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念住呼吸▪P4

  ..续本文上一页作为果证因缘的对象(业处)——也一样地任其受用:】(【】内英译漏字,系由中译者推测而译之)他知道如何显现「不知」或「知」,如何在他的布教工作中运用「不知」和「知」。至于痛苦的解除,也在他的受用之下,但并不执着于它,因此我们真的可以说他是完全的贯通。

  在佛陀能够如是放下这些事情之前,他首先要全力用功来增长它们,然后才能放下它们。他从富足放下,不像一般人「放下」是出于贫穷的无奈,即使他放下这些事物,它们仍在他的受用之下,他从未摒除在他成就正觉之前所努力的戒、定、慧。他持续运用戒、定、慧的各方面,一直到他般涅槃,即使在他将要涅槃的时刻,仍然全力运用禅定——也就是说,他的般涅槃是发生在有色禅那和无色禅那的定境之间。

  所以我们不应该放弃戒、定、慧。有些人不想遵守戒律,因为他们担心被束缚住了。有些人不想修习禅定,因为他们担心变成白痴或疯子。事实的真相是,通常我们就已经是既痴又狂了,而修习心意的专注,正是用来终结我们的无知和疯狂。一旦我们适当地训练自己,我们就会长养纯净的智慧,就像一颗雕琢的宝石,自然能够发出光芒,这才是名符其实的真智慧。它个别地为我们生起,称之为:即身观察,缘自觉知。

  我们大都误解了智慧的本质,我们把虚伪的智慧,混合着种种观念,并用它来掩饰真正的事物,就像一个人把玻璃涂上水银,好让他能够看到自己和别人的映像,认为他已经找到一个观察真理的巧妙方法。实际上,他不过像是一只猴子在照镜子:一只变成二只,持续玩着映像的把戏,直到水银被磨掉为止。那时就变得垂头丧气,不知道映像最初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所以当我们获得虚伪的智慧时,不经意地,用推想和臆测来调和我们认为已经理解的事物;当面临死亡的时候,我们就得朝着悲哀走去了。

  自然智慧的决定性因素唯有来自心意的训练,就像钻石闪闪发光——不论在黑暗或光亮的地方都光辉灿烂,而镜子只适用于明亮的地方,如果把它拿到黑暗的地方,你就完全看不到影像了。但是一颗经过雕琢的宝石,闪烁着自己的光辉,到那里都是灿烂的,这就是佛陀的教导。世界上没有封闭或隐密而智慧不能洞悉的地方,这智慧的宝石让我们能够摧毁渴爱、执着和无明的意识,而达到最卓越的成就---解脱---从痛苦、死亡和覆灭中解脱——自然地存活于不死的真实中。

  一般来说,我们似乎只对智慧和解脱感兴趣;立刻,我们就想从苦、无常和无我的教导开始——如此一来,我们就会到不了任何地方。在佛陀教导「世事无常」之前,他曾经(试着)去了解它们所谓的「常」;在教导「世事皆苦」之前,他曾经(试着)去转变「痛苦」成为「快乐」;而在他教导『世事无我』之前,他曾经(试着)去转变「无我」成为「我」;因此才能够看到什么才是恒久而真实的,以及隐藏在无常、苦、无我之内的虚假(中译注:常、乐、我)。他汇集这一切的特性为一,他汇集一切的无常、苦、无我成为一件相同的事---世间诸行---全世界到处都是一样的;至于常、乐、我则是另一类。依法而行,然后他放下两者,不执着于常或无常,苦或安乐,我或无我,因此我们才能说他已证得解脱,纯净和自在,因为他一点也不需要执取诸行——不论是世间或法义。

  这是佛陀修习的特性,至于我们自己的修习,大部份的行为都好象胸有成竹一般,好象还没有开始就已经成功了。换句话说,我们只想要放下并且达到安详、解脱,但是如果我们没有打好足够昀基础,我们的「放下」一定会成为「欠缺」;我们的「安详」一定会成为「支离破碎」的,我们的解脱也一定是错误的。我们这些真诚地求好而只想要求善的人,应该问自己,是否已经打好适当的基础了?如果我们没有为解脱和放下打好适当的基础,我们如何能够自在呢?

  佛陀的教导,戒德可以克服普通的烦恼,也就是由言语和行为所造成的错误;禅定可以克服中度的烦恼,诸如贪欲、瞋恚、昏沉、悼举、犹疑;而智慧则可克服微细的烦恼,诸如渴爱、执着和无明。虽然有些人的智慧很敏锐,他能够清楚地解释教义的微妙之处,似乎却无法摆脱戒德所能克服的普通烦恼,这显示他们的戒德、禅定和智慧一定有某些缺陷。他们的戒德很可能都是表面的,他们的禅定是有瑕疪的,他们的智慧则是粉饰的光滑——就像玻璃涂上水银(的镜子)——因此他们无法达成目标,他们的行为正如古谚所说的:「刀不入鞘」,也就是光说不练,有口无心;又如「巢外下蛋」,一味向外寻求好,却不训练心意的专注;又如「沙上筑基」,试着寻找不具体的保障。这一切一定会带来失望,这样的人们仍未找到值得皈依之处。

  所以我们必须打好基础,安排良好的修行因缘次第,因为我们所期望的一切果证,都从因缘而涌现。

  奋起吧!训练你自己的心意!

  开始评量你自己,

  吸入、呼出。

  

  

  禅那

  

  现在我们要以禅那的标题来摘录呼吸禅思的方法。

  禅那意即当我们处理呼吸时,专注或集中焦点于一个单一的对象或事物。

  1.初禅有五个要素(五禅支):

  觉想(觉、寻)---忆念呼吸,直到你能清楚地觉察它而不再散乱。

  一心(专精于一)---心念呼吸,不让它游荡到别的对象去,注意你的念头,让它们只处理呼吸,使呼吸达到舒适之境。

  评量(观、伺)——知道怎样让这舒适的呼吸觉受遍布全身,并与体内其它的呼吸觉受协调一致。一旦身体被呼吸所安抚,痛苦的感觉将趋于平静,身体将充满好的呼吸能量(心意专注于有关呼吸的问题)。

  为了初禅的生起,这三项特质必须在同一个呼吸之流上一起具备。这呼吸之流,于是能够一路带着你到达第四禅。觉想(忆念)、一心和评量是因缘,当因缘完全成熟时,结果将会显现:

  欢喜——一种难以抑制的,身心洋溢和心旷神怡的感觉,超然物外,直趋心意。

  安乐——从身体的平静和镇定所生起的肉体上的舒适;从心意的自得其乐、宁静、安详和泰然所生起的心理上的满足。

  喜和乐是结果,初禅的五个要素因此只分为两种,因缘和结果。

  当喜和乐愈强,呼吸就愈微妙;你专注的时间愈长,结果就愈强壮有力,这使你不再注意觉想和评量这些清明的初基,而完全地依靠着一个单独的因素——一心,你进入了第二禅(道心)。

  2.第二禅有三个因素:欢喜、安乐和一心(道心)。这指的就是曾经体验过来自初禅结果的心意状态。一旦你已经进入第二禅,欢喜和安乐就愈强壮,因为它们依靠在一个单一的因缘——一心之上。从此由它来照料功课,专注于呼吸,好让它愈来愈微细,保持稳定和静止,身心都有着安乐和舒泰的觉受,心意比以前更稳定和热心。当你继续专注着,欢喜和安乐就愈强壮,而且开始膨胀和收缩。继续专注于呼吸,推动心意深入一个更微妙的境界,以摆脱欢喜和安乐的活动,而你就进入了第三禅。

  3.第三禅有二个因素:安乐和一心。身体是安静、不动和寂静的,没有痛苦的感觉生起来打扰它;心意是寂静和静止的,呼吸是微细、流畅和宽广的。一种白如棉花(原棉)似的闪烁之光遍及全身,静止了所有身心不适的感觉。不管其它的,持续只照料着宽广、微细的呼吸。心意是自在的,没有过去或未来的思虑打扰它,心意由它自己支撑着。四大性质——地、水、火、风——和谐地遍布全身,你几乎可以说它们是纯粹地遍布全身,因为呼吸有力量控制和善加照料其它的(四大)性质,让它们和谐一致。念住伴随着一心,如是运作着,呼吸充满身体,念住遍及全身。

  

  继续专注,心意是光明而强壮的,身体则是轻安的,安乐的感觉静止了。你对身体的觉受是稳定和均匀的,你的觉识里没有任何间隙,所以你能放下安乐的觉受,安乐的显现静止了,因为四(大)性质是平衡而不再活动。一心、因缘,有力量更深沉地专注,带着你进入第四禅。

  4.第四禅有二个因素:舍(泰然舍弃)和一心,或念住。在第四禅里的舍和一心是强而有力地专注着——坚固、安稳而明确,呼吸的元素是绝对的静止,不起任何涟漪和间隙。心意,中立而静止,放下所有过去和未来的主观偏见。呼吸,成为当下,是静止的,就像不起任何波澜或风浪的海洋或天空。你可以知道远方的景相和声音,因为呼吸是均匀而不起微波的,因此作用犹如银幕一般,对于投射于上面的任何东西,都会给予清楚的反射。知见从心意生起,你知道,但保持中立和静止;过去、现在和未来全都是中立而静止的,这是真正的一心,专注于呼吸的安宁和静止。身体里所有的呼吸部份都连结着,所以你可以透过每一个毛孔来呼吸,你不必透过鼻孔呼吸。因身体里的呼吸,吸入、呼出和其它方面都形成了一个单独而统一的整体。呼吸能量的各方面都是均匀而充满的,四(大)性质都有着相同的特征,心意是完全地静止。

  专注是强壮的;透着泛红的光辉。

  当知这就是大念处。

  心意放射着光辉而明亮——

  如日之光,

  不为烟云或薄雾所遮蔽,

  用它的光线照亮着地球。

  心意向十方放射着光辉,呼吸是明亮的,心意则是光辉灿烂的,因为专注于念住。

  专注是强壮的;透着泛红的光辉。

  心意具有能力和权威,所有的四念处聚合成一个,再也没有「这是身体…这是感受…这是心意…这是心法」的分别,它们不再是四个,这就是所谓的「大念处」,因为四个念处中再也没有一个是可以分开的。

  心意是稳固地贯注着

  集中而真实

  此乃专注的力量所致

  念住和自我意识合而为一:这就是所谓一道(ekayana-magga)的意思——(四大)性质和(四)念处之间的和诣,四合一,产生了伟大的能量和警醒,…

《念住呼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无上的布施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