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譯者序言
《阿羅漢的足迹》:《叁十七道品導引手冊》(Bodhipakkhiya Dipani),系譯自緬甸雷迪大師(Ledi Sayadaw 1846—1923)《佛教手冊》第八部份。雷迪大師是南傳佛教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期最具影響力的僧人,論理與修持同時具足;《阿羅漢的足迹》這本書由於論述清晰,廣引叁藏典籍,又能推陳出新,自成一格,並累經國際知名的修行高僧,如耶那婆尼卡長老(Nyanaponika Mahathera)的潤筆、推薦,在歐美佛教中頗富盛名。本文中譯的緣起,則是在嘉義明法比丘的鼓勵與協助下完成的,希望藉由本書的出版,能夠達成抛磚引玉的效果,充實臺灣佛教多元化的內涵。
雷迪大師在十九世紀末,已經在緬甸佛教中亨有崇高的聲譽,隨著英國占領緬甸,西元一八八一年由英國佛教徒戴維斯(Rhys Davids)創立的「巴利聖典協會”(PTS),也開始注意緬甸佛教的巴利傳統,「巴利聖典協會”出版雷迪大師的《雙論研究》與《哲學關系》,成爲緬甸僧侶在歐美學界占一席之地的第一人,而雷迪大師除
了擅長論述之外,也廣泛推廣以觀察「受念住」爲入手的直觀法門,影響深遠,遍及緬甸的各種禅修道場,以及修習雷迪大師直觀法門的在家修行人。目前在緬甸北部重鎮曼德勒(Madalay)近郊有一間專屬的雷迪禅修道場,負責雷迪大師作品碑文的維修等。
本書原名爲:《Bodhipakhiya-dipani》,英譯本共有兩種名稱,一爲緬甸版的《菩提覺支手冊》(1965),一爲斯裏蘭卡版的《菩提的資糧》(1971),而馬來西亞的長命法師則中譯爲《叁十七菩提分》,本書的中譯本在《嘉義新雨》連載時則譯爲《叁十七道品導引手冊》,如今改用《阿羅漢的足迹》爲主要書名,是兼顧了本書所陳述的阿羅漢聖者境界,便於一般性讀者了解與閱讀,若有不妥適之處,還請不吝指正。
本書的中譯過程,承蒙空法師與臺東甘露精舍宏貞法師、傳平法師、星善法師、天至法師的校對、潤稿,至於本書當中的巴利文部分則承蒙南華管理學院蔡奇林老師的協助下,加以校正。
蔡文熙 二〇〇〇年六月於臺北淡水
引 言
一九〇四年四月,應波妙先生與赫拉先生的請求,我簡要地陳述了“叁十七道品”的意義與旨趣。
四種類別的人
正如《人施設論》與《增支部》中所說的,遇見佛法的人可以分爲四類:
一、敏銳的智者(Ugghatitannu)
二、廣說的智者(Vipancitannu)
叁、未了的行者(Neyya)
四、文句的行者(Padaparama)
關於這四種類別的人,敏銳的智者,親自遇見了佛陀,並且只要聽見簡短的開示,就能證得神聖的道與果。
廣說的智者,只聽聞到簡短的開示,是沒有辦法契入道與果,還需要詳加解釋,才能證得道與果。
未了的行者,縱使聽聞了簡短的開示,或者經過詳細的解說,還是無法證得道與果;他必須精研教義,然後日以繼夜地修習,這樣才可能契入道與果。
未了的行者,還可以根據修行的階段,細分爲許多類別,這是根據每位修行人在證得道與果之前所必須經曆的修行階段,以及每位修行人先前獲得的波羅蜜,所克服的煩惱來加以區分的。這些類別,包括了必須修習七日禅的行者,乃至於必須修習長達叁十六年或六十年之久的行者。
對於必須修習七日禅的行者而言,還可以再爲許多分種。有的在生命的第一、二階段(青年、中年),經過七日禅修,就可以證得阿羅漢的,要是在生命的第叁階段(老年)才修習七日禅,只能證得較低層的道與果。
然而,所謂修習七日是指全力以赴,如果不是處於最精進的狀態,就會因放逸的程度,延緩了證悟的時間,屆時,七日可能會延長爲七年,甚至更久的時間。
如果今生的修習不夠密集,因而不能證入道與果,那麼,此世與佛法相逢的期間就不可能從世間的痛苦中解脫出來,唯有來世與佛法再相逢的時候,才可能解脫;如果沒有遇見佛法,就不可能證悟解脫。一位修行人獲得佛的授記,就是指與佛法相逢,能從世間的痛苦中解脫。一位修行人縱使積累了足夠的波羅蜜,但是沒有獲得授記,就不能確定會再與佛法相逢,或者從世間的痛苦中解脫。
這是考慮到,有些修行人是有潛能在七日精進禅修中證得道與果,可是並沒有獲得授記。
同樣的考慮也可以適用到,那些有潛能在十五日乃至較長的時間精進禅修,證得道與果的修行人。
文句的行者,縱使遇見佛法,並且全心投入法的研究與修行,還是不可能在今生中證入道與果。他的一切作爲,只是積累習氣與潛能而已。這類的行者不可能在今生當中,從世間的痛苦中解脫出來。要是他在修習止或觀的時候,往生了,並且再生爲人類或天人,屆時,才可能從此世與佛法相逢的機緣中,由世間的痛苦中解脫出來。
以上就是佛陀所說四種類的人。
人的叁種類型
根據上述所提及的叁藏經典中,佛陀又說到另一種分類,按照病人的叁種狀態,把人區別爲叁種類型。叁種狀態的病人是:
一、即使沒有服用藥物或接受治療,這種病人在一定的期間之內,就痊愈了。
二、無論是服用藥物或接受治療,這種病人病情沈重,很難複原,瀕臨死亡境地。
叁、這種病人只要正確服用藥物,接受治療,就可以恢複健康,但是,如果沒有正確服藥、接受治療,就難以痊愈,而且會病發身亡。
獲得過去佛授記,且在今生中,會由世間的痛苦中解脫的修行人,類似第一種狀態的病人。
文句的行者,類似第二種狀態的病人。正如處於第二種狀態的病人沒有機緣恢複健康。文句的行者今生也沒有機緣從世間病苦中解脫。不過,在未來世,他或者會與佛法相逢,因而獲得解脫。從年輕的喬達摩那瓦(Chattamanava)(譯按:出《天宮事》),青蛙變爲天人(譯按:出《天宮事》)以及苦行者薩遮迦 (Saccaka)(譯按:出《中部》)等故事,都說明了在現世與佛法相逢,卻到來生轉世時才從世間的病苦中解脫。
未了的行者,類似第叁種狀態的病人。或者痊愈,或者一病不起;未了的行者
也面臨兩種難以預料的情況,或在今生中從世間的病苦中解脫,或者不解脫。
如果這位未了的行者,及早投入修行,抛棄應該抛棄的事物,尋找一位正確的導師,能從這位導師獲得正確的引導,並且適時精進,他就能在今生中,從世間的病苦解脫。不過,如果他陷入邪見邪行,不能抛棄感官的享樂;或者縱使他能抛棄感官的享樂,卻不能尋獲良好導師的指引;或者他雖然獲得良好導師的指引,卻不能全心投入,精進修行;或者他雖然全心投入,卻不能恒守至命終;或縱令他還很年輕,卻弱不禁風,這樣子,這位未了的行者還是不能在今生中,從世間的病苦解脫出來。阿阇世王(譯按:見《沙門果經》)、富豪摩诃達那(Mahadhana)之子(譯按:見《法句經注》、《餓鬼事》)、須提那比丘(Sudinna)(譯按:見《律藏》波羅夷第一),他們都是無法在今世從世間病苦中解脫出來的人。
阿阇世王之所以無法證得解脫,是因爲他犯了弑父的行爲,在未來兩個阿僧祗劫中,他會漂流輪回,之後,他才會蛻變爲獨覺佛。
富豪摩诃達那之子,在年輕的時候,過度沈溺在感官的歡娛中,年老的時候,心靈一直無法甯靜下來。他不但無法從世間的病苦中解脫出來,甚至沒有機緣遇見叁寶。看到他這種情境,佛陀向阿難說:「阿難啊!如果這位富豪之子,年輕就出家,他會變成一位阿羅漢聖人,在今生證得涅槃。再不然的話,如果是中年出家,他會變成一位阿那含聖人,往生的時候,化生五淨居天,因而證得涅槃。再不然,如果在老年選擇我的僧團出家,他也會變成一位期陀含聖人,或者預流果聖人,並且永離四惡道。」佛陀向阿難尊者如是說。因此,雖然這位富豪摩诃達那之子,擁有足夠的波羅蜜,可以讓他從今生中解脫,終結輪回,卻不是一位獲得佛陀授記的人。雖然他有機緣遇見佛法,卻因爲內在煩惱的驅使,無法在今生中從世間的病苦解脫出來。如再進一步來看,由於在現世所作的惡行,他處於四惡道的狀態會延長,那麼,就沒有辦法適時從四惡道中脫離,再生爲人,與未來的彌勒佛相逢。此後,接續而來的輪回世界,都是佛陀未出現的世界,因而不能接觸到佛法。啊!雖然這位富豪之子擁有足夠的波羅蜜,可以讓他在今生解脫,可是他想從世間的病苦中解脫,距離是那麼遙遠。
現在時下流行的意見認爲,如果一個人具足波羅蜜了,即使不想,他還是會與佛法相逢。同樣的,雖然不想從世間的病苦中解脫,他還是會證得解脫。不過,持這種看法的人必須注意到授記與未授記的情況。請思索一下上述提及的兩部經典,以及富豪摩诃達那之子的故事,請務必記住,即使是未獲佛陀授記的人,如果全心精進修行,還是可以在今生中,從世間的病苦解脫出來。然而,縱使擁有足夠的波羅蜜可以證得解脫,要是不精進,還是不能在佛法中證得道與果。
除所舉例的幾類人外,還有許多其他的衆生,例如苦行者阿羅邏(Alara)與郁陀伽(Uddaka),雖然擁有足夠的波羅蜜證得解脫,卻沒有機緣,這是因爲他們身陷八難當中。在八難中,是不可能藉此證得道與果的。
未了的行者與文句的行者的修行必備資糧
上述所提人的四種類…
《《阿羅漢的足迹》:《叁十七道品導引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