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羅漢的足迹》:《叁十七道品導引手冊》▪P12

  ..續本文上一頁何世間上的喜樂所不能比擬的,他就像轉輪聖王一樣,統領著四大洲、坐擁七寶珠,享有無可比擬的輕松與自在。

   因此,誠如《法句經》所說的:

   「比丘入屏虛,彼之心寂靜,審觀於正法,得受超人樂。”(譯按:《法句經》第叁百七十叁偈頌)

   「若人常正念,諸蘊之生滅,獲得喜與樂,知彼得不死。」(譯按:《法句經》第叁百七十四偈頌)

   如果在「直觀樂」(vipassana sukha)當所經驗到的快樂與喜悅(這種樂是在「七覺支」中完成的),再分爲二百五十六個部份、這每一個部份的快樂與喜悅都超過世間的國王、天人、梵天的快樂與喜悅,足見在「正覺」中的喜悅與快樂是如此的巨大。因此,佛陀也如是說:

   「諸味法味勝!”(譯按:《法句經》第叁百五十四偈頌)

   有許多故事(譯按:參見《相應部》·覺支相應)提到,只要聽聞到「七覺支」的偈頌就可以治療大部份的疾病與慢性病。不過,只有當這些聽聞者完整覺察到“七覺支」的意義,並且生起強大、清晰的信心的時候,這些疾病與慢性病才會

   痊愈。

   以平衡的方式獲得「七覺支」,這位瑜伽行者就可以肯定在「身念住」中不會出現缺陷,也可以保證他在「無常」、「無我」的覺察以及身心的能量當中不會出現缺陷。因爲他的心靈可以在「叁法印」中安立自在,他現在可以經驗到覺察涅槃光明所帶來的喜悅,這是他在以往無盡的輪回中,甚至是在夢中,從未出現過的。由於心靈喜悅與自在的緣故,他對於「業處”對象的觀照可以非常沈靜、穩定,而這種「平靜」的境界是以正念的努力,從騷亂中解脫出來,並覺察到「無常」與“無我」、激起能量,才會生起的。

   以上所述與「七覺支」的境界是相互協調的,而且他們個別的功能也是特別清晰。就算是在普通的修行境界,從安立「身念住」的刹那開始,例如「正念」的「諸法」,就被視爲「覺支」。

   當佛陀開示必須修習「七覺支」,就被視爲「覺支」。

   當佛陀開示必須修習「七覺支」,是如此說的:

   「修習念等覺支,

   遠離依止,

   遠離貪念依止,

   滅盡依止,

   最後般入涅槃,

   修習舍等覺支,

   遠離依止,

   遠離貪念依止,

   滅盡依止,

   最後般入涅槃。」(譯按:參見《論藏》·《分別論》第十品分別覺支)

   其意義是,在一般的方向上,安立「身念住」的曆程(例如:呼出與吸入),就等於是安立「七覺支」。有關「七覺支」的個別安立,參見《分別論疏》。(Sammohavinodanl-Atthakatha《分別論注釋》第一品 Suttanta-bhajanlya- Vannana)。

   上述巴利文句的意義是:「一位修行人應該修習“念等覺支」,他依靠著一切活動、焦慮、渴望、貪婪的止息,或者輪回之苦的止息,以及放棄四種所依的基礎(譯按:四種所依是指,執著感官的快樂、執著心的汙染的激情、執著行爲的功德、執著身體的五蘊)。」

   「遠離依止」(viveka nissita)、「離貪依止」(viraga nissita)、「滅盡依止」(nirodha nissita)是指,「不會向往“有的成就”與“財的成就”,而是會摧毀今生當中潛在“身見”的大部份領域,因而從輪回中解脫出來。」「成就依止」(vivatta-nissita)是指,念念無間地從感官的執著中解脫出來,「覺」、「覺支」與「菩提支」的意義都是一致的。

  第八章 八正道(Magganga)

   「道」(magga)的定義是:

   「這些法可以消除“身見”等障礙,因而證入涅槃,止息苦界與輪回之苦。所以,這些法就稱爲“道”。」

   「道」有八種成份,分別稱爲:

   一、正見。

   二、正思惟。

   叁、正語。

   四、正業。

   五、正命。

   六、正精進。

   七、正念。

   八、正定。

   這八種成份都會在「智見清淨道」(以知識與凝視的出世間清淨道)當中出現,在前行的「世間清淨道」當中,「正語」、「正業」、「正命」只會在「戒清淨道」中出現,不會在「心清淨道」中出現等等。

   因此,在「叁十七道品」中,「戒清淨道」是指「遠離依止」、「離貪依止」的戒律,其依據是:

   「修習正語,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最後進入涅槃。

   修習正語,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最後進入涅槃。

   修習正命,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最後進入涅槃。」(譯按:參見《分別論注釋》第一品SUttanta-bhajanlya-Vannana)

   在這裏所指的,並不是指會傾向「有之成就」(bhava-samapatti)與輪轉依止的戒律。那些有意識地放棄在今生當中證入聖道與聖果的「戒清淨道”,並不是嚴格的初梵行戒,因而不是屬於嚴格的「叁十七道品」。不過,如果努力在爲來世證得涅槃,這就可能成爲「波羅蜜戒」,是屬於「遠離依止戒」的一部份。

   「正語」、「正業」、「正命」叁道純粹是戒律的層次,因而構成爲嚴密的“戒清淨道」。它們也稱爲叁種「離心所」(Virati cetasikas)。

   「正思惟」是「尋」的作用。因爲「正思惟」是「智慧」的先驅,也就包括在“智慧」的範疇當中。「思惟」共有叁種,分別稱爲「出離思惟」、「無恚思惟”與“無害思惟”。就像一個人被囚禁在監獄當中,或者被敵軍所包圍,或者被森林大火所圍困,或者像一條魚被網住、水塘或陷阱所困,或者像一只爲鳥籠所困的鳥,(不能吃睡),此時只有一種想法,就是試圖擺脫這些限製。以「正勤的精神」擺脫陳舊的無盡的「已生惡業」,以及未來的無盡的「未生惡業」,如此生起的思惟,稱爲「出離思惟之道」。這種「思惟」尋求在今生中能夠從「輪回之苦」

   中解脫出來。

   與「慈心禅定」有關連的「思惟」,稱爲「無恚思惟」,與「悲心禅定」有關連的是「無害思惟」,與其余禅定有關連的「思惟」,稱爲「出離思惟」。

   「正見」、「正精進」、「正念」、「正定」這四種正道,已經在「七覺支」中討論過了。

   「正見」與「正思惟」是「慧蘊」,它們構成了「慧」的集合體。「蘊」是集合體。「正語」、「正業」與「正命」,稱爲「戒蘊」,它們構成了「戒」的集合體。「正精進」、「正念」與「正定」,稱爲「定蘊」,它們構成了「定」的集合體。

   「活命戒」是「世間戒蘊之道」,行持「活命戒」可以摧毀「隨眠見」的巨大王國,它是屬於「戒清淨戒」。

   「活命戒」共有兩種,分別是針對在家衆的戒律,以及針對僧衆的戒律。棄絕身體的叁惡行與言語的四惡行,這就構成了有關在家衆「活命戒」的內容。「八關齋戒」與「十戒」可以讓「活命戒」更加精鏈或完善。

   在《律藏》中所製訂的二二七條戒學,構成了僧衆的「活命戒」。這二二七條戒學涵蓋了身業與口業,在《注疏》當中已經加以分類了。在《律藏》中所製訂的其余的戒律,可以讓「活命戒」更臻完善。

   正如樹木是從土壤中生長起來的,以「心清淨道」爲起點的“六清淨道」是在「戒清淨道」的土壤中開發出來的。特別的是,「戒清淨道」不會與以「心清淨道」爲起點的五種中間清淨道,相互混淆,而是以保障先前的純粹性來支持它們。在“出世間的智清淨道」中,「戒清淨道」宛如「戒蘊道」的叁項構成元素而與“出世間的智清淨道」結合起來運作。理由是,「戒清淨道」關注的對象與這五種中間的清淨道是不同的層次,而這五種中間的清淨道與「出世間的清淨道」是同一的,因此以「俱生」(Sahajata)的方式共同運作。

   在此結束了有關「戒蘊道」的討論。

   至於「定蘊道」,共有兩種實踐的方向,分別稱爲「純粹直觀行」(saddha- vippasana-yanika 只修習直觀的修行人)與「止觀行」(samatha-vippasana -yanika 同時修習止觀的修行人)。在具足「戒清淨道」以及安立「身念住」之後,並沒有走向「禅定」的道路,而是遵循諸如「見清淨道」等純粹直觀的道路,這就是「純粹直觀行」。然而,如果走上「禅定」的道路,例如證入第一禅天正受等,而又據此遵循諸如「見清淨道」等的直觀道路,這就稱爲「止觀行」。

   有關這兩種道路,在第一種「止觀行」的例子中,透過衆所皆知的叁種禅定,如「空叁昧」、「無相叁昧」、「無願叁昧」,這叁種「禅定道”就可以具足「禅定」與「心清淨道」的功能。

   不過,在第二種「止觀行」的例子中,經由「遍作叁昧」、「近行叁昧」以及「根本定」這叁種「禅定道」,就可以具足「禅定」與「心清淨道」的功能;之後,在「直觀」階段,透過衆所皆知的「空叁昧」、「無相叁昧」、「無願叁昧」這叁種禅定,就可以具足「禅定」與「心清淨道」的功能。

   不過,在先前的「戒清淨道”與「身念住」的階段中,這叁種「禅定道」則具足了“刹那叁昧」的功能。

   在此結束了有關「禅定蘊道」的討論。

   在安立了「戒清淨道」與「身念住」之後,這兩種「慧蘊道」就同時具足了「純粹觀行」與「止觀行」當中的「智慧」功能。這些論述與「世間道」、「出世間道」都是有所關連的。

   現在我要陳述「出世間道」當中的預流果道。請務必記住,本書的對象是聖者中的最低層級,稱之爲「乾觀的預流者」(bon…

《《阿羅漢的足迹》:《叁十七道品導引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念住呼吸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