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羅漢的足迹》:《叁十七道品導引手冊》▪P16

  ..續本文上一頁願護持五戒或八關齋戒,就可以立即成爲優婆塞、優婆夷的佛法繼承人。

   這個例子說明了,有許多修行人的確是列在這個父親(佛陀)的遺産當中,可是只有以「四神足」當中的任何一項爲基礎的修行人,才能夠享受到這些遺産的全部利益:連「四神足」當中的任何一項神足都沒有具足的修行人,只能享有這些遺産的表面利益,他們沒有機會享受這些遺産的真實本質。有些修行人因爲任意花費他們的遺産,甚至沒有機會享有這些遺産的表面利益,因此與佛陀的遺産、佛法的遺産切斷關系了。

   佛法的繼承人也可以分爲:

   一、「決定」的繼承人。

   二、「未定」的繼承人。

   從未在自身中證得「無常智」與「無我智」的修行人,就是所謂的「未定」的繼承人。「未定」是指,他們今天可能是「一切智佛」的弟子或是「一切智佛」的繼承人,但是,他們可能明天就變成另一位導師的弟子與繼承人,甚至會輕蔑、摧毀「一切智佛」的佛法。在今天,有些修行人甚至會從信仰佛法轉而信仰基督教,

   而且會輕蔑、暗中毀損佛法。這些修行人在死後投胎轉世之後,也就非常容易轉變,這是可以想像得到的。

   一位修行人可以在這個月是「一切智佛」的弟子,下個月卻是另一位導師的弟子;今年是「一切智佛」的弟子,明年是另一位導師的弟子;在生命的第一個時期是「一切智佛」的弟子,在第二個時期卻是另一位導師的弟子;在生命的第二個時期可能是「一切智佛」的弟子,可是在第叁個時期卻是另一位導師的弟子;今生可能是「一切智佛」的弟子與繼承人,來生卻是另一位導師的弟子與繼承人。

   因此,佛陀在《無礙解脫道》上如是說:

   「凡夫之所以稱爲凡夫,就是因爲他仰視了許多導師的面容。」(譯按:參見《無礙解脫道注疏》第九·Sankharupekkha-nananiddesa-vannana)

   這段句子的意義是,在過去無數的輪回中,一般的凡夫從未恒常地抉擇一位皈依的導師,反而是今天皈依這一位導師,明天皈依另一位導師;今年皈依這位導師,明年皈依另一位導師;今生皈依這位導師,來生皈依另一位導師。在過去的無數輪回中,有緣親近並皈依「一切智佛」的機會的確是非常稀少。有時候他們會皈依“梵天」,有時候皈依「帝釋天」,有時候皈依「諸天」,有時候皈依太陽,有時候皈依月亮,有時候皈依星辰,有時候皈依大地的神靈,有時候皈依魔鬼,他們如此做,就好像這些「皈依」是全能的樣子。

   在這個世界上,錯誤的導師非常的多,也有許多凡夫親近並且皈依這些錯誤的導師。有時候,他們會皈依「龍」;有時候會皈依「迦樓羅」(鳥),有時候會皈依河流,有時候會皈依山,有時候會皈依火,有時候會皈依水(譯按:參見《法句經》一八八偈頌)。因此,受到「身見」折磨的凡夫,他們所親近的導師種類、數目很自然的就非常的多。他們所親近、皈依的錯誤導師愈多,他們就會愈沈淪到苦界與地獄。

   再進一步說,如果從今生開始,他們持續在輪回中漂蕩,並充滿了對於「身

   見」的錯誤執著,那麼,他們就會不斷變更他們所親近和皈依的導師。一般凡夫的處境是多麼的令人感到驚駭、恐怖、汙穢!

   這就是「凡夫之所以稱爲凡夫,就是因爲他仰視了許多導師的面容。」這句話的意義。

   每一次凡夫改變他的導師與皈依,他所依賴的理論與原則也會發生變化。有時候凡夫會依賴「一切知智」所製訂的「增上戒」,有時候會依賴“一切知智」的「牛戒」(gosila),或者是依賴牛的規範;有時候會依賴狗的規範,有時候會依賴象的規範。因此,他們所采用的、依賴的倫理規範也非常雜多。從「見」的角度來看,衆生所采用的、依賴的「正見」,卻是非常稀少。相反的,衆生所采用的、依賴的「邪見」,卻是非常雜多。所采用、依賴的「邪見」與規範愈多,他們就會愈沈淪到苦界與地獄。

   由於凡夫所擁有的無盡錯誤與剛愎,他們在輪回中漂蕩時的最大錯誤,是皈依了一位錯誤的導師,而這種錯誤也帶給他們巨大的傷害。這是因爲皈依一位錯誤的導師,會産生錯誤的倫理原則與規範,而且,很難再度化生爲人類。這就好比一棵巨大的「希望樹」(padesa),原本會生長出善的果實,可是因爲完全生長在地獄界當中,就會生長出惡的果實。

   在此處,我們說明了佛法中「未定」繼承人的未來道路。

   在自身中覺察到「無常”與「無我」特質的修行人,就可以從「身見”的王國中解脫出來,因而變成佛法中「決定」的繼承人。所謂的「決定」是指,縱使經過未來無止盡的輪回中,這些修行人都可以從尋求、依止錯誤導師的疑慮中解脫出來。經過未來一連串的再生,他們變成了「一切智佛」的真正兒孫,成爲「初級預流聖人」的家庭成員。雖然他們可能還要經過多生累劫的輪回,不過,他們對於佛、法、僧無限、無可比擬的特質的觀照,會一世比一世更加清晰、明亮。

   戒定慧叁學、「戒清淨」等的「七清淨道」以及「念住」、「正勤」、「如意

   足」、「精進」、「力」、「菩提支」、「道」的「叁十七道品」,都是法的遺産,而生生世世會在他們的內心當中日益豐盛。對他們而言,「聖典」、「行道」、「洞察」叁學,經過多生累劫也會持續地穩固下來。

   雖然他們還是在輪回中享受著人類、天人、梵天的快樂,並且永不改變他們的導師與皈依。作爲出世間或者聖人領域的衆生,他們還是在輪回中漂蕩;不過,他們不再是會受到輪回的悲苦之輪所影響的衆生,也不會在輪回巨輪中沈淪、窒息、困乏與漂流。他們已經成爲涅槃的第一階段——所謂「有余涅槃」的真實衆生。經過「初級預流」聖人的快樂生命型態,他們必然會躍升到「無余涅槃」的境界。

   在無止盡的輪回當中,所有的智者、天人、梵天只成爲「一切智佛」的真正子孫,才會變成「決定」的衆生,並且希望遇見佛、法、僧。他們必須受持戒律,希望以這種行爲來遇見佛、法、僧。

   在此處,我們說明了佛法中「決定」的繼承人不可偏離的正道。

   佛陀在《經藏》、《論藏》中多次揭露了這條道路,並且如是說:

   “因爲斷除了叁結縛,這位修行人成爲“叁十七道品”的繼承人。他在更高階的道果中止息了。」(譯按:叁結縛,就是指「身見”、「疑」與「戒禁取」;其中,“身見」是根本的或主導的因素。)

   在此處,我們結束了有關「未定」的繼承人與「決定」的繼承人的說明。

   善良的、有德行的修行人會覺察出,什麼是善的遺産與惡的遺産

  什麼是「決定」的遺産與「未定」的遺産

  什麼是善的繼承人與惡的繼承人

  什麼是「決定”的遺産的繼承人與「未定”的遺産的繼承人

  要是這些善良的、有德行的修行人渴望變成佛法中惡遺産的繼承人,他們就不會在過去生累劫中付出努力;就是希望變成善遺産的繼承人,他們才會付出努力;要是他們渴望變成「未定」的、暫時的遺産的繼承人,就不會修持布施、戒律與禅定,就是因爲他們渴望成爲「決定”的遺産的繼承人,(才會修持布施、戒律與禅定)。

   就既有的事實來細心觀察,從成爲佛陀的弟子暨繼承人的修行人身上,佛陀並沒有准許他們成爲惡的繼承人,不讓自己變成暫時的、「未定法」的繼承人,因此,佛陀是反對佛法中的惡遺産。這些修行人應該努力成爲「叁十七道品」這種善遺産的繼承人,努力成爲「決定法」的繼承人。

   在多生累劫的輪回中,不論是何時修持了布施、戒律與禅修的行爲,由於衆生通常希望藉由這些善的行爲,能夠在來生轉爲人類的時候,可以遇見佛陀,可以從世間的痛苦中獲得解脫,或者可以證得「道智」、「果智」與涅槃。所以,對它們而言,希求「法」的遺産是很稀松平常的。可是,希望藉由這些善的行爲,在未來生中可以遇見佛陀,並且獲得世間的財富與地位,這就很少有的。他們很少渴望這些「財的遺産」,也很少渴望以這些善的行爲來獲取「有成就」、「財成就」、「自在成就」的的機會。

   可是,在今天,「助緣貪欲」、「世間貪欲」、「輪回財貪欲」這些惡的遺産卻變成主導的因素。現代的男女不再喜歡聽到與上述叁種貪欲相反的「四聖種法”。

   就先前提過的「四聖種法」,是很容易在食、衣、住上面滿足的,而且可以在「禅定」的功課中獲得喜悅與快樂。「四聖種法」之所以稱爲「四聖種法」,因爲這是諸佛、佛弟子以及佛的繼承人所不能棄置的法門。

   在此處是提醒已經具足智慧的修行人。

   面對在智慧上出現瑕疵的修行人,只要大量去做善事,就可以稱得上是善良的修行人。

   不過,對於已經具足智慧的修行人而言,如果希望在今生或來生在天界中成爲“決定法」的繼承人,就要受持「活命戒」、安立「身念住」,而且(至少一天當中有叁小時)努力在身體的五蘊上完成叁法印的覺察。如果他們可以在五蘊中覺察出叁法印,就可以成爲「決定」的繼承人,達到“初級預流聖人」的位階。

   爲此,請參閱拙著:《諸相手冊》、《明智道手冊》、《飲食手冊》、《第一義谛手冊》。爲了通往「決定」的「初級預流聖人」的道路,請參閱拙著:《四聖谛手冊》以及《第一義谛燈炬》中有關涅槃的章節。

  

《《阿羅漢的足迹》:《叁十七道品導引手冊》》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念住呼吸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