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罗汉的足迹》:《三十七道品导引手册》▪P16

  ..续本文上一页愿护持五戒或八关斋戒,就可以立即成为优婆塞、优婆夷的佛法继承人。

   这个例子说明了,有许多修行人的确是列在这个父亲(佛陀)的遗产当中,可是只有以「四神足」当中的任何一项为基础的修行人,才能够享受到这些遗产的全部利益:连「四神足」当中的任何一项神足都没有具足的修行人,只能享有这些遗产的表面利益,他们没有机会享受这些遗产的真实本质。有些修行人因为任意花费他们的遗产,甚至没有机会享有这些遗产的表面利益,因此与佛陀的遗产、佛法的遗产切断关系了。

   佛法的继承人也可以分为:

   一、「决定」的继承人。

   二、「未定」的继承人。

   从未在自身中证得「无常智」与「无我智」的修行人,就是所谓的「未定」的继承人。「未定」是指,他们今天可能是「一切智佛」的弟子或是「一切智佛」的继承人,但是,他们可能明天就变成另一位导师的弟子与继承人,甚至会轻蔑、摧毁「一切智佛」的佛法。在今天,有些修行人甚至会从信仰佛法转而信仰基督教,

   而且会轻蔑、暗中毁损佛法。这些修行人在死後投胎转世之後,也就非常容易转变,这是可以想像得到的。

   一位修行人可以在这个月是「一切智佛」的弟子,下个月却是另一位导师的弟子;今年是「一切智佛」的弟子,明年是另一位导师的弟子;在生命的第一个时期是「一切智佛」的弟子,在第二个时期却是另一位导师的弟子;在生命的第二个时期可能是「一切智佛」的弟子,可是在第三个时期却是另一位导师的弟子;今生可能是「一切智佛」的弟子与继承人,来生却是另一位导师的弟子与继承人。

   因此,佛陀在《无碍解脱道》上如是说:

   「凡夫之所以称为凡夫,就是因为他仰视了许多导师的面容。」(译按:参见《无碍解脱道注疏》第九·Sankharupekkha-nananiddesa-vannana)

   这段句子的意义是,在过去无数的轮回中,一般的凡夫从未恒常地抉择一位皈依的导师,反而是今天皈依这一位导师,明天皈依另一位导师;今年皈依这位导师,明年皈依另一位导师;今生皈依这位导师,来生皈依另一位导师。在过去的无数轮回中,有缘亲近并皈依「一切智佛」的机会的确是非常稀少。有时候他们会皈依“梵天」,有时候皈依「帝释天」,有时候皈依「诸天」,有时候皈依太阳,有时候皈依月亮,有时候皈依星辰,有时候皈依大地的神灵,有时候皈依魔鬼,他们如此做,就好像这些「皈依」是全能的样子。

   在这个世界上,错误的导师非常的多,也有许多凡夫亲近并且皈依这些错误的导师。有时候,他们会皈依「龙」;有时候会皈依「迦楼罗」(鸟),有时候会皈依河流,有时候会皈依山,有时候会皈依火,有时候会皈依水(译按:参见《法句经》一八八偈颂)。因此,受到「身见」折磨的凡夫,他们所亲近的导师种类、数目很自然的就非常的多。他们所亲近、皈依的错误导师愈多,他们就会愈沉沦到苦界与地狱。

   再进一步说,如果从今生开始,他们持续在轮回中漂荡,并充满了对於「身

   见」的错误执著,那么,他们就会不断变更他们所亲近和皈依的导师。一般凡夫的处境是多么的令人感到惊骇、恐怖、污秽!

   这就是「凡夫之所以称为凡夫,就是因为他仰视了许多导师的面容。」这句话的意义。

   每一次凡夫改变他的导师与皈依,他所依赖的理论与原则也会发生变化。有时候凡夫会依赖「一切知智」所制订的「增上戒」,有时候会依赖“一切知智」的「牛戒」(gosila),或者是依赖牛的规范;有时候会依赖狗的规范,有时候会依赖象的规范。因此,他们所采用的、依赖的伦理规范也非常杂多。从「见」的角度来看,众生所采用的、依赖的「正见」,却是非常稀少。相反的,众生所采用的、依赖的「邪见」,却是非常杂多。所采用、依赖的「邪见」与规范愈多,他们就会愈沉沦到苦界与地狱。

   由於凡夫所拥有的无尽错误与刚愎,他们在轮回中漂荡时的最大错误,是皈依了一位错误的导师,而这种错误也带给他们巨大的伤害。这是因为皈依一位错误的导师,会产生错误的伦理原则与规范,而且,很难再度化生为人类。这就好比一棵巨大的「希望树」(padesa),原本会生长出善的果实,可是因为完全生长在地狱界当中,就会生长出恶的果实。

   在此处,我们说明了佛法中「未定」继承人的未来道路。

   在自身中觉察到「无常”与「无我」特质的修行人,就可以从「身见”的王国中解脱出来,因而变成佛法中「决定」的继承人。所谓的「决定」是指,纵使经过未来无止尽的轮回中,这些修行人都可以从寻求、依止错误导师的疑虑中解脱出来。经过未来一连串的再生,他们变成了「一切智佛」的真正儿孙,成为「初级预流圣人」的家庭成员。虽然他们可能还要经过多生累劫的轮回,不过,他们对於佛、法、僧无限、无可比拟的特质的观照,会一世比一世更加清晰、明亮。

   戒定慧三学、「戒清净」等的「七清净道」以及「念住」、「正勤」、「如意

   足」、「精进」、「力」、「菩提支」、「道」的「三十七道品」,都是法的遗产,而生生世世会在他们的内心当中日益丰盛。对他们而言,「圣典」、「行道」、「洞察」三学,经过多生累劫也会持续地稳固下来。

   虽然他们还是在轮回中享受著人类、天人、梵天的快乐,并且永不改变他们的导师与皈依。作为出世间或者圣人领域的众生,他们还是在轮回中漂荡;不过,他们不再是会受到轮回的悲苦之轮所影响的众生,也不会在轮回巨轮中沉沦、窒息、困乏与漂流。他们已经成为涅槃的第一阶段——所谓「有余涅槃」的真实众生。经过「初级预流」圣人的快乐生命型态,他们必然会跃升到「无余涅槃」的境界。

   在无止尽的轮回当中,所有的智者、天人、梵天只成为「一切智佛」的真正子孙,才会变成「决定」的众生,并且希望遇见佛、法、僧。他们必须受持戒律,希望以这种行为来遇见佛、法、僧。

   在此处,我们说明了佛法中「决定」的继承人不可偏离的正道。

   佛陀在《经藏》、《论藏》中多次揭露了这条道路,并且如是说:

   “因为断除了三结缚,这位修行人成为“三十七道品”的继承人。他在更高阶的道果中止息了。」(译按:三结缚,就是指「身见”、「疑」与「戒禁取」;其中,“身见」是根本的或主导的因素。)

   在此处,我们结束了有关「未定」的继承人与「决定」的继承人的说明。

   善良的、有德行的修行人会觉察出,什么是善的遗产与恶的遗产

  什么是「决定」的遗产与「未定」的遗产

  什么是善的继承人与恶的继承人

  什么是「决定”的遗产的继承人与「未定”的遗产的继承人

  要是这些善良的、有德行的修行人渴望变成佛法中恶遗产的继承人,他们就不会在过去生累劫中付出努力;就是希望变成善遗产的继承人,他们才会付出努力;要是他们渴望变成「未定」的、暂时的遗产的继承人,就不会修持布施、戒律与禅定,就是因为他们渴望成为「决定”的遗产的继承人,(才会修持布施、戒律与禅定)。

   就既有的事实来细心观察,从成为佛陀的弟子暨继承人的修行人身上,佛陀并没有准许他们成为恶的继承人,不让自己变成暂时的、「未定法」的继承人,因此,佛陀是反对佛法中的恶遗产。这些修行人应该努力成为「三十七道品」这种善遗产的继承人,努力成为「决定法」的继承人。

   在多生累劫的轮回中,不论是何时修持了布施、戒律与禅修的行为,由於众生通常希望藉由这些善的行为,能够在来生转为人类的时候,可以遇见佛陀,可以从世间的痛苦中获得解脱,或者可以证得「道智」、「果智」与涅槃。所以,对它们而言,希求「法」的遗产是很稀松平常的。可是,希望藉由这些善的行为,在未来生中可以遇见佛陀,并且获得世间的财富与地位,这就很少有的。他们很少渴望这些「财的遗产」,也很少渴望以这些善的行为来获取「有成就」、「财成就」、「自在成就」的的机会。

   可是,在今天,「助缘贪欲」、「世间贪欲」、「轮回财贪欲」这些恶的遗产却变成主导的因素。现代的男女不再喜欢听到与上述三种贪欲相反的「四圣种法”。

   就先前提过的「四圣种法」,是很容易在食、衣、住上面满足的,而且可以在「禅定」的功课中获得喜悦与快乐。「四圣种法」之所以称为「四圣种法」,因为这是诸佛、佛弟子以及佛的继承人所不能弃置的法门。

   在此处是提醒已经具足智慧的修行人。

   面对在智慧上出现瑕疵的修行人,只要大量去做善事,就可以称得上是善良的修行人。

   不过,对於已经具足智慧的修行人而言,如果希望在今生或来生在天界中成为“决定法」的继承人,就要受持「活命戒」、安立「身念住」,而且(至少一天当中有三小时)努力在身体的五蕴上完成三法印的觉察。如果他们可以在五蕴中觉察出三法印,就可以成为「决定」的继承人,达到“初级预流圣人」的位阶。

   为此,请参阅拙著:《诸相手册》、《明智道手册》、《饮食手册》、《第一义谛手册》。为了通往「决定」的「初级预流圣人」的道路,请参阅拙著:《四圣谛手册》以及《第一义谛灯炬》中有关涅槃的章节。

  

《《阿罗汉的足迹》:《三十七道品导引手册》》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念住呼吸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