尊者阿迦曼的时代起,我就一直修习那个法门了——佛~~德,佛~~德,从我年轻时就开始,我并未看到其中的任何胜妙之处,全部就是佛德、佛德,毕竟未曾到达任何境界。而现在,你又要教我更多的佛德,干嘛?难道你要我佛德到死?」

  当人们不晓得如何去调整和评量他们的呼吸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他们永远找不到自己一直所要追寻的,因此调整和觉想(忆念)呼吸在修习呼吸禅思中是很重要的一部份。

  要认识你自己——熟悉你的身体,你的心意,各种元素(地、水、火、风、空、识),知道它们从何而来,如何生起,如何消失,它们是如何地无常、苦、无我,这一切你都必须经由探索自己去找寻。如果你的知识只是从书本上而来,或别人告诉你的,那么这样的知识就是来自记诵和概念,不是来自你自己的辨识智,那不是真正的知识。如果你只知道别人告诉你,你就一路跟随着他们,那会有什么好处呢?他们可能会把你引入歧途;而且,如果路上有很多尘土的话,他们可能还会把灰尘飞溅到你的耳目里。所以在你追寻真理的道上,不要只相信别人说的,不要相信记诵之学。练习集中心意,直到获得你自己的知识为止。唯有如此才是内明,唯有如此才有价值。

  

  

  开示(5)

  

  1960/10/4

  

  当你禅思时,你必须忆念(觉想),如果你不忆念,你就无法禅思,因为忆念乃是构成禅思的必要部份。例如:得到禅那,乃运用忆念的力量,把你的心意带到禅思的对象上;并运用评量的力量去辨识你所选定的禅思对象,检查你的禅思对象,直到它正好适合你。你可以选择慢的呼吸,快的呼吸,短的呼吸,长的呼吸,狭窄的呼吸,宽广的呼吸,热的、冷的或温暖的呼吸;就只在鼻子一带的呼吸,就只在喉咙一带的呼吸,全程下到心脏的呼吸。当你已经找到一个适合自己节奏的对象,抓住它并——专精一致---使其一心,专注于单一的对象。引导你的忆念让它凸显出来,别让心意离开禅思的对象,别让禅思的对象离开心意。告诉你自己,那就像吃东西,配合你的嘴巴把食物送进去,配合食物把你的嘴送过去,不要失误了。如果你弄错了,把食物粘在你的耳朵、下巴、眼睛或前额上,你就什么也吃不到了。

  你的禅思也是这样,有时,一个心意的对象突然把你带入过去,倒回几百年;有时,它飞到未来,带着各式各样的事情回来扰乱你的心意。这就好象拿取食物的时候,把它粘在头上,又让它掉在你的身后,小狗一定会来咬走;或者就好象把食物送到你的嘴边,然后又把它拋掷在你的面前一样。当你发现这种情况发生时,那是一个警讯,你的心意尚未紧随在它的对象上,你的念力还不够坚强。你必须把心意带到禅思的对象上,然后跟随它,确认它住止其上。就像吃东西,确认食物配合嘴巴,并正确地送入,这就是忆念。食物配合嘴巴,嘴巴配合食物,你清楚它是食物,你也知道它是那种食物——主菜或甜点,粗糙或精致。

  一旦你知道那是什么,而它就在你的嘴里,立刻就咀嚼它,这就是评量、检查、评核你的禅思。有时,这是在近行定之下进行,检查一个粗糙的对象,让它愈来愈微细。如果你发觉呼吸很长,就检查长呼吸;如果很短,就检查短呼吸;如果它很慢,就检查慢呼吸;看看心意是否愿意住止在那种呼吸上,看看那种呼吸是不是愿意住止在心意上,看看呼吸是否畅顺而无阻,这就是评量。

  当心意生起忆念和评量时,你就同时具有禅定和辨识智。忆念和一心趋向于禅定,评量趋向于辨识智,当你兼具了禅定和辨识智,心意于是静止,知识就得以生起。但是,如果评量太多了,它就会破坏心意的静止;如果静止太多了,它就会熄灭忆念;你必须注意心意的静止,以确保两者(忆念与评量,禅定与辨识智)之间的正确比率。如果你不知道「恰到好处」,你一定会有困扰。如果心意太静止,你的进步将会缓慢;如果你忆念太多,你的禅定就会跑掉。

  所以要仔细观察,再度,它就像吃东西一样,如果你猛铲着食物送入嘴巴,你最后可能会被噎死。你必须问自己,这对我是有益的吗?有些人只不过是味同嚼腊而已,他们还没想要吃甘蔗,这不是正常的。有些人,即使他们的牙齿痛或脱落了,仍然想要吃脆硬的食物。心意也是一样的,当它只是一点点静止时,我们就想要看到这个、知道那个,我们想要得到的远比我们能够掌控的还多。你首先必须确认,你的禅定是稳定坚固的,而且你的辨识智和禅定是适当的平衡,这点是非常重要的,你的评量能力必须是成熟的,你的忆念则必须是坚固的。

  假设你有一只水牛,要把它绑在木桩上;如果你的水牛很壮,它可能连桩拔起而走开,你必须知道水牛的力量,如果它实在很壮,就要重击木桩让它坚固地定位在地上,并看守着它。换句话说,如果你发现忆念正脱缰而出,脱离心意静止的疆界,就把心意带回来,让它更静止,但不要静止得让你失掉轨迹。如果心意太安静了,就好象在恍惚一样,你就全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一切都是黑暗、隐蔽的,茫然不见,然后又突然出现,这就是没有忆念或评量的禅定,因为不知判别,所以是错误的禅定。

  所以你必须善于观察,运用你的判断力,但不要让心意被它的念头带走了,你的念头是些散…

《念住呼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无上的布施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